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重复的心理学套路
知识点一:
不可重复的心理学套路
1. 我们不能因为没重复出来,就说那些效应不存在。当然,更不能一听说个什么心理学效应,就信以为真。
2. 知道了心理学的危机,我们反而应该再多了解一些心理学家们在实验室里发现的套路,这样万一哪个不好使了我们还可以再用别的。
3. 我们应该把这些心理学知识当做武器。
4. 最理想的情况,就是我总能找到一些心理学套路对别人好使,而一切套路对我都通通不好使!
心理学是现代社会中人们津津乐道的一个热门学科。不论你感兴趣的是商业营销、人力资源管理、日常经济行为、媒体宣传,甚至是政治,你都会看到大量有关心理学研究结果的报道。
这是因为心理学是关于“人”的科学。想了解别人,也想了解自己。如果你认为人和人的区别不大,有同样的弱点,面对外部的暗示或者刺激会做出大体相同的反应,那么你就应该听听心理学家在实验室里对“人”有什么新认识。
很多心理学实验都已经快变成成语典故了 —— 一提“棉花糖”,就能想到“自控力”。
坏消息是:有很多心理学实验,后来被证明是不可重复的。换句话说就是那些实验结果根本不可信。
心理学正在面临一场危机。可能你之前听说过的那些著名心理学实验,都是不可重复的。目前已知的,中国读者耳熟能详的三本书都出了问题:麻省理工著名行为经济学家丹·艾瑞里的《怪诞行为学》、罗伊·鲍迈斯特 / 约翰·蒂尔尼的《意志力》,以及,诺贝尔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的《思考,快与慢》。
《英国心理学会研究文摘》(The British Psychological Society Research Digest)上的一篇综述文章,还是惊掉了下巴。
文章题目是Ten Famous Psychology Findings That It’s Been Difficult To Replicate (十个难以重复的著名心理学发现),作者Christian Jarrett。
1.做出笑脸,可以让人感到高兴
高兴的时候会笑,而1988年有个德国心理学家做实验证明,如果我们刻意做出笑脸,也会感到高兴。
具体来说,如下图所示,受试者要把一支笔放在嘴里。与此同时,给受试者看一张漫画。然后让他们给这张漫画的好笑程度打分。
![](https://img.haomeiwen.com/i4149123/46d58675a2e2f2a7.png)
有些受试者被要求用嘴唇固定住笔 —— 这意味着你要做出一个噘嘴的动作;有些受试者被要求用牙咬住笔,这就是一个微笑的动作。结果,噘嘴组对漫画的评价不高,而微笑组就认为漫画更好笑。
这个实验非常、非常经典,人们据此专门引申出了一个理论。不但我们的情绪会影响表情,我们的表情也能影响情绪 —— 也许大脑不可靠,注意到我们做出这个表情,就“以为”我们有那样的情绪。然后从这个理论出发,心理学家又做了很多类似的实验,来证明这个理论。
可是到了2016年,这个经典实验没有通过大规模的重复验证。17个实验室、2000人参加实验,其中九个实验室的结果是微笑组对漫画的评价只是稍微偏高,根本不显著;剩下八个组的结果是微笑组对漫画的评价反而还更低!
2.意志力是一种有限的资源
23个实验室参与了验证,结果是未能重复。
3.如果在考试之前,你决心考试之后要去修改一下自己的答案,那么你这次考试就能考得更好
这个实验的意思是这样的。假设你明天要考试。我问你,考完,公布成绩,发下试卷之后,你会不会把当时自己做错的题全部重做一遍呢?你可能回答说不会,已经考完了,重做没意义。我就说,还是重做一下吧!你就说,那好吧。
结果你还是原来的你,仅仅是因为答应我事后重做的这个要求,你明天的考试发挥将会提高!
