独处的时光,才是最好的增值期
文/怀左同学
01
前两天我们在微信公号做了一次【大学解忧杂货铺】活动,针对很多大学生的问题,以语音的形式提供了详细解答。最后统计,一共收到了200多条形式多样的问题,而其中被提问最多的,便是独处的时候,该如何度过。
很多人受不了独处,他们觉得寂寞难耐,总想找些事情来做。
在提问中,一位学妹说她害怕一个人做事,觉得一个人学习不踏实,当不知道别人的情况或者身边没人陪伴时,心里会莫名慌张。很多人表示赞同,所以发展到后来,尽管不赞同舍友或朋友的很多做法,但还是跟着一起做了。
当初刚上学时雄心万丈计划着要做很多美好的事情,后来几乎大部分时间都辗转徘徊在宿舍中度过,问起时,回答是:都怪舍友。
上课时,必须三五成群;去图书馆,一定呼朋引伴。一个人几乎做不了任何事情,嘴上说着一群人热闹,其实是害怕一个人时的寂寞与无聊。
我也有这样的朋友,那年我们虽然不在一个学校,但约好了一起准备考研。暑假过后再给他打电话时,他说不打算考了,觉得自己肯定考不上。
记得那时我还一直鼓励他,后来他听烦了,和我说了事实——本来规划暑假在学校认真备考,但一不小心就和舍友打了两个月游戏。
想来这都是借口,最关键的还是自己的心定不定。害怕独处,其实正是内心虚弱的表现。
因为无所事事的人,最怕独处。
02
很多人说他们本来有很多计划,后来都因为一个人太寂寞而放弃了。其实事实是他们后来主动打破了独处的状态,然后计划自然也就被搁置了。
这里有一个最本质的问题:究竟是一个人时做事效率高,还是一群人时可以把事情做好?
用两个例子来说明一下:我们上学时一个班里有很多人,但上课听讲需要我们自己认真听,下课完成作业需要自己独立做,一群人哄闹往往发生在玩耍或者抄作业的时候。工作后,任务需要我们高效率完成,即使涉及到和别人配合的部分,也需要自己独立将属于自己的任务做好。
再联系其他的生活场景,我们可以看出其实上面那个问题的前后并不是对立关系,因为我们无论是单独作战或者团队作战,都需要把属于自己的那一部分做好。
而属于我们的最好增值期,正是我们独处的时光。
记得我之前每次放假总会带很多书回家,但计划没有一次可以按期完成。有时候会被朋友约,有时候家里会来客人,有时候会和父母聊天,进程经常被打断,后来索性回家不再带书了。
于是我非常珍惜在校的时光,因为早出晚归,很多时候都是我自己一个人。有时候也会担心这样做是不是会被室友排挤,但担心后来还是被做事的高效率压下去了——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充实感油然而生。
后来独立性越来越强,很多次旅行,都是我独立完成的。这样的独处经历,让我拥有了独立做决定独自行动的能力,让我敢于去追求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也正是那段时光,我做成了很多事情,积累了很多能力。
想来,存在感不是别人给的,当你独自活成一颗星时,去哪里都会闪闪发光。
03
有些人因为暂时的寂寞选择了爱情,后来却因为吵吵闹闹收获了冷冷清清。很多时候,我们因为害怕独处而做出的刻意选择,最后也会得到一些从一开始便预设好的答案。
我一直很喜欢一个成语“按部就班”,当我们必须面对一段独处的时光时,最应该做的,是大胆拥抱它,然后好好利用时间,做好自己。
害怕寂寞的人,首先浪费的是提升自己的最好时光,然后会把一些本来不是爱情或友谊的感情,误认为天上掉下的救命稻草。
但这样的热闹,其实是一种逃避和背叛,大多只能持续一阵。
深究这种原因,更多也是内心的虚弱和不健全,是一种内在的不相信:不相信自己,不相信自己的潜在能力,不相信自己的发展和未来。因为不敢直面内心深处的不信心,所以很多人放弃了真正可以让自己成长的机会。
现实是残酷的,没有安全感的人,走到哪里都是流浪者。本以为融入人群可以让自己活得精彩,但芳华散尽,自己还是当年那个孤独的小孩。
越是寂寞,越要直面恐惧,走过去,我们也会长大一点。
04
两种人格:一种是独立人格,另一种是讨好型人格,前一种是我们推崇的,后一种,是我们所排斥的。
拥有独立人格的人可以独立思考,有原则,有很强实践能力,他们不依赖于任何外在精神权威,不害怕寂寞,自信而又勇敢;而讨好型人格,其实说白了,都是因为弱小。
如何才能真正强大起来,如何才能利用好独处的时光?其实我们可以改变下讨好型人格的方向——讨好自己。
先想清楚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然后规划一下需要做哪些准备和行动,之后去认真执行。当我们真正忙起来之后,所谓的存在感,其实会发自内心。
从这个角度来讲,害怕独处,也是因为太闲。
所以后来,我每个阶段都会主动去找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当一个目标实现时,紧接着会有第二个目标,同时培养起高效时间管理的习惯,管理生活,先从管理自己开始。
这一定是一个正相关的过程:主动寻找目标,积极完成计划,得到的成就感会不断激励自己,然后自己会更加主动规划时间,做出更多更好的事情……
如果这样,相信你巴不得希望多一些独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