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7)——是什么让我们不幸福?(上)
金钱、外貌都不能增加幸福感,但是为什么还是如此看重这些呢?男性执着于赚更多的钱,追求更高的地位,而女性执着于更好看、更年轻、更漂亮?
这是因为基因的作用。在原始社会中,强壮和具有领导力的男性可以提供更好的保护和资源,从而增加女性和他们孩子的生存机会。因此,女性天生对于这些男性产生吸引力,这种选择倾向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得到了保留和发展。
同时,男性喜欢美女的倾向也可以从进化角度解释。美貌通常意味着健康、年轻和生育能力,这些都是男性在选择伴侣时所重视的特质。这种选择倾向同样在进化历程中得到了保留和发展。
因此,为了更好的生存和繁衍,男性更看重伴侣的外表,女性更看重伴侣的忠诚程度、社会地位和经济资源。
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这些都是基因在“作怪”,在《自私的基因》书中提出,人是基因的载体,人的很多行为都可以用基因来解释。也就是说,我们如此看重这些,其实是基因让我们做的,因为这样可以让我们的基因得到更大程度的传播,提升繁衍下一代的概率,尽管这对于我们自己来说不见得有多少好处,但是基因不管,它们是无意识的,或者是“自私”的。
人类为什么这么喜欢追求成功,尤其是男性?这是因为成功的人的基因能够更为广泛地得到传播。从日本海到黑海的10%的男性携带着成吉思汗家族的基因,也就是说随着当初蒙古人追求事业南征北战,将他们的基因传播到了这个区域,其中10%的人都是他们的子孙 。这说明,一个人成就越高、地位越高、金钱越多,他的基因越传播得更广泛。
现代社会下的“攀比心”,让我们误入歧途
道格拉斯·肯里克在《性、谋杀及生命的意义》一书中曾提到,自己在上大学的时候,认为自己很幸福,因为学校到处都是美女;而他的朋友却不这么认为。有一次去了朋友家中,他看到朋友家里的墙上贴了很多《花花公子》的美丽女郎的宣传报,才明白,原来他一直都把校园里所处可见的女同学与明星相比,使得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人没有任何吸引力了。肯里克觉得这个现象很有趣,人们竟然会跟虚幻的形象进行比较,而不是跟真实生活进行对比,于是他做了相关的研究。他召集了一批被试,一组看美女的图片,另一组看抽象画。结果发现,看了美女照片的男人,对他们的妻子或者女朋友的关系更不满意;而对于看了抽象画的男人,并没有这样的变化。可见,人们会不由自主地将真实生活的人与虚拟中的人进行比较,而且比较结果往往令人对现实更灰心。
不过,以上研究发现在女性身上并未体现,这是因为女性更看重异性的忠诚程度、社会地位和经济资源。于是,肯里克又做了一组类似的实验,一组女性看一个高领导力的人的资料,另一组女性看一个低领导力的人资料。结果发现,看过高领导力的男人的女性,对她们与丈夫或男友的关系会更不满意。
这样的研究结果也给了我们启示,其实我们的很多“比较”是不切实际的,这是因为我们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与错误的对手进行了错误的比较。
认识不清,错误的比较
由于信息的高速发展,虚拟网络笼罩着我们的真实生活,身边日益充斥着越来越多的“成功人士”,偏离了我们的实际生活——打开手机,就是明星的旅行、演出活动的穿着打扮或者是某位年轻小伙开公司上市赚了几个亿。
现在许多年轻人,对于自己今年的发展不知道怎么规划,但是对于idol今年的活动计划却了然于心;对于自己今年计划赚多少钱没有想法,但是对于王健林的小目标却时常挂在嘴边。
是的,我们总是不清楚自己的位置,却很显然地将目光落在了最高处,而处在最高处的人们很多都是不真实的。就像ted中的一位模特说的:我希望你们明白的是,这些不是我自己的照片,而是由一群专业人士制出的图像。(他们是)发型师,化妆师,摄影师,造型师 以及他们的助理,还有前期制作,后期制作,他们制造出了这些图象,而不是我。
