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碎片:退伍归来求职心切,诺大县城无处容身
1973年元月,我从河南新乡部队炮团退伍,乘火车返回了家乡湖北武昌县。缘由是:部队师级宣传队属专职,团级宣传队成员编制在连队,只能是业余性质。我当兵前本就是剧团培养的骨干,入伍当然想当专业演员,结果却蛮失望。加之那时是两年兵役制,就斗气申请复员了。
按情理,我入伍前是县京剧团正式编制成员,应回剧团。但问题是:张立先这小子是从剧团偷跑回农村,以农村兵方式应征入伍的。走前县革委会主任、人武部曾政委专程到汽车站劝阻其偷跑回农村行为,劝阻无效后便放狠话:“让他走,看他敢不回来!”
走是真走了。回呢,也真的回了。
在县复退军人安置办报到后,我首先找原单位京剧团团长,他面露愠色:当初劝你不当兵,你非去不可,还扬言辞职回农村,不记得啦?你偷跑了,算自动离职。县革委袁主任早说过,不准剧团再收留你。你呀,莫让我为难!
公开表态了,咋办?袁大主任就是武昌县的“天”,他当个剧团头头岂敢逆天?!
无奈,便去找电影放映队,声明自己会放电影:座机可一人管两台机,左右开弓;也会摆弄35毫米小机器。电影队头头倒是欣然同意,可填有张立先名字的报告打上去,象古时候判斩一样,名字被打了红叉叉。
实在没招了,我又找到县文化馆。馆长认识当年的“郭建光”,加上以往熟识的胡大姐一再从中美言,馆长答应试试。可几天后被告知:不准收这个人。
少不更事的我,几番努力失败后,又跑到复退办找文主任评理。主任是位年长的和善人,他很同情我的“碰壁”,也颇为难地告知我实情:你回来袁政委已经知道了,发话说县城谁也不准安排工作。你当年不听话偷跑回农村当兵,那接兵部队首长和县、区人武部为你一人闹得可僵哩。实话告诉你吧,你现在只能哪来哪去一条路一一回农村。
彻底没戏了,只好灰溜溜背着背包,回到了生我养我17年的金口区新屋公社同升大队张瓦匠湾。
在凭工分吃饭的年代,父母为我的事着急上火,却不能不出工。我在家郁闷了好些天,突然想起一位军人老前辈:原武昌县人武部张部长。他当年在县大礼堂看过我演的折子戏《沙家滨》第五场“坚持”,谢幕时还上台与我握手,还夸我演得不错哩。
一一找他?可怎么才能找到呢?只是听说,这位张部长后来当了副司令员,别的什么也不清楚。即便找到他老人家,他能管这事、会管这事么?
闷在家里,把找张司令的想法对父母说了。父母倒是很支持我去一趟咸宁,说无论如何也要去试试。于是便启程,母亲让我用网兜拎上两只老母鸡,搭汽车到县城(纸坊),再乘火车赶往咸宁。
到了目的地,打听军分区驻地在温泉山上。找到门岗,掏出退伍证并谎称自己是张司令亲戚,很容易便按指点找到了一栋小别墅,见到了瘦高个张司令。进门先敬礼,后道歉撒慌,再哭诉个人遭遇……老头笑嘻嘻像哄自家孩子般,一个劲拍我肩膀,说不急不急。可我,能不急吗?
在老人家屋里呆了不到一小时,我就欢天喜地跑出来了:张司令用军分区便笺亲笔写了张条子,叫我直接交给武昌县复退安置办文主任,并说文是他部下,他会打电话去,相信会安排好的。
兴冲冲从咸宁赶火车到纸坊,出站后我跑步到安置办找文主任。不知是恰巧,还是故意避而不见,等到下晚班了仍无消息。连续三天后,我终于在门口堵到文主任时,他一脸苦笑:小伙子,莫再费劲了。张司令打电话对我说了,可你的事……县官不如现管,你懂吗?上回我就给你讲清楚了,只能回农村……唉!
泄气,彻底完蛋。30里路,怎么从县城纸坊一步步挨回乡下的,用了多长时间不晓得,好像到家时天还是黑的,但听见了鸡叫,估计快天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