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统计与测量1、2章
1教育统计:是教育学、心理学与统计学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是应用统计学的一个分支,是对教育领域中各种事物进行量的统计与分析。
2教育统计分为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两类
3描述统计:把调查得来的数据加以整理、归类、概括和表述,以定量描述样本或总体的特征。内容包括数据分组,计算、简化数据,描述数据的集中量数与差异量数,相关分析。
4推断统计:研究如何通过局部数据所提供的信息推断总体的情况。主要内容有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卡方分析。
5高尔顿:最初将统计学应用到心理与教育领域的是英国人类学家、生物学家高尔顿。
6桑代克:《精神与社会测量学导论》是世界上第1本有关教育统计的专著,
7测量:就是依据一定法则对事物特征进行定量描述的过程,
8测量的两个基本要素分别是测量的单位和参照点,测量单位需具备两个条件,一有确定的意义,二有相等的量,
9测量的参照点,就是一个量的起点,参照点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绝对参照点,二是相对参照点,
10教育测量:狭义指通过测验对学生的学业成就和心理特质进行定量描述的过程,广义指对教育领域内各种事物或现象的特征进行定量描述的过程,
11教育测量的特点:目的性、间接性、不确定性(具体表现为随机性与模糊性)
12我国是教育测量的故乡,源于西周时期,教育测量的真正兴起是20世纪以后的事,桑代克为代表人物,
13学习教育统计与测量学的意义:1,科学测评学生学习进展,为教育教学改进提供依据,2,定量分析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寻找有效的改进策略,3,加强定量分析,推动教育研究走向科学化,
14数据的分类:根据数据的来源,可将数据分成计数数据,测量评估数据和人工编码数据三种类型;根据测量水平可将数据分成,称名数据、顺序数据、等距数据和等比数据4种类型;根据数据分布的形式,可将数据分成离散数据和连续数据,
15计数数据是以计算个数或次数获得的,多表现为整数,如脉搏班级人数,
16测量评估数据是借助测量工具或评估方法对事物的某种属性进行评估所获得的数据,如考试分数,
17人工编码数据是人们按照一定规则给不同类别的事物赋予相应的数字后,形成的数据,如工号,
18称名数据只说明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在名称、类别或属性上的差异,并不说明事物与事物之间差异的大小、顺序的先后以及质的优劣,如男性用一表示,女性用二表示,
19顺序数据是指可以就事物某一属性的多少或大小按次序将事物加以排列的变量,具有等级性和持续性的特点, 如名次
20等距数据不仅表示不同类别及其之间的顺序关系,还具有等距的测量单位,如温度
21等比数据除了具有称名顺序和等距的性之外,还具有绝对零点,也就是说等比数据中的数字零表示实际意义上的没有,如身高体重,
22数据的特点:离散性,变异性,规律性,
23.对数据分类整理的原则:1,分类标志应取决于研究目的,2,每一个分类标志应保持单向性,
24.次数分布:是对数据出现次数的统计的过程,是指一批数据中各个不同的数值所出现次数多少的情况,或是指一批数据中各个不同数值所出现的次数情况,
25.简单次数分布表,次数分布表,反映的是一批数据在各等距区组内的次数分布结构,
26,编制简单次数分布表的主要步骤:一求全距R,二定组数K=?,三定组距(5或5的倍数),4写出组限,五求组中值,六归类划记,七登记次数,
27,相对次数分布表:就是各组的次数f与总次数N之间的比值,用符号Rf来表示,
28,累计次数分布表,累计相对次数分布表,累计百分数分布表
29.次数直方图,即在坐标轴上有一些高度不一样,宽度相等的直方条紧密排列形成的图案,可以更加直观的呈现出数据的分布特征和结构形态,让人一目了然,
30.次数多边图,是利用闭合的折线构成多边形与反应次数变化情况的一种图示方法(类似于在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往前后各延伸一个单位的虚点)
31.相对次数直方图与相对次数多边图,累计次数分布图,累计相对次数曲线图与累计百分数曲线图,
32.散点图又称点图,散布图,是用平面直角坐标系上点的散布来表示两种事物之间的相关性及联系模式,横轴代表自变量,纵轴代表因变量,
33.线形图:以起伏的折线来表示某种事物的发展变化以及演变趋势的统计图,多用于连续性数据,如时间序列上的演变趋势,或描述某一事物随另一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
34.条形图:以相同宽度的条形的长短或高矮来表示各个统计事项之间的数量关系,按照次数多少的顺序排列的条形图,又叫帕累托图(仅用于称名变量)
35.原形图,又称丙图,是以单位圆内各扇形面积占整个圆形面积的百分比来表示统计事项,在其总体中所占相应比例的图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