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框架?(终结版)(课题结束)
学习的本质,
不在记住哪些知识,
而在于它触发了你的思考。
——迈克尔·桑德尔
对一件事物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成为半个专家后,
就能以此谋生不必去替别人打工了。
非玩物丧志是玩物养志。
——蔡澜《看得开,放得下,才是人生》
序言
巴菲特,八十多岁,仍然在不断学习,因为他知道,过去的知识能让他赚钱,但新的知识能让他年轻。
——周冲
我一直都坚持这样的观点,与其匆忙的读完100本书,不如脚踏实地的去分析一本书更有价值
——懂懂
自我教育是唯一的教育方式。
——马克·吐温
“我没有特别的才能,”爱因斯坦曾在一封给朋友的信中写道,“我只是有热切的好奇心。” 【好奇心】
——达芬奇
不要学习成功经验,从失败中学习!
——马云
世间万物,无论是大到一个星系还是小至一个原子,其本质都是一个个的系统(有兴趣的话,可以去阅读下霍金的《时间简史》或量子力学理论)。而“框架”就是对系统构成元素以及元素间有机联系的简化体现。因此有目的地运用“框架”来思考、学习,能够让我们更全面、更快速、更深入地分析、解决问题,以及更高效地学习新知识和技能。
这次我们就先聊聊为什么要运用“框架”来构建个人完整的知识体系,以及这样做的价值。
一、缺少完整知识体系框架的危害
中国现有的基础教育机制来源于普鲁士教育模式。普鲁士人在18世纪最先发明了我们如今的中小学课堂教学模式,不过当时普鲁士人的初衷并不是为了教育出能够独立思考的学生,而是批量生产标准化、易管理的国民。因此在普鲁士教育模式下,同一根源的知识被分割为一个个学科,各学科的老师再将知识点进行分割教学,而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来学会知识点。
把知识变成财富,有三个步骤:
第一步,根据自己知识的欠缺,系统的学习相关书,就是缺什么补什么。
第二步,从阅读中整理出来知识体系,跟自己目前情况对照。
第三步,实践和改善。就是有针对性的,按照书里的有用的知识来指导实践,而不是说看书的时候觉得挺有道理,看完就忘了。
施乐公司开始推行“标杆管理”,就是把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都拆解出来,一一地与最强悍的竞争对手日本富士公司进行比较,从而找到改进的关键点。施乐的这项工程坚持了十年,终于在复印机领域击退了富士的进攻。
趋势
现在,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创造力 创新与个性化成为主流。
专业化是工业经济的关键。
全学科学习是知识经济(创造力经济 个性化定制)的关键。
在知识经济中,跨越不同领域广泛的学习,然后将见解应用到你的核心专业上。
换句话说,成为一个现代的博学的人,才能让你真正的出人头地。
每周至少花五个小时在你的领域之外探索,学习你的同事还不知道的技能和概念,学习心智模型——所有领域的基础。
训练自己成为一名自主学习、博学多才、对心智模型有深入了解的人,这才是通向现代知识经济成功的关键。
原理
01
当你在做一件事情,内心感觉到你很累的时候,那么证明了一件事情。证明你做这件事情的成功率非常低。
为什么这么说?
这就是在告诉你一个信息,你的方法太复杂了。
我们找到这些情景,把它优化出来,把它简单化出来以后,走向成功不过是个自然而然得来的东西,叫水到渠成。
在网上赚不到钱是因为方法不对。
方法不对是因为方法太复杂了,所以你会做的很累。
你跟的老师越多,学的技术越多,你就离赚钱的目标越来越远。
你的精力是有限的,所以必须要聚焦。聚焦到一个点上,找对方法重复做。
比技术更重要的是思维模式,但思维模式不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行为模式。
什么是改变结果最好的途径?