这个实验听着就不靠谱,结果果然是不可重复的。
4.刻意做出一些表现自信的肢体语言,你就会真的感到自信。
5.看到一些跟年老有关的词汇,你走路速度会变慢一些。
6.洗手可以减轻你的负罪感。
7.婴儿具有模仿能力—— 给婴儿看一张照片,照片里的人在吐舌头,婴儿就会学着吐舌头。
8.在咖啡间挂一张人的眼睛的照片,让人感觉有人正在注视自己,他就会更诚实一点,比如说不会拿了面包圈不给钱。
9.催产素可以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信任 —— 让人闻一闻催产素,他们就会更加信任别人。
10.谈论钱,可以让人更自私。
丹·艾瑞里的《怪诞行为学》一书,肯定是个重灾区!这十个实验中有好几个是他那本书中说过的,有些就是他也参与了研究的。不知此时此刻的艾瑞里有何感想。
不过上述经典实验的最初研究者,很多都是成名已久的大人物,这次也出来说话了。他们无一例外表示不服。答复就是后来的这些研究者没有严格遵从他当初的实验设定。
评论
那些原始实验的研究者是有道理的。这些实验如此著名,不可能是一个孤立的结果,后来都有大量的相关研究,很多研究者就宣称重复了他们的结果,而且用不同的实验设计,还能得出类似的结果。这才有了各种理论模型。
那么为什么,这一轮大规模的可重复研究,就没有把实验结果给重复出来呢?
最关键的原因很可能是这些效应都非常微小。看看这些实验,大多数都是自己的一个什么动作,或者外界的一个什么小小的暗示,对你的心理状态产生一个什么影响。这种影响即便存在,又能有多大?被人用语言或者什么图片暗示一下,跟被人打了一拳完全是两码事!如果你根本就不是个敏感的人,暗示对你无效。
人,是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想要测试微小扰动的效应非常困难。也许这个环境好使,换个环境就不好使。也许对这个国家的这群人好使,对另一个国家的另一群人就不好使。
不但如此,哪怕是非常明显的效应,也不见得就一直好使 —— 因为人是可以适应和改变的!正如我们以前说过,“经济学是老司机的游戏”,有些商家的促销手段一开始好使,时间长了人们适应了你的套路,这个套路也就不好使了。
由此得到
不能因为没重复出来,就说那些效应不存在。当然,更不能一听说个什么心理学效应,就信以为真。
知道了心理学的危机,我们反而应该再多了解一些心理学家们在实验室里发现的套路,这样万一哪个不好使了我们还可以再用别的。
应该把这些心理学知识当做武器。
最理想的情况,就是我总能找到一些心理学套路对别人好使,而一切套路对我都通通不好使!
知识点二:
别指望强人领导
领导人干的这个事情越大,他对外部环境的依赖就越大。
美国大选比较双方阵营的选民,你可能会发现有一个特点挺有意思。
准备投票给希拉里的人,有些是出于认同民主党的执政理念,有些是实在受不了特朗普的出格言论,但是并没有多少人对希拉里本人抱有强烈好感或者期望。大家心知肚明,希拉里从政三十多年并没有取得什么成就,不是一个能带来变革的人物。
但是特朗普的支持者就不同了。的确有些人(比如我)是因为强烈反感希拉里而想让特朗普上去试试,但是也有很多人对特朗普期望极大,想让他作为一个强人,上台后横扫建制派,大刀阔斧改革一番。
这个可能性非常小。
不论公司还是国家,如果对现状不满,我们总是希望有个充满个性和魅力的强人出来当领导。可是如果你考察历史,就会发现人们心目中那种纯粹的强硬领导者可能根本就不存在。如果一个领导者非得争当强人,他很可能干不好。
牛津大学政治学教授Archie Brown 的The Myth of the Strong Leader: Political Leadership in the Modern Age (强力领导人的神话:现代政治领袖分析)
这本书写得偏学术化,影响力不算太大。但是作者作为一个政治史专家,对二战以来各国政治人物的领导风格非常熟悉,结论很严谨,思路相当清楚。
有些领导人给外界的印象特别强硬,比如“铁娘子”撒切尔夫人,其实在他们执政比较成功的时候,背后决策都很能够听取别人的意见,并不是真正的独断专行。治理国家,你要面对各种复杂问题,而你作为领导人最重要的素质并不是自己当个专家,而是要让专家为你服务。每个人的意见可能都不一样,你不能没有主见,但是更不能固执己见。
