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读书国学与传统文化

张翔:为什么要解读《孙子兵法》?002解读孙子兵法

2018-05-27  本文已影响92人  张翔读一本书写一本书



一、为什么要解读《孙子兵法》?

导读:你好,我是张翔。读一本书写一本书概念创始人、实践者、推广者。目前正在一字一句的解读《孙子兵法》。这是读一本书写一本书第2篇原创文章。

◎现在的我是知道孙子牛逼,而且他牛逼在哪里?我能够说出来,所以我就要开始解读《孙子兵法》。一字一句,我能够告诉你孙子为什么牛逼,他牛逼在哪里?他怎么帮助我和你像他一样牛逼。这就是我为什么要解读《孙子兵法》,解读《孙子兵法》。就是要让你和我像孙子一样牛逼。而不是像孙子一样怂。

《孙子兵法》,我在上高中的时候有读过一遍。不过那个时候并没有读完,因为我觉得太复杂了,虽然他只有6000多个字。

但是他的陌生概念太多了。比如地分九地,什么散地、轻地、争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围地、死地。

地球上的地不都是一点土一点山一点水组合的吗。结果他给我分出这么多地来。我就只知道黑土地和黄土地,还有一个红土地还是后来百度知道的。虽然我的家乡四川的土地大部分都是红土地,但是我不知道啊。

我还以为天下都是一样的土地。结果后来上高中之后才知道土地还有黑土地。

就像我没有看《孙子兵法》根本不知道地还有九种,而且每一种我都不知道。现在就算知道了,也记不住。就像现在的大家一样。大家现在知道有哪九种地吗?能够说出来吗?不能吧?

以前没看《孙子兵法》的时候。我们从电视剧里面就知道有间谍。但是不知道居然间谍也有五种。什么因间、内间、反间、死间、生间。

现在间谍按类型又分为军事间谍和工业间谍。但是不管它的类型怎么划分,使用间谍的种类和方法还是不出《孙子兵法》的五种间谍使用方法。

当时在高中的时候,第一次读《孙子兵法》是读得浑浑噩噩。不知所以然。不知道孙子他老人家究竟要讲个啥。说那么多方法,说那么多陌生的概念。我一下就分不清,记不住了。脑子乱了之后,读不下去了,就索性不读了。

不过后来因为这些年坚持读书,坚持做笔记。

不知道是积累所致,还是其他原因。突然开了一点点智慧。自己一下子就把以前所有学过的东西删繁就简形成了一个立体的层次分明的知识体系。我突然发现以前以为读懂了的东西,其实没懂,以前没懂的还是没懂。

而我用这一套自己的体系再去学习其他的东西。不管是什么。我都能够学到很多,进步很快。哪怕是新闻的八卦,我都能够学到一些品牌打造和营销传播的方法。

而对于以往不太感兴趣的经典书籍和传统智慧。用这一套体系去阅读的时候就会越读越享受,越读越兴奋,越读越快乐。

因为经典书籍的传统智慧是经过时间的考验,是智慧的凝结。我更容易从其中得到更高境界的智慧。所以我就越来越喜欢解读经典的书籍,传播传统的智慧。

而为什么要选择解读《孙子兵法》呢?

那是因为:

一是孙子兵法足够经典。在浩如烟海的四千多本古代兵书里脱颖而出。请问你除了《孙子兵法》还记得哪些古代兵书?了不起的就知道有一个古代十大兵书,而且还不一定记得全。那古代十大兵书是哪十大呢?他们分别是《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吴子》、《六韬》、《尉缭子》、《司马法》、《太白阴经》、《虎钤经》、《纪效新书》、《练兵实纪》。

二是因为《孙子兵法》时间沉淀足够。《孙子兵法》成书于公元前500年左右。距近已经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

