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时间和精力都去哪儿了
一.为什么要进行时间和精力管理
进入主题之前,我想给大家分享一个心理学概念-----成长型心智。在个人成长发展领域,这已经是一个很常见的概念了,之所以再次提到,是因为这个概念可以应用于其他领域,再一次验证有一些底层知识链接了不同领域,具有更大的影响力这个基本观念。
这里的引申应用是一个观念:
这个世界上永远存在比你现在做的更好的方法,你需要做的是持续学习和反思。
为什么要不断改进呢?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因为资源是稀缺的,只有合理配置资源才能产生更大的效能。从进化论角度来看,优胜劣汰,激烈的竞争是客观事实,温水煮青蛙只能导致安逸的死亡。
同理,时间和精力也是稀缺的资源,金钱只是建立在全社会共同信任的基础上通用的人类发明的产物,而时间和精力远远比金钱更稀缺更重要。所以真正有钱的人反而是花钱买时间,而不是用时间去换钱。
鉴于这两种资源的稀缺性,合理地管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尤为重要。
从开始接触时间管理的各种理论方法到现在我通过不断的反思和学习为自己量身打造时间和精力管理的一套系统,我深深地感受到知易行难,在实践过程中去反思直到形成自己的习惯,内化成能力才是最关键的。
前段时间,不论是在时间还是在精力上,我出现了很多问题,
比如一到晚上七八点我就开始犯困。。。。。。
比如我没有做到断舍离,所谓的平衡只是假象。。。。。。
比如我很难迅速进入一个高效的状态,经常不能按照计划行事。。。。。。
比如我的心情莫名其妙很焦虑沮丧,我一时找不到什么方法快速摆脱这种状态。。。。。。

二.时间管理
首先,时间管理经历了一个发展的历程,这也是各类时间管理方法的基础理论。
1.时间管理的发展历程
(1)第一代的理论着重利用便条与备忘录,在忙碌中调配时间与精力。
(2)第二代强调行事历与日程表,反映出时间管理已注意到规划未来的重要。
(3)第三代是目前正流行、讲求优先顺序的观念。也就是依据轻重缓急设定短、中、长期目标,再逐日订定实现目标的计划,将有限的时间、精力加以分配,争取最高的效率。这种做法有它可取的地方。但也有人发现,过分强调效率,把时间崩得死死的,反而会产生反效果,使人失去增进感情、满足个人需要以及享受意外之喜的机会。于是许多人放弃这种过于死板拘束的时间管理法,恢复到前两代的做法,以维护生活的品质。
(4)第四代的理论出现,它根本否定“时间管理”这个名词,主张关键不在于时间管理,而在于个人管理。与其着重于时间与事务的安排,不如把重心放在维持产出与产能的平衡上。
这四代理论并不是相互替代的关系,而是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发展而来。即现代的时间管理方法是综合以上四代理论,根据实际需要调整的产物。
从宏观角度来看,现在我们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呢?---碎片化时代。我们可能面临一直在线,随时受到干扰,各种各样的信息在分散我们的注意力,我们的阅读深度变浅等等一系列问题。
2.时间管理的大类方法
时间管理的核心原则是效能大于效率,你做的效果如何远远比你做了多少事情要重要,即质量大于数量。
(1)你要做哪些事
按照二八定理,只有20%的事情是需要你花费80%的时间去做的,因此罗列你每天要做的事情,按照重要程度排序是必要的。进一步的,按照重要和紧急性画出一个四象限,区分不同类型的任务,去做真正值得做的事情才是取舍之道。

另外结合你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你做的主要事情最好能是相关的,能相互促进,共同服务于你的目标的,而不是丝毫不相关的。举个例子,上课,读课外书,写推文这几件事就是相互促进的,不论课堂内外,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成为有效输入,而写作是一种有效输出的方式,输出倒逼输入,形成一个闭合的回路。
(2)如何抵抗干扰
内部干扰—自己分心了该怎么办?两个小技巧,第一个是把你分心的念头写下来,一般写到六七个就可以回到你要做的事情了。第二个是停顿三秒,给自己三秒的时间去冷静下来,一般会停止你想要做其他事情的冲动。这两个技巧我还没有亲测,是最新学到的,效果可能因人而异。
外部干扰—设置一个不被打扰的时间和环境
(3)给任务加点工
改变衡量指标—这个是我在实际反思中发发现的一个有效方法,主要是把完成任务的衡量指标划分任务型和时间型。有些任务是需要一次性完成的,比如写一篇论文,交一个报告,这就是任务型。有些任务是长期的,需要不断积累的,比如读一本书,以读多少页来衡量可能导致你过于追求数量和速度,忽略读书的质量。而以时间来衡量,只要在这个时间段专注地阅读和思考,这种所得更注重质量。
另外,还可以把要做的一个任务拆分,形成几个不同的步骤,可以做到有效节省时间。以写作为例,定选题----找素材---定提纲---打草稿---成稿---修改完善这几个步骤把一件复杂的事情有效分解,可以在开始写作时利用碎片时间思考选题,素材的来源和取舍,也可以定提纲,真正坐到书桌前写作时耗费的时间就会大大减少。
还可以把任务划分为固定型和机动型,有些事情你很容易拖延最后无法完成,不妨一开始就固定一个时间,这个时间段一到就开始去做,形成一个习惯,减少对意志力的消耗。机动型顾名思义,就是在空闲的时候或者碎片化的时间可以做的啦。
最后,把同类事情放在一起做,减少任务切换带来的效率损失也是可行的,在长时间做同一件事情之后,切换到其他事情也是一种休息的方法。
(4)拖延症犯了,没动力该怎么办?
拖延大概是我们的共性问题,严格规定时间期限是一个有效的办法,结合时间日志的记录,你会发现你每天的时间都花在哪里了,你的计划时间和实际花费时间之间的差距就是值得思考和反思的问题。
有时候你真的很不想做一件事情,那么采用前面拆分的方法,告诉自己先做这件事情的一部分,从简单的入手可能是个好的选择。
(5)放空自己
事情太多了难免会焦虑,我自己对这一点体会深刻,安排一个固定的时间去放空自己真的很有必要。
三.精力管理
总体原则是人的精力是一种节律性的东西,像钟摆一样,有自己的节奏和高低谷。遵循这个规律,我们可以更好的管理自己的精力。
例如连续做一件事情超过一个小时就应该休息一下,根据每天不同时间的精力不同来安排不同的任务。。。。。。。
精力包括四个层次,体能—情绪—思维—意志,在这个精力金字塔里,下一层的会影响上一层的,全情投入=体能充沛+情感链接+思维清晰+意志坚定。

要从根本上提高精力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
身体能量:养成良好的饮食,睡眠,运动习惯,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对于熬夜党,这一条就跨不过去了。。。。。。。)
情绪精力:和积极思考,快乐的人待在一起,找到一个欣赏你的圈子,有一个让你放松和快乐的爱好。。。。。。
养成精力习惯:规律地生活,自动化地执行,省下决策的精力(我在想每天吃什么可能也是消耗我决策精力的。。。。。。)
提升精神动力(拥有坚定的价值观和怦然心动的目标是核心的动力)
参考来源:百度百科, 古典《超级个体》
欢迎关注公众号朱子龟苓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