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 | 西江苗寨博物馆
欣赏了苗寨的夜景,似乎它白天的样子才更动人。早起,打开房门就是这样一副场景,天空下起了小雨,舒爽的天气,清新的空气。眺望远方,云雾下是一大片绿色和苗族风格的房屋。
有幸住在苗寨子博物馆的旁边,今天就带大家来看一看西江苗族博物馆,一起来探寻他们曾经生活的状态。
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雷山县东北部,雷公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境内,距雷山县城高速10公里,距黔东南州首府凯里高速10公里。西江是苗语“dlib jiangl”的音译,现有1432户6000多人,苗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9.5%。
故有“千户苗寨”之称,是我国历史文化名镇之一,是世界第一大苗族村寨。
由水寨、平寨、乌嘎、东引、也营、也通、羊排、也东等8个自然村寨组成,寨内寨寨相连、户户紧靠。
木质吊脚楼群依山而建,层层相叠,气势宏大,独具特色。民族风情浓郁,苗族文化多彩纷呈。是世界最大的并最具有观赏价值的苗寨,素有“苗都”和“天下西江”之美誉,被誉为“中国苗族文化艺术天然博物馆”,是研究苗族历史与文化的“活化石”。
吊脚楼建筑群是中国干栏民居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中国建筑文化的瑰宝。银饰种类繁多,造型古朴。
西江千户苗塞分布一致,纹理细密。西江的古歌、飞歌、情歌、酒礼歌、木鼓舞、铜鼓舞和芦笙舞构成西江歌舞的海洋。
苗族自理时期各自然地方管理体制
秦朝至清雍正七年(1729年)时间里,在雷山的丹江、西江、大塘、永乐等地区,苗族实行内部自理,史称“化外生苗之地”。自理时期,苗族以自然地方为独立单位。
鸣锣喊寨,是西江千户苗寨自理时期的管理办法之一,一直沿用至今,主要用手防火安全提醒及宣传。喊寨一天分三次,第一次是早上九点,巡寨鸣锣提醒村民把自家的灶火灭净;第二次是中午十二点,巡寨鸣锣提醒村民们注意自家做饭火源,谨慎火种;第三次是晚上十点左右,巡寨鸣锣提醒村民重前要把一切火源灭掉,才能放心入睡,确保村寨防火安全。
鸣锣喊寨这里展示的是不同类型的簸箕,均有不同的用处。比如,谷物簸箕,晾晒使用的簸箕及背篓式的簸箕。
中国人自古喜欢养鸟,一只精致美观的鸟笼,不仅能让鸟儿有舒适的生活空间,还能体现主人的品位。
在苗族文化里,素来有对玄鸟的图腾崇拜。无论在丹寨县城,还是大山里的村寨,都能看到房前屋后挂着鸟笼,这也是文化传承的一部分。
这里展示的苗族的绞纱机和卷线机。
苗族刺绣流于各地苗区。刺绣方法独特,有平绣、凸绣、绉绣、辫绣、结绣、缠绣、卷绣、堆花、贴花、抽花、打子等,一般多使用平绣。
还有挑绣、织锦和蜡染都是苗族民间工艺,且历史悠久。
这里展示的是苗族的八卦罗盘/风水罗盘,这个我还在学习当中,了解这部分文化的友友可以在评论下方与我一同分享哦。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分为很多支系。
苗族按照语言大致分为是湘西方言苗族、黔东方言苗族和川黔滇方言苗族三种。
雷山长裙苗族女子盛装是由雄衣和石衽上衣发展演变而成。
她们的服饰结构和风格,主要有长裙、中裙、短裙、超短裙四种。即西江型,也蒙型、公统型和大塘型。支系不同,服饰也各有不同。
在这里可以探寻到许多文化的痕迹,不过我最感兴趣的还是手工工艺,这不仅是文化的延续,更是一代又一代的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