三是因为《孙子兵法》字数足够少。
我们看《论语》一共12700字。《孟子》34685字,《墨子》76516字。《荀子》90800字,《孙子兵法》6111字。在我现在感兴趣的经典书里,只有孙子兵法字数最少。能够快速的读完,读透。柿子当然要捡软的捏。嗯,这很孙子兵法。

四是因为《孙子兵法》写的非常简单易懂。写的非常系统。当然了,这是现在我来看也是这样的。如果还是我读高中时候的我来看,没有形成一套立体的知识体系的,我来看《孙子兵法》。我可能还是看不懂,看得浑浑噩噩。不知道孙子在干什么。只是可能觉得孙子很牛逼。但是牛逼在哪里呢?不知道,我说不出来。
而现在的我是知道孙子牛逼,而且他牛逼在哪里?我能够说出来,所以我就要开始解读《孙子兵法》。一字一句,我能够告诉你孙子为什么牛逼,他牛逼在哪里?他怎么帮助我和你像他一样牛逼。这就是我为什么要解读《孙子兵法》,解读《孙子兵法》。就是要让你和我像孙子一样牛逼。而不是像孙子一样怂。前面一个孙子和后面一个孙子,不是一个孙子。不要误会啊!



二、《孙子兵法》对我们现代人有什么用?

导读:你好,我是张翔。目前正在一字一句的解读《孙子兵法》。
◎为什么同样是九年义务教育。为啥别人就那么优秀?

◎同样读《水浒传》和《三国演义》。你只知道吹牛,而毛主席却建立了一个新中国。

◎你开始看到的是故事,后来看到的是虚假的演义。而别人却看到的是规律。

◎而我们要讲的《孙子兵法》。首先他不是小说,不是演义,而是一部先进的军事理论著作。他讲的全是规律性的东西。讲的全是道。


而规律性的东西,他是不会局限于任何行业、任何种族和任何国家的。就像人饿了就要吃东西,这就是规律。不管你是古代人还是现代人,不管你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是这样。只不过吃得好和坏的区别。只不过是吃面还是吃饭的差别,只不过是吃素和吃肉的差别。




很多人一直都有一个疑问,那就是说《孙子兵法》对于我们现代人有什么用?《孙子兵法》是古代农耕社会的军事理论。对于我们现代战争还有什么指导意义呢?会不会显得不够现代化?而且我们现代社会的时代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孙子兵法》又有什么用武之地呢?还有人觉得《孙子兵法》与商业结合起来。其实根本就是穿凿附会。很多人认为孙子生活的年代根本就不是以商业为主的年代。他的军事理论思想根本就没有涉及到商业。这些孙子兵法和商业结合的书籍根本就是作者自己得到的感悟,然后我穿凿附会,其实根本不过是借了一个《孙子兵法》的壳。

对于上面的问题我不想正面回答,我只想讲一个故事。

我们小的时候大部分人都看过《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吧。无论是小说还是电视剧都行。

那开始的时候我们会觉得《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很经典。里面每一个人都很牛逼,都是值得学习的对象。

后来长大了之后突然某一天听到有人说《三国》和《水浒》,都是假的。都是演义。然后这些人就不再执迷于这些演义,开始注重于史料。凡事必讲考据,逢人便说三国志陈寿,逢人便谈宋朝末期农民起义历史。大多数人一辈子都在这个层次,停滞不前。不再相信《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也不研究史料记载。因为这是耗时耗力的事情。而且几乎不产生收益。所以这个很多人对于《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认知就就停在这个阶段了。既不相信《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也不想去研究历史。
你跟我说空城计,我跟你说那是演义,那是小说虚构的。我跟你说史料记载,你给我说演义。