可以衡量的具体的行为才能产生结果,心态和观念不会产生结果。
我们要学有用的东西,不学有道理的东西。
很多有道理的东西都没有用,都是一些正确的废话。
真正有用的东西,不需要有道理,有用就行了。
很多搞培训的就善于把简单的东西复杂化,越复杂越有道理。
而真正的低调赚钱的人在干吗?就是把复杂事情简单化,简单的事情系统化,所以简单才有用。
无论,你做软文、还是电子书、或者是产品,还是个人定位,或者品牌,核心的核心秘诀只有一个:
锁定一个或几个关键词。
凡事就那么点秘诀,点破就不值钱。
【写的越复杂,越受人欢迎,似懂非懂最妙。培训写复杂,就是用来赚你的钱】
目的
终身教育
进化(在外部条件类似的情况下,到底什么决定了人和人的不同?)(个人可实操的人生进化方法论)
阅读可以是一种放松和休闲,可以没有任何目的。
但自我提升,必然是一项需要努力的任务。
学习、模仿、超越!
如果真正想做一件事情,就要尽早融入到行业内部圈子,跟有结果的人请教,最直接的经验,这是进步最快的。圈外人往往学习到的都是间接经验,太慢了。
卓越人士的共性:持续学习
那么他们为什么要坚持大量学习呢?
我们最终得到这样的结论:
在最高层次上,学习并不是为你的工作做准备。
【学习本身就是最重要的工作。】
它是你的核心竞争力,是你永远不能委托的事情。
它是长期绩效和成功的核心驱动力之一。
什么可以学?
经世致用!
对实用主义者来说,只有拿来就能用的,才是真正靠谱的,这样的学费教的才不算傻逼。
什么技能可以学?
能摆脱资本依赖的技能就可以学。
写作、营销、理财、编程、演讲,这类都属于通用技能,从业广泛,且可以摆脱资本依赖。
一般来说,离钱越近的职业,越容易赚钱。
之前提过容错率,这个世界变幻莫测,但一切都是围绕人展开的,而营销、写作、演讲是和人相关性最强的职业,所以容错率很强。
不清楚当下应该做什么的时候,学习这些东西一定不会错。
概念
01
界定“元知识”(组块 模块 模型 )
即最小的知识合集,也就是知识树的树叶,这里面就是10个学习方法。
心智模型
其实这一种是更深层次的给知识分类的方法。
这个被称为心智模型(Mental Models)的基本原理,是将学科联系在一起的无形的思想网络。
通过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到相同的底层心智模型在不同的应用领域中被赋予不同的名称。
使用心智模型这张思想网络将不同学科联系在一起。
这就是世界上许多顶尖的学习者和博学多才的人在我们的知识经济中领先的方法。
02
把书读厚,在把书读薄。
把书读厚的意思是:例子分类。
把书读薄的意思是:提炼例子之间的异同点(通过纵、横、深向比较、),异同点就是知识,知识就是规律,建立规律与规律之间的联系。
03
学习的本质:温故知新(逻辑性学习,“世界上不管学习什么东西都要有逻辑,这样才会更加便于理解归纳总结创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1.温故是通过举例子反复总结内在规律(就是输入)。
2.知新是将规律应用在新的例子上(就是输出)。
3.学习。“温故与知新(中间的过程)”就是学习(举例和分类,举一反三,已知变未知)
〈将一个大问题,拆分至已知如何解决的若干个小问题。——>通过一系列的小问题,最终实现解决大问题的目的。〉
04
什么是成长?
百度:弱小到强大的过程
我的理解:不断撕裂伤口,再愈合的过程,不断比原来更强大,就是成长。就好比健身,肌肉生长的原理,当你的肌肉一次次撕裂&愈合、撕裂&愈合……你会更强壮。
05
聪明是积累出来的。
什么叫聪明?
所谓聪明就是指一个人拥有更多清晰准确的概念,且那些清晰准确的概念之间有着正确的关联……
苹果公司最大的竞争优势是什么?