而且对现代国家来说,领导层总有不同的派别存在,权力制衡的力量很大,一个领导者就算不顾政绩,非得独断专行也做不到。美国总统对国家的影响力其实很小。
英国前首相托尼·布莱尔很想把自己包装成一个强人的形象。他在自传里说“我赢了三次大选”,而事实上那主要是工党的胜利。布莱尔执政后期越来越听不得反对意见,身边都换成服从于他的“自己人”,结果在工党内部就给自己造成了一个对立面,最后因为对立面联合起来反对他,被迫辞职。
那么像富兰克林·罗斯福这样,的确给国家带来巨大变化,而且政策能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领导者,是不是强人呢?也不是!平庸的领导者都不论,布朗把那些“看似很强”的领导者分成了三类。
第一类是“革新型”的领导人。他们在国家体制不变的情况下,做到了一些影响后世的深刻变革,比如说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和林登·约翰逊。仔细考察的话就会发现,这些人虽然有时候能表现一点人格魅力,但绝对不是什么自己虎躯一震,别人纳头便拜。
罗斯福特别擅长通过影响公众的意见来影响国会。比如他搞个炉边谈话,把自己的大政方针跟老百姓解释清楚,老百姓非常支持他,国会一般也就得按他的设想去通过各种立法。而约翰逊的方法就更直接一些,他记忆力超强,特别能记住别人一些私密的事情,跟议员搞些个人的关系,劝说别人支持他。
还有得天独厚的一点是,这两人上台的时候正好赶上美国处在危机之中。罗斯福是遇到了大萧条,约翰逊是遇到了肯尼迪遇刺。在危急时刻,人们更容易信任领导者。
第二类是“改革型”的领导人。这里说的改革是体制改革,比前面“革新型”的变革更大。在近代史上,改革型的领导者可以说是凤毛麟角,经常被称为伟人!那么这样的领导者是强人吗?
他们做事的方式同样是以影响和劝说为主,而不能独断专行。布朗说,他们之所以能做成大事,有一个共同点:时间、地点和客观局面共同给了他们一个稍纵即逝的机会,他是因为把握住了这个机会才能把事情做成。
第三类是“革命型”的领导人。这些人直接率领队伍推翻了一个旧政权,这总是强人做的事情吧?革命之所以成功,往往并不是因为领导人有多厉害,而是这个旧政权实在维持不下去了。事实上看过去几年发生在中东一些国家的革命,根本就没有领导者,青年们上街就把政权推翻了。
从这个趋势很容易得出结论,就是领导人干的这个事情越大,他对外部环境的依赖就越大。“革新型”领导者需要借助一个危机上台,“改革型”领导者必须抓住一个特别难得的机会动手,而“革命型”领导者之所以能推翻旧政权,可能根本就不是他自己的功劳。
至于说那些大独裁者,或者是极权国家的领导,那就更依赖环境 —— 必须是手下、官僚集团、乃至全国百姓都配合他,才能演好这场独裁的戏。
考察所有这些情况,所谓“政治强人”,实在是很难存在。
即便在欧美民主国家,领导人也还是有一个当强人的机会 —— 那就是对外政策,特别是战争。对内,权力有很多制衡;但是对外,美国总统和英国首相的权力很大,毕竟国际关系瞬息万变,总统必须能快速反应。所以布什也好,布莱尔也好,特别沉醉于在国际舞台上行使权力,第二次伊拉克战争就发动得非常草率。
评论
局面越是充满不确定性,社会越动荡,人们就会越倾向于三件事:
迷信,总希望有个神灵庇佑
愿意给自己强加各种严格的纪律
相信阴谋论,认为有人正在暗处左右世界
这三件事产生的条件,恰好也是一个政治家做成大事需要的外部条件。不确定性越高,老百姓就越能接受一个强人去左右自己的命运,就能给领导层更大的授权。
即便在那样“有利”的局面下,这位领导者其实也不能真正当个“强人”。他要想做好,还是得充分听取别人的意见,对同僚和手下也只能以劝说为主,搞一点软的影响力。
那么如果国家没有什么动荡,老百姓日子都过得很好,想干“大事”的领导人可能就一点机会也没有了。
由此得到
如果你想过一把领导瘾,最好去一个动荡不安岌岌可危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