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肾调周法治疗不孕症
张某,女,29岁,已婚。2018年3月9日初诊。
患者月经频发1年,未避孕1年未孕。既往月经正常,初潮14岁,经期7d,周期30d,量一般,色质正常,无痛经,2015年结婚后因工作繁忙无暇生育,先后行2次药物流产,2017年出现月经频发,月事21日一至,经量中等,色红夹块,经行7d净,伴形体瘦弱,腰膝酸软,性情急躁,夜寐盗汗等。现未避孕1年未孕。
迭经西医乙黄周期治疗与促排卵治疗未果。妇科检查未见异常,B超示:子宫附件未见异常,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示通畅,半年来测量BBT示:高温相偏短仅6~7d,经间期锦丝状带下偏少,舌质偏红、苔薄黄腻,脉象弦细数。诊断:(1)月经先期(月经失调);(2)不孕证(继发不孕)。
中医认为,此乃药流伤肾,虚热内生,久婚不孕,肝郁气滞,瘀热内扰,血海不宁,致月经先期而下。予以补肾调周法。就诊时恰逢月经来潮,即按经期论治,治拟疏肝理气,化瘀调经。方取五味调经散合加味失笑散。处方: 丹参,赤芍,香附,苍术,丹皮,山楂,五灵脂,蒲黄,益母草,川断,茯苓,广木香。常法煎服。
复诊:服药7剂,月经干净。患者BBT示:高温相偏短,经间期锦丝状带下不多,显示出阴长阳短的运动形式,故经后期着重滋阴养血,疏肝益肾。方取二至地黄汤合越鞠丸加减。处方: 女贞子,墨旱莲,白芍,干地黄,山药,山萸肉,丹皮,茯苓,川断,桑寄生,苍术,广郁金。常法煎服。
服药7剂后,全身症状改善,带下渐增,锦丝状带下亦较前增加。转从阴中求阳,调理气血,以促转化的方法。予以补肾促排卵汤。处方: 丹参,赤白芍(各),山药,山萸肉,丹皮,茯苓,川断,菟丝子,紫石英,熟地,五灵脂,广木香。常法煎服。
服药7剂,BBT上升,呈高温相进入经前期,采用补肾助阳、疏肝化瘀法,取毓麟珠合越鞠丸加减。处方: 制香附,制苍术,丹参,赤白芍(各),山药,丹皮,茯苓,川断,杜仲,紫石英,五灵脂,绿萼梅。常法煎服。
前后调治4个月,月经恢复至30d一行,BBT呈双温相,高温相已达到12d,月经来潮,色暗红无血块,又继续治疗4个月后妊娠,转入补肾保胎治疗。
【分析】:
月经先期一症,虽然主要原因是血热,但血热仅是标证,是在肾阴虚的前提下导致的。目前很多女性轻率药流、人流,导致肾中阴精亏损,不能涵养心肝,情绪不畅,郁热、血瘀内生,导致月经先期,继发不孕。笔者观察到月经先期者高温相偏短欠稳定者占很大比例,证明这些患者亦存在肾阳虚的一面,乃阴虚及阳的具体表现。由于肾阴阳虚损的程度较轻,故尚未导致崩漏。
治疗上我们倡导补肾调周法,即经后卵泡期重在滋阴补肾,常选用二至地黄汤、归芍地黄汤、滋肾生肝饮等;至经间排卵期转从阴中求阳,调理气血,以促重阴转阳,采用补肾促排卵汤;排卵后经前黄体期,重在温补肾阳,常用毓麟珠加减;月经来潮,乃重阳转阴,务必将瘀浊、郁热、气火等彻底排泄,常用五味调经散;经净之后,再从缓治本。此外,对于低温相偏高者,经后期需合用凉血清热重剂,如先期汤、清经散等,药选黄柏、知母、丹皮、白芍、熟地等。因为治疗遵循月经周期的阶段特点,故屡收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