产品设计?软件?应用商店?不!是史蒂夫·乔布斯本身。
他把自己渊博的知识积累变成了苹果公司的竞争优势。
他说过:“仅靠技术是不够的。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再融合人文科学,才会产生让我们心动的结果。”
根据比尔•盖茨自己的估计,他坚持每周读一本书长达52年,其中许多书与软件或业务无关。
整个职业生涯中,他每年安排两周时间作为阅读假期。
研究(学习)
01
10条学习建议
1运用回想
2自我测试
3
对知识进行组块(这是一个学习、练习的过程,通过不断的有意识联系,将分散的知识构成小的体系,类似于“打包”。)
4
间隔开重复学习(长时间学习某门课程,效果只会适得其反,对较大的学习任务要分解为几个部分,一次只处理一个部分,总体学习效率会大幅提升。)
5
交替使用不同解题技巧
集中练习一种解题技巧,只是在自动化的按部就班,起不到练习效果,可以平时用卡片积累一些经典题库,通过抽签等方式随机测试自己。
6注意休息(高效学习耗费大量资源,必须及时休息进行调整恢复,高效休息是高效学习的前提。)
7费曼技巧(使用解释性的提问和简单类比)遇到难懂、晦涩的概念,都要想一想,怎样让10岁小孩都能明白这个概念,深入浅出将知识表达出来,这才是真正的理解了。
8专注(利用番茄工作法,在25分钟内集中注意力,专注做一件事。)
9困难的事情最先做
精力充沛时,首先做最困扰的事情。
10心理对照
想象过去的你,对比通过学习能够成就的那个自己,为学习注入心理动力。
上面十个学习法则,细细品来都非常实用,每读一个都倍感收获,太激动了,但请先冷静一下,现在回想下:这10个法则是什么?
用知识树组建知识模块
02
身体
合理休息:休息也是学习
有很多关于学习时间与效率的研究,这些研究证实:超过2小时学习效果就逐渐递减,超过4小时根本就没有效果了。因此合理的休息与高效率的学习同等重要,长时间无效学习尤其会让人心生厌恶。
此外,研究还证实,学习(之前 or 之后)休息或睡一会,能有效提高记忆效果。
大脑的最佳节奏:工作 1 小时,休息 15 分钟
这种时间分配比例的妙处在于恰好触及了人脑一项基本的需求:大脑通常在高能量运转一段时间后(约 1 小时),会有一小段的低迷时期(15-20 分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种生理现象使得注意力在集中与分散之间周期变化。
那么对付注意力不集中最好的方式就是刻意安排工作时间。工作一小时之后,我们不是要努力靠意志坚持继续工作,而是应该在感到效率开始降低之时马上进行休息。
过程
01
1.输入
2.提炼(整合 合并同类项 规律—分类 )
3.知识树(分类—模块)视觉化思考(PPT、读书笔记)
4.
6)定期复盘
每天一次日复盘,每周一次周复盘,每月一次月复盘、每年一次年复盘。
多数人能做到的是年复盘,但每年复盘的结果其实是由当下的每一天决定的。
02
1)目的→计划→复盘
① 明确学习目的,罗列出来。(例如看书之前,要明确通过这本书我能收获啥)
② 根据学习目的,制定学习计划。
③ 实施计划。
④ 检查学习结果和预期是否匹配。
⑤ 不匹配的情况下,复盘。
2)问题→方案→试验→优化
①?明确要解决的问题
②?寻找渠道(上网搜索/找朋友/咨询大神等)
③?确认问题的解决方案(多种解决方式)
④?试验,找出当下最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案
⑤?后期再调查优化
3)定位→确认→优化→调整
①?定位问题,罗列解决问题的框架
②?找经验者确认框架
③?输出优化后的框架
④?执行及调整
方法
高效学习的 6 种方法:
1)时间管理法
《阿何谈时间管理》
① 多元收益
把同样的一段时间产生的收益尽可能多元化。
什么意思呢?比如你去参加一场线下活动,怎么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让收益多元化呢?