还有极少部分人都过了考据史料的阶段。到达了一个新的阶段。就是从哲学的高度去看小说。去看小说揭示的规律。然后把小说中的规律运用到现实当中来,改造现实的世界。

这就是同样读《水浒传》和《三国演义》。你只知道吹牛,而毛主席却建立了一个新中国。

这就是网络上一直的疑问:为什么同样是九年义务教育。为啥别人就那么优秀?
这就是答案。

你开始看到的是故事,后来看到的是虚假的演义。而别人却看到的是规律。

而我们要讲的《孙子兵法》。首先他不是小说,不是演义,而是一部先进的军事理论著作。他讲的全是规律性的东西。讲的全是道。

而规律性的东西,他是不会局限于任何行业、任何种族和任何国家的。就像人饿了就要吃东西,这就是规律。不管你是古代人还是现代人,不管你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是这样。只不过吃得好和坏的区别。只不过是吃面还是吃饭的差别,只不过是吃素和吃肉的差别。

之所以觉得《孙子兵法》对现代没用,那是因为你只看到了兵法,而且还不一定看懂了。这就相当于你小时候看《三国演义》和《水浒传》。

还有一部分人说《孙子兵法》是一部无用的书,而无用就是他的最大用处。这叫无用之用。这一部分人不管做什么都是无用之用。卖点都是无用就是它最大的用处。他可以把《孙子兵法》换成任何书籍和事物。

其实这部分人那就是他知道这个东西有用,但是不是现在。而是以后有用。但是怎么用,什么时候用?不知道。反正我就知道这个东西有用。他们找不到销售理由,但是要销售又必须要一个理由啊。就像你买东西必须要有一个以上的理由。比如喜欢,比如方便,比如提升智慧。

我不给你一个理由,你是不会和我成交的,对吧?

而有一些聪明的人,就想到了一个不是理由的理由。那就是无用才是最大的用处。这叫做无用之用。

我现在不知道读书到底有什么用。什么时候用,怎么用?你不要问我,你再问我,那我就干脆主张读书不要功利。不要功利性的读书。他们说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读过的书,爱过的人,走过的路。

最后一句,这个话没有错,但是结果不功利性读书居然很多人信了。读书叫你不要功利性的读书。这和叫你打工,你不要总是想着赚钱是一个道理。
就算读一些玄幻类的小说也是冲着功利性去的。冲着能够让你愉悦去的。如果一不小心让你觉得恶心,你还会读下去吗?依照不功利性的原则,那你必须要读啊!但是你不觉得这很搞笑吗?知道这部小说很恶心,但是依照不功利性原则还必须不得不读。

这和看了《三国演义》《水浒传》之后。知道是演义,知道是虚构的。真实的历史不是这样的,但是就是好看,就是有用,是不是一个阶段?他们知道《三国演义》《水浒传》有用,但是什么时候用,怎么用?不知道?只知道反正有用。

有用就是有用,没用就是没用,从来就没有无用之用。这里的用前面一个用是使用的,用后面一个用是功能性的作用的用。没有使用就没有用,只有使用才有用。如果一直找不到使用的机会和场景,那就永远没有用。

再有用的东西,如果没用,没有机会用,不知道什么时候,什么场景用。这不就是空有屠龙之术,世间却无龙可屠吗?

从来都没有什么无用的东西。之所以无用,那是因为你不知道怎么用,什么时候用。

就好比一个人拿着手枪,对着自己开了一枪,把自己打伤了。

他就感觉这个手枪有用。但是怎么用,什么时候用,他不知道。

他不知道该有敌人的时候用,他不知道用的时候把枪口朝外。

他就知道这个东西肯定有用。总有一天会用对,会用上。

而《孙子兵法》,既告诉你怎么造枪,还告诉了你怎么用枪。当然一般人是没有这个能力看懂孙子怎么用的。

而我的张翔解读《孙子兵法》就是要告诉大家孙子讲的一般性规律是什么,讲的道什么。怎么用,什么时候用。如何迁移运用。



三、孙子兵法的核心理念是什么?与道德经的区别和与三十六计的区别是什么?

