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针

黄帝内针∥随症治之

2021-02-09  本文已影响0人  同道心灵梁军
辨证论治是很神圣的,在中医眼里,他更在乎的是证(症),证是生命应对异常的直接呈现,相比之下,病则已然经过了概念的逻辑加工。对于生命而言,它已经不是那么直接了。生命处于自然正常的状态是舒适的,没有症(证)可言。一旦生命偏离了自然、偏离了正常,不舒适的状态便会立即呈现,这就是所谓的症(证) !所以,症(证)实际上是生命偏离了“正”的反应,辩证实则是辨“不正” !为什么症的造字是这个样子?将正放进了疒里,疒的本义就是疾病,正入于疒,说明正出问题了,正出问题当然是不正了。正出于中,其用在于平和,所以,透过辨证(症)其实就是明了生命偏离中正平和的状态。而施治,则是使这个偏离,重新回归到中正平和!P72

随症治之,不是随病因治之,不是随病名治之,不是随指标治之,不是随经验治之,不是随期待治之,不是随计划治之,不是随穴位治之,更不是随成见或想象治之。重点核心是症,当下此刻正存在和正发生的症。无论是医者,还是患者,都要把注意力放在症上,只是症。所以,症是中医的眼目,是中医人的下手处。因为只有证才能告诉我们真正的“病”在哪里,阴阳在哪里,本在哪里。因此,即使同样的病,因为症发生的位置不同,涵盖的范围不同,治法也不相同。另外,无论什么病,只要是症发生的位置相同,其治法就相同。也不能流于经验,例如,上次的头痛扎了劳宫有效,这次的头痛需要中诸才可以,下次则需要考虑后溪,因为头痛发生的位置重点不一样,分别为头顶、侧面、后面。

随症治之,也确定了其治疗周期、治疗时间——以平为期。就是不管你是什么病,是感冒发烧还是肿瘤,原则都一样,都是以平为期。以平为期就是恢复到“平人”状态,和平之人,平人者不病也,不病当然无症,无症就无需继续治疗。平自哪里来?因为有中,有中则能平,有中则能和。

随症治之,才能有易用难忘的简单性特点——“容易操作、容易把握,并且一学就会,很难忘记。如果针道复杂了,变成难用易忘的东西,那么就很难成为常用的方法,不常用,自然就难以经久不衰。”P8

随症治之,在这样的训练下,能治一个病就能治100个病,1000个病,能治一脏的病,就能治所有脏的病,因为万变不离其宗,无问其病,找到症就能够辨证、定位,能定位就能够施治。

随症治之,其症给出了两个很重要的信息,一个是症发生的位置(空间),一个是症发生的时间。位置包含了六经定位、三焦定位及阴阳(左右)定位。“位的不同,已经有了阴阳的不同,已经具备了变化的条件。”辨证实际上就是明气,施治实际上是求同。无论是辨证还是施治,这都是以症所在的位置,息息相关的。时间是指当下,施治的这个此时此刻有什么症存在和发生,不是过去,不是上个星期,更不是去年所发生的症。天地人是时时相应的,人受自然规律的影响,人身上的症状是各种因素(身心内外、经历、天地运行及规律等)作用于人体后显现出来的求助信号,也就是说症状已经包含有时空等的信息在内了。

在人体,不同的空间部位有不同的经络分布,不同的时间有不同的经气运行,所以在针道里面,构成方的要素,并非不同的针,而是不同的时空。P10

随证治之,为内针的法要发挥作用提供了基础。内针的法要是“用中”,“执其两端,用中于刺”。要“用中”,必须“执其两端”,这个两端的来源就是症所给出的信息,症的位置是一端,对应的“同气点”是另外一端。“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因此,在针道中,相火要发挥其作用,必须随证治之,症定其位。

随症治之,当一个病人来到我们面前,他所呈现出来的证(症)就能整体告诉我们治病的条件,我们再根据这个证去施治,这个条件就能获得改变,条件获得改变,疾病的进程也即发生改变,我们的期盼的痊愈也就不期而至了。


随症治之,这个道理其实心里也明白,但是为何临症时又常常忘却,或总觉得还缺点什么呢?
说到底,还是不敢真的确信黄帝内针如此简易,还是放不下原来固有的经验、知识和习惯。
要做到这一点确实很难,很多时候并不是刻意如此,却不知不觉已走进原有的模式。
也就是说,进针那一刻,医者的注意力应该放在患者的症上,然后心平气和地把针刺入对应的同气点。
把注意力放在症上,看上去好像是很不经意的一句话,其实潜藏了黄帝内针的一个重要方法。
如果用针时总在考虑经络有没有遗漏,穴位有没有选对,是不是需要阴阳倒换,等等,这时的心,已然偏离了法理。
更有甚者,平时老在琢磨什么病用什么经络和穴位治,临症时,看见类似症状按葫芦画瓢,其实走的还是经验用穴的路子,不是黄帝内针的应有之义。——三针

症是患者对身体问题的综合表达,这个表达既包括了症,也包括了疾病的表现,也包括了病因,同时还隐含着机体针对问题所给出的自治方案。因此,证实际上涵括了病证、病因、病治,是三合一。对于证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才不会轻忽它,才不至放过机体呈现的每一点蛛丝马迹。只有到了这个时候,才谈得上辨证施治,才谈得上随证治之。当然,问题又来了,辨证施治,是不是证没了,病就好了呢?这实在是一个不易回答的复杂问题。但,至少在理论上可以这样认为。只是机体对于问题的表达和呈现,这本身就是一个大问题。记得我在第二章谈及“谏议之官"的时候,曾引述过坤卦文言的:“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的案例。这个案例充分说明了因问题呈现或表达途径的障碍,从而导致积重难返的灾难发生。

所谓证(症)还可以表述成是机体能够感受到的异常,而机体常见的证(症)不外酸、麻、胀、痛、痒、热、寒沉等,当然还有二便的异常、饮食的异常、呼吸的异常、睡眠的异常等等。如果证限于局部,比如身体某个部位疼痛,甚至某个区域红肿,那么根据经络的循行部位及细述的原则,可以立即知道方针。P99


怎么抓“症”呢?

可参考原卫生部中医司《中医病案书写格式与要求》改编的“十问歌”:

问诊首当问一般,一般问清问有关;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将诊疗经过参;

个人家族当问遍,妇女经带病胎产;

小儿传染接种史,痧痘惊疳嗜食偏。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