就是要在听干货的同时,去撩一些和你同行的小伙伴,多和他们交流,在扩展人脉的同时,也打开了思路。
②复制时间
用协作、演讲和跨界的方式,给时间的价值做『乘法』。
将自己的输入的知识点,通过一些形式复制下来,做输出。
比如多在线上线下做分享。
3)高效阅读法
《阿何 60天引爆你的学习力》
4)获取知识法
① 取长补短,去粗取精
第一,与其一个人抓耳挠腮,迷思苦想,不访先借鉴其他人的想法观点。
例如,对一本书/一部剧的解读。
除了自己先体验一遍外,可在网上通过微博、豆瓣、知乎、微信搜索等平台,来查看不同人的不同声音,以此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第二,与不同的人进行交流,在意见分歧中,求同存异。
② 有针对性,目的性
第一,明确自己想了解的知识范畴,信息点。
第二,具有针对性的在网上进行搜索关键词。
追根溯源的了解其相关的所有内容,从百度百科的书面解析到新闻报道再到大咖分享以及小人物闲谈等,要尽可能的将相应信息搜集全面,了解透彻。
第三,将所有采集的信息,通过大浪淘沙的方式,提炼出重点。
第四,对重点知识吸纳,加上自己的理解,从而革故鼎新。
5)协助学习法
在行
学习
01
如何思考一个陌生的领域?
这就是第一步:找出构成系统的所有元素。
这些盘根错节的对象,彼此间通过利益、因果、驱动等关系,跟其他节点间建立联系,构成一张复杂的关系网 —— 这就是一个「拟合」现实世界的基本模型。你列出来的元素越丰富,越详细,拟合程度就越高,越接近真实世界。
完成了这一步,才能保证思维最基本的全面性 —— 只有考虑到各元素之间的制约和平衡,你才能从整体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非从单个元素的视角。
找出了相关元素,下一步是什么呢?针对每一个元素,我们分别去找到它的三个要素:
Have:你有什么、能提供什么;
Need:你需要什么,想得到什么;
Constraint:你受到什么条件约束。
这一步的意义在哪里呢?主要有两点。
1)找出了所有元素的 H 和 N(其实就是供给和需求),我们就能把它们一一对应、连接起来。2)通过思考各元素的 C,我们就能更加全面地理解,这个元素在参与到整个链条之中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克服的困难,以及面临的阻力。
注意:到这一步为止,我们并没有涉及任何专业内容。
也就是说,上面这些分析,都在我们的背景知识范畴内。我们只是通过规范的方法和流程,把它们列出来,进入我们的视野和思考范畴,来更好地鸟瞰整个图景。
第二步,就是把前两步所列出的元素,通过它们的 H 和 N,分别对接起来,构成一条完整的链条。如果存在无法流畅对接的情形,或者产生了断点,很大的可能,就是由于 C 起了阻碍的作用。
那么,我们就要去思考:
能否引入新的方法,消除这个C?
能否找到别的节点,绕开这个C?
能否通过优化调整,缓解这个C?
到这一步,我们就必须获取足够的信息,来填补思考过程的空白。
这里的重点在于博弈和平衡。每进行一次的思考,都要同步思考:它可能会造成什么结果?可能会有什么影响?能否干预和消除?
不仅仅是针对 C 动手。通过检视整个复杂系统,逐一分析 H 和 N,我们还可以找到更多的优化点。
下一步,就是不断循环,去获取信息和资讯,来支撑和推翻这些假设。
重点在于,整个复杂系统,总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如何通过重构、对接和调控每一个接口,来实现系统整体性效率的上升,这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了。
另外,正如我一直所强调的:框架和模型并不能帮助你解决问题,它们能做的是:
指导你「朝什么方向去思考」;让你知道「应该获取什么信息」;以及,如何把获取到的信息,安放在合理的位置上。
这就是一个更加全面、深入的思考过程。
你可能也看到了。思考到最后,我们依然没有得出有效的结论,依然没有得到「问题的解答」 —— 我们得到的,只是「可能性」和「假设」而已。
这是正常的。并非所有问题都有明确的解答,因为如果有,它早就已经被解决了。但通过这个过程,你会更加了解这个领域,与此同时,也是在不断地锤炼你的思维能力。
这就是思考的意义所在。思考不是为了得到一个最优解,而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
02
如何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生成大于管理。知识管理不重要,重要的是掌握生成任意一个领域知识体系的能力。
【哲学是所有学科的源头,掌握哲学核心思想,你就拥有了任意生成一个知识体系(领域)的能力。】
什么样的模型能称之为高阶模型?
