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石20140815
三生石
作者: 月满船 3 min read 0人收录
此石当襟尚可扪,石旁斜插竹千根。
清风不改疑圆泽,素质难雕信李源。
驱入烟中身是幻,歌从川上语无痕。
两言入妙勤修道,竹院云深性自存。
上面这首《三生石》诗系明代的袁宏道所写,写的是杭州灵隐与下天竺法镜寺之间那块“三生石”的故事。话说唐时洛阳名士李源,字子澄,是一位学富五车的饱学之士。唐玄宗末年,其父李橙死于乱军之手。李源悲痛万分,复见世事纷扰,遂绝意仕途,到惠林寺隐居,与寺中僧人圆泽结为莫逆之交。
有一次,两人相约同游峨嵋山。李源想从荆州沿三峡到峨嵋山。圆泽觉坚持从长安斜谷路过去更为方便。李源坚决不答应,说:“我已下决心谢绝人世,更无追求仕途的欲望,岂可再提到什么京师长安呢!”
圆泽沉默良久,说:“行止本不由人定,那就随你所愿吧。”于是两人从荆州入川。路过南浦这个地方时,他们看见一位妇女,身怀六甲,圆泽平静地对李源说:“她就是我要托身转世的所在,这位妇人已经怀孕三年,因为我迟迟不来投胎,所以她一直做不了母亲。今天既然遇上了,看来已无法躲避。你当念佛号助我速生。三天之后,你要到我投身的家里来,我那时将以笑为验。十三年后,我们还会在杭州灵隐天竺相见。”
三日后,李源依嘱到圆泽投胎的家里看他,果然,那小儿见李源来,冲着他咧开嘴笑起来。
日升月落之间,十三个春秋过去了。李源不忘旧约,来灵隐天竺与圆泽相会。见涧水对岸,有一牧童,在牛背上唱着竹枝词:
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用论。
惭愧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常存。
李源知圆泽虽身是隔世之身,一时间百感交集,恍若前世。牧童又唱道:
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
吴越山川寻已遍,却回烟棹上瞿塘。
唱罢,牧童拂袖隐去。
人世苍茫,桑海沧田。前生,今世,来生。谁人又能知晓,此中玄机谁人又能堪破。
为了这个故事,为了寻找自己的三生,我也踏进灵隐,寻觅三生石。进得山来,就分不清东南西北,只是被满目的苍翠感染。问了几个路人,得知三生石就在一个大兴土木的庙宇后面,沿小桥拐入,往山里走不远,路左边见有石阶,旁边有一小小的茶园,有一老人在清扫落叶,认真,落寞。沿石级而上,过一小水塘,右手有一古亭,上书三生亭。看来这里就是我要找的三生石了。心情急迫起来,沿石阶在向上走,就到山脚下一小广场。四周古木参天,枯藤虬然,有一小径上山,路口怪石嶙峋,进的小径,是几块摸样狰狞怪异的石头,里面有一块黑色石板,刻的就是这个故事。想来路走对了,但是三生石在哪里呢?难道还要沿小径上山吗?反身回的小广场,见扫地老人过来,上前询问,告知小径入口的三个大石就是三生石。急忙回到小径,细细观看,果不其然,在中间那块怪石上刻有三生石三个篆书字。刚才只是看石板上的故事,就没有仔细看这三块怪石。只是觉得这几块石头模样着实怪异,有四五米高,陡峭狰狞,旁边尽是参天古木,还有一株古藤,葳蕤茂盛。
这真的出乎意料。原来想像中,三生石应该就是一块巨大的顽石,上面应该被游人摸的油光发亮。却怎么也想不到三生石原来是三块模样怪异的大石头,躲在浓荫深处。这三块巨石,小径入口处小一些,上面依稀有石刻,已不可辨。中间那块稍高一些,在石头上部凹陷处刻有三生石三字。最里面那块最为高大。三块巨石,互相呼应,互相依存。或许,这才是三生石本意。因为下了一天的小雨,到处都是湿淋淋的,在石下站了片刻,蚊子多的厉害,留了几个纪念。只得离开,走到小广场,回首三生石,又隐藏在浓荫深处了。信步走到广场边的一间茶社,冷冷清清,于是就想坐下来,好好的享受一下这份难得的幽静。点一壶龙井,却被告知马上要关门了,明天再来吧。明天,明天我又在那里。不仅怏然。
归途中,路过三生亭,进去坐了一会,只见亭子上,树上都挂着四个一串的红灯笼,在山风中飘荡,在漫山的梵音佛号中,天色渐渐暗淡了下来,我,该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