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共写,任重道远
对于共读共写的开展,绝非一时心血来潮!曾经无数次地倡议我们语文组的小伙伴们,“我们要共读一本经典书籍,共同写出对书中内容的感悟”,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始终未能迈出那一步。
今年春天,借着学校“大阅读”的东风,向老师们推荐了《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这本书。窃以为,身为老师,不读不行,如若读书,不写不行!因此借用微信小打卡的便捷功能,创建了名为“蝉中共读,点亮人生”的读书圈子。迄今为止,我校已有26名老师加入到了圈子里。在圈子里读书打卡有两大好处:
一方面,大家所写的内容,可以彼此看见,看见就有被欣赏的可能,欣赏就迈出了点亮人生的第一步。
另一方面,方便大家将自己的劳动成果——读后感,以电子稿的形式保存下来。
我大胆地估摸一下,利用这个学期的时间,我们全校老师的写作量达到120万字应该是不成问题的。
值得欣慰的是,已经有很多老师能够在百忙之中,抽出闲暇时间来啃读经典,并且积极打卡。更令人欣慰的是,六名语文老师及校长组成了一个点评打卡团队,从周一到周日,不间断地对大家的优秀作品进行点评,总结。
有道是“万事开头难”,虽然目前还不能够达到全校上下热衷阅读的地步,但是我想只要行动,就有收获。
与此活动同时推进开展的是“每班共读一本书”,开学之处,我们也选定了各自要阅读的书目。然而阅读的现状却令人担忧。
今晚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智力卷的案例部分,深深地为“罕台新教育小学”而折服,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一个寒假居然可以读四百万字的课外书。单从阅读数量上来讲,就足以震撼众人了。我们谁都明白“得阅读者得天下”这个道理,因为当下的教育已经越来越向深处追溯了,如果不能与时俱进潜心阅读的话,势必会被时代所淘汰。
可是,我们的重视程度依然不够。首先对学生们的课外阅读的重视度。从很早以前的只读一本语文书,到后来的强制性阅读必考名著12本,我们的眼里盯着的始终还是分数。
正是因为有考试这个无形的“指挥棒”,让我们总是不敢放开手脚去让孩子们读书。甚至,打我们内心深处,也会觉得孩子们把时间浪费在读课外书上,那是不务正业的。
然而,随着对《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这本书的话深入研读之后,我越来越觉得,没有广泛的阅读来做广阔的知识背景,孩子们的学习始终是走不远的。读书,就像修炼内功,越是高年级对内功的要求标准就越高。
其次,我们对自己的要求也不高,或者说还不够狠!我们将大量的时间浪费在了指尖上。我们很少下意识地利用好碎片时间去看书,去写作。
所以说,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的共读共写,还是任重道远的。如果想让我们自己永葆青春,如果想让我们的学校书香四溢,那就从我们自己来做起,带动身边的同事们,学生们,一起向着书本最深处漫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