而之前,有一篇名为《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的文章在朋友圈刷屏,给年轻人制造了焦虑感,引来不少讨论,成为当时最热点的话题。文中提到的是摩拜单车创始人胡玮炜,举了一个你的同龄人当中特别特殊的创业成功的例子,而其实这样的人,在你的同龄人中几百万个才出一个,我们被这样几百万分之一的人抛弃,难道不是很正常的吗?其实,我们本就不应该和那些在同龄人跑得尤其快的进行比较,生活当中的人才是我们真正应该比较的对象。
这就是媒体的曝光效应——导致我们误认为,那些卓越的人就是你家的隔壁老王、我的一个朋友或者同事,于是把他放进了我们的身边,很容易将其与自己进行对比,这就是在错误的时间在错误的地点与错误的对手进行错误的比较,导致我们对现实认识不清,内心失衡。
那些金字塔尖的人散发着耀眼的光芒,我们想要成为他们,于是不断与目标相比;在相比之下,我们有顿觉自己的渺小,于是妄自菲薄;我们轻视自己,也轻视了身边的人在我们心中的位置,于是我们对现状感到不尽如人意。
专注于自己,而非他人
有一个关于一位轮椅运动员的故事。Dean Furness在一场意外中失去了自己的双腿,救治过程中,医生却告诉他可能这辈子再也无法走路了。自那以后他的生活和以前便截然不同了,他需要借助他人的帮助来完成原本可以轻而易举完成的日常小事。他感到非常挫败。而直到他开始进行康复训练,在那次小组竞赛中,他所在的小组中以完成最多次数的举重训练而获得胜利,在那次努力的训练的过程中,他发现自己哪怕是和同在那个医院、与我处境相同的人相比,也无法跟上他们的步伐,或是与他们并驾齐驱,于是他选择只专注当下的自己,专注于他需要达到的目标,并且变回他需要成为的人。就像他说的:“我们每个人都有在与之战斗的东西,可能肉眼可见,又可能不可见,但请花些时间,专注于自己,而非他人,你便能战胜一切挑战,并真正地开始成就卓越。”
另外一个让我深受鼓舞的故事是《早起的奇迹》这本书的作者哈尔·埃尔罗德,他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普通人”,曾被称作“死过2次的人生赢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他就是奇迹本身。他在15岁时,在电视台就拥有一档个人节目;20岁时,在一家市值2亿美元的公司任职。某天意外遭遇严重车祸,经历6分钟“临床死亡”后奇迹般活过来,康复后返回原公司上班,在公司脱颖而出;28岁时,经历金融危机,负债287万;37岁时,身体各器官功能衰竭,并被诊断出白血病;38岁时,战胜病魔,创办了“年度最蓝图现象”活动,担任《早起的奇迹》电影版执行制片人。他励志、传奇的人生故事给了太多人智慧的启迪,对于大部分的普通人来讲,也许我们没有他这样的机遇,也不一定会遭受他这样艰难的遭遇,但是他所专注于的就是当下,在相同的时间里,不关心他人的吃喝冷暖,也不在意与他人的差距,他只是把更多的精力聚焦于自己的目标上,想办法打破自己的人生设限,以不可动摇的专注力要求自己,让自己创造奇迹本身。
结束语
攀比心是人类进化出来的,分不清现实与虚幻。在远古时期有适应性的功能,与身边的人进行比较,如果混得比较差,就要努力,但是现代社会中,我们更容易将网络上最卓越的人与自己比较,这就会导致我们的幸福感下降,还会定错误的目标,这反而会让我们看不清现实。但实际上我们比最优秀的人混得差,这本来就是正常的,不应该和他们比较。
当然,这也不是说和身边的人就是可取的。要想让自己更加幸福,不论是财富还是外貌,我们都应该把更多的关注度放置于自己身上,让自己拥有更大的杠杆来撬动未来更多的可能性。
我相信你可以的,你本自具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