一者是支撑一个新学科诞生的术语体系,如「隐喻」之于认知语言学;一者是一个学科发展成熟,目前公认的巅峰之作,如「大五人格模型」之于人格心理学;一者是学科范式转型的承上启下之作,如「工作记忆」之于认知科学;一者是连接不同学科的桥梁,如「有限理性」之于认知心理学与行为经济学。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最重要的高阶模型数量在两千到两万个之间。芒格曾经整理了200多个高阶模型,你消化100个,多数时候可以理性地过完一生。
Q2:如何提高生成知识体系的效率?
你需要从最源头的入手,向历史学家学习,整理各个领域的知识谱系图。 人类往往高估一个时代牛人的数量,站在 100-1000-10000年尺度,能够被历史记住的牛人超出你想象的少。拿阳明心学举例,你会发现,当代推崇阳明的是杜维明;近代是梁启超;再往上是刘宗周。问题来了,刘宗周早年不喜阳明之学,为什么?阳明又不喜朱子,为什么?朱子又是从哪里来的?层层递推,你会发现,读懂儒家阳明心学脉络,孔孟——朱熹——王阳明——刘宗周——梁启超——杜维明,这条线一路下来。
反之,如果你总是依赖别人推荐的书单或图书,没有养成独立思考习惯,那么,你建立的知识体系极有可能是碎片的、不完整的与易备摧残。所谓「听君一席言,胜读十年书」,往往说的就是此类情况,因为你读的书太零碎啦!你建立的知识体系好比空中楼阁,海市蜃楼,风中浮萍。稍有风吹草动,就会被更好的知识体系摧残得一塌糊涂。
一般来说,学习任意一个领域,你可以一上来就思考怎样写一本这个领域的书。因为抽象知识的最佳结构是树形结构,同时兼容广度与深度。书最符合知识的树形结构,通过写书输出倒逼输入来掌握知识框架。
一旦你习惯了无需依赖任何人开的书单,任何人推荐的图书,借助第三方客观数据或师法历史与大自然,在一个领域建立自己知识体系的能力,那么,你未来就更容易在更多领域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好主意,建立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随意复制。你想想都激动!】
2. 113 包围法
如果说「问题和目的导向」是阅读的基本原则,那么「113 包围法」,就是践行这个原则的基本方法。
具体来说:
1)同一时间内只「查」一个知识点
你是否有过这种经验:读一本书,浏览一堆网页,觉得信息量巨大,到处都是新鲜的知识点,但读完之后,脑海里除了一个模模糊糊的印象,别的什么都记不住?
这就表明,你陷入了「信息黑洞」里面。
大量不加筛选的信息,同一时间涌入大脑,只会使大脑变得混乱,认知资源被迫大量分散,会大大影响记忆和理解的效率。
所以,务必要习惯「舍弃」的心态:这个时刻,我只关注我想知道的、搜寻我想了解的东西。别的固然很好、很有用,也先放一放,不要打扰自己的大脑。
这样,才能让大脑专注,集中精力去透彻解答一个问题。
2)以一刻钟(15分钟)为单位时间
传统的阅读,会告诉你:你要划出整段时间,一页页地读,连续读1-2个小时。
但这其实很粗糙 —— 阅读的意义,是从书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无论这些信息是实用的,还是精神层面的(比如文学)。跟页数、字数,一点关系都没有。
因此,更合理的做法是什么呢?以「知识点」为单位,少量多次阅读,并不断进行反思。
例如,阅读一个小时,我会把它分解成「4个阶段」,每个阶段15分钟。每过一个阶段,我都会停下来,问自己:这15分钟里,我离一开始的问题,又推进了多少?
