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育儿教育

培养孩子的思维方式,适应性比分数更重要

2018-10-28  本文已影响0人  萌塔教育廖老师

哈佛女校长德鲁·吉尔平·福斯特说过:走出去了解整个世界是孩子们的必修课,世界有太多的内容需要我们去熟悉和探索。

教育不改变生活环境却能改变人的思维方式

2005年,美国已故小说家大卫·福斯特·华莱士曾在凯尼恩学院的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讲。华莱士是在西方有卓越影响力的作家,被誉为“近20年来最有创造力的作家”。

演讲的一开头,他讲了一个小故事:“两条年轻的鱼遇到一条老鱼。老鱼打招呼道:早上好,孩子们。这水怎么样?两条年轻的鱼继续游了一会儿,终于,其中一条忍不住问另外一条:什么是“水”?”

演讲中提到,一个成年人的生活需要早早起床,赶赴办公室,应付8-10个小时充满挑战的工作。然后去超市、做饭,放松一会就得早早上床。因为,第二天又得周而复始,再来一遍。

人很容易在这样的生活里,形成无意识的惯性:无意识地翻手机、给生活加速、陷入琐碎的柴米油盐、忽略身边的人和事、冷漠、愤怒、抱怨,而不自知。

就像开头的故事一样,生活在“水”中太长时间,已经不知道水是什么。

适应性比分数更重要

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有各样的人事物,你作为一个职业主体,你怎么能够快速地应对环境的变化,然后作出调整,能够适应变化,甚至能够影响变化,这种能力往往跟分数、跟我的学术教育,甚至跟各样的才艺教育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有人说一部分天生、一部分可以后天的培养,但怎么培养这些一般性的认知能力?确实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

我们的任务不是为孩子规划未来,而是支持他们成为熠熠发光的自己。我们总把焦点放在那些对孩子的成长教育投入不够的父母身上,这本身其实并没有什么问题,可是那些与此做法截然相反的父母,他们对孩子们成长的危害同样不可估量。

当孩子们上了高中,他们不会问:“我在课外应该学点什么做点什么?”

他们会问学校的教员:“我需要怎么做才能去个好大学?”

然后,当一份份高中成绩单陆续出炉,上面有几个B,甚至出现了上帝都不允许的C时,他们开始惊慌失措地给朋友发短信:“你知道有人曾经拿着这种成绩去了好大学吗?”于是我们的孩子们,无论他们在高中的排名如何,他们都被压得喘不过气。他们变得脆弱、过劳,甚至有点老气横秋。

他们希望听到父母说:“你已经做得足够好了,你已经很努力了。”在焦虑症和抑郁症高发的年龄段,他们开始凋零,开始怀疑:这样的生活值得吗?对渴望分数的父母们而言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如果不能够进入那么几个大学或者选择那几种职业,孩子就没有未来可言。

考试分数做为一个招聘依据,并不直接代表你的工作能力。你的学位也不代表你有能力做任何工作,他们所关心的是你用自己的所知能做些什么,而我们也并不太关心你是怎么知道这些东西的。

学习是一个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过程。在小学这个接受新鲜事物最迅速最高效的时期,尤其需要一个持续的学习环境和氛围,让孩子保持着时刻学习的状态,保持着学习的兴头。只要是对孩子有益处的,就应该坚持下去,不能半途而废,否则在知识断层之后,之前所学的要不就停滞不前,要不就前功尽弃。

不要因为看不到成绩就打算放弃。迎接成功的人都是hold得住打击的人。马克思说量变引起质变要想取得成绩,要想质变,之前就必定需要一个很大的量的累积,这个量既是时间上的,也是精力上的。

因此,不要把成绩当作进步的唯一标准。成绩是一时的,能力是一辈子的。

聪明的孩纸,

懂得不断充电,

数学、逻辑、文法、修辞、政治,天文…

总有一天会用上!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