这4个阶段,有可能是4个不同的知识点,有可能是2个知识点,也可能是集中全力、攻克1个知识点,这没有关系 —— 重点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我可以知道,自己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没有浪费,我始终在让思维参与到阅读中来。
当然,时间不一定是15分钟,看你的实际情况。我建议设置在10-15分钟,不容易疲倦,也比较容易警醒自己。
3)反思时,问自己3个问题
在第二步进行反思时,不妨参考这个模板,问自己三个问题:
- 我读到了什么信息?
- 关于我的问题,我得到了哪些有价值的解答?
- 要完全解答这个问题,我还需要什么信息?
简而言之,把阅读当成一个项目,带着目标,不断地分割、回顾、思考,一步步向目标推进。
这是很多人常常忽略的地方。
3.阅读总结
这其实就是一个「局部 → 系统 → 局部」的过程。不断地把碎片化的知识点,总结、归纳、提炼,纳入自己的知识网络,把它们变得有序,涌现出整体性和系统性。
坚持做阅读总结,你也可以实现。
4. 场景联想法
做法非常简单:反刍、思考时,问自己:这个问题,这个知识点,可以跟哪些生活中的情景联系起来?
如果你读到一个规律、原理,不妨问自己:有哪些现象,可以用这个规律和原理来解释?
如果你读到一个方法,不妨问自己:有哪些实际问题,可以用这个方法来解决?
如果你读到一些案例,不妨问自己:我可以如何拆解这个案例?可以得到什么启示?这些启示可以用在哪些项目和任务里?
诸如此类。
联想之后,不要立刻将其丢掉,最好记下来,做成待办事项,提醒自己在需要的时候,去试着实践一下。
这是一个把「知」和「行」结合起来,最简单,又最有效的方法。
输出
会输出,让你读一本是一本。 很多人说读书记不住,可以试着给每本书写封信。一封信,你写给情人,会倾吐心声。一封信,写给书,也说说你最想说的话。他叫什么,他是什么性格的,你对他的评价是什么样的,他身上有哪些优点是值得你学习的,是不是还有些缺点可以改进,然后想一想,你身边还有没有这样的朋友(书)。这就是一个读书笔记,但是你换一种心态来写,表达的内容可能就不同。
01
如果你想学一个东西,那么就开始找一件事情来做吧!
Tip 2:“给自己一个难到没朋友的任务”,往往是一种快速学习和成长的好方法。
C.约牛逼朋友聊天
最近发现,跟各个行业内非常懂行的朋友聊天,也是懒人快速学习的技巧。因为作为初学者,你对各个领域所知不多,而在该方面做到很“牛”的朋友就是你最好的老师:他们会把多年学习的东西咀嚼消化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吐出来。你需要准备的只是带着好问题,和一双耳朵,就可以快速地了解到某个领域的精髓。他们也会给你推荐很棒的学习材料和书。
而一般我的学费就是请他们吃一顿饭。
问问题
对于你要学习的内容,把它拆解或转化为一系列问题,然后分别在不同的地方抛出来,比如知乎,朋友圈或特定的知识群组,找到合适的地方,问对的问题,会很快得到答案。
E.列书单
对于懒惰的学习者,好的做法不是做计划,而是让自己随时暴露在要学的材料上面。比如孙先生的手机屏保,就是要先学习3个单词,才能解锁。这样每天都会反复接触到这些单词。
我的做法是去找这个领域的一个好书的书单(豆瓣上有时候就能找到),然后把书一口气买下来,把这个月的休闲读物都换成同一个系列的东西。还有一些比较厉害的人,他们会系统读某个作者的所有文章或书。
刷微信公众号。你要刷就把这个领域的人常看的公众号,从最新一直刷到1-2年前的内容。用平时坐地铁,等位吃饭的时间,系统刷一下,也是一种快速学习的方式。
F.思考如何应用
Tips:一边学习,一边思考如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知识就会进入你的口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