导读:你好,我是张翔。目前正在一字一句的解读《孙子兵法》。


道德经核心是:持强而不逞强。持强而不示强。遇强而不用强。然后以弱胜强。

孙子兵法核心是:能胜而不争胜,能战而不求战,不打没有碾压优势的战争,形成碾压优势的战争不(用)打。




其实道德经和孙子兵法讲的内容是一样的。大道归一。道德经的核心也可以用到孙子兵法上,只是表达不一样。行业不一样。比如把孙子兵法的理念用到企业,品牌上。

道德经的理念是:我虽然比你强,但是我不会和你硬碰硬。我不会告诉你,我比你强。

道德经说,国之利器不轻易示于人。
我有十二分力。你有八分力。但是我不会告诉你。我只会表现出我只有六分力。而且我会想尽办法用三分力打败你。这是道德经的核心。

国之利器不轻易示于人。

藏拙,留下足够的底牌,然后永远都在寻求更高效的资源利用方式和博弈方式。

我永远都是想办法用更柔软的更温和的更艺术性的方法去和你博弈,去消灭你。

道德经的口诀就是:持强而不逞强。持强而不示强。遇强而不用强。然后以弱胜强。

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的关系。

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人把孙子兵法和36计混为一谈,甚至编成一本书,认为讲的是一样东西。

其实不然。这根本是两本书,讲的是两个层面的东西。

孙子兵法讲的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讲的是堂堂正正之道。讲的是如何强大自己如何以势压人。孙子兵法追求的就是全胜,零损伤。


有人觉得这不可能对吧?

那我们换一个说法。

孙子兵法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就是你赔点钱,道个歉,割一点地。咱就不打你,我们还朋友。你看是不是不费一兵一卒,就得到了别人需要拼死拼活的利益。

这个做法大家是不是很熟悉啊?没错,就是帝国主义时代,各大西方列强对清政府做的事情。只要把大炮开到清政府的海岸口。清政府就只能够道歉赔款割地。

因为各大西方列强,就是比当时的清政府强大很多嘛。这就达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地步。

而我们很多人因为这是一段非常屈辱的历史,所以就带有非常强烈的情绪,没有非常仔细的研究。

这其实就是孙子兵法强调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啊。

你看只要保持了自身的强大有多重要?

而我们清政府在那屈辱的百年历史当中得到了一句话的教训: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

这就是很典型的弱者心态嘛,被打怕了之后就只知道如何不被打。

但是还没有形成一个强者心态,就是如何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个就不是想打谁就打谁?而是不想打谁,就能不想打谁?只要看谁不顺眼,把话放出去,说你做的有点过分了啊!别人为了防止你去打击他,他就会割地赔款道歉进贡送礼。这就叫做不战而屈人之兵。

这就是孙子的全胜之道。而不是其他兵法的争胜之道。

其他的方法都是你3000人,我5000人。然后大家一拳一脚的打。就是为了争取最后的胜利。这是真的。最后谁还站着,谁剩下来的人更多。谁就是胜利的一方?这种打法是大家在争取胜利。所以我把它称作为是争胜之道。

这种打法必须是以一部分的牺牲取得最后的胜利。这是争胜之道最理想的状态。

而最坏的状态就是被全军覆灭。因为胜利只能够属于一方。要是你以牺牲部分没有争取到最后的胜利,那肯定就被别人牺牲部分争取到了。这个时候。你不仅要被牺牲一部分,还有可能被全部牺牲。

而36计就是争胜之道最巅峰的著作之一。36计就在想办法用最小的牺牲获取最大的胜利。

但是这种方法也非常的危险。并不能够作为常规手段。

因为36计的思想核心。就是一直在想走捷径。就是一直在想我如何用十个蚂蚁消灭100头大象的问题。就是一直在想我平时不努力学习,但是到高考之后我如何上清华北大。

这下大家知道36计的危害了吧?不要觉得36计非常的牛逼。

这种思想在自己处于绝境的弱势之下,破局是有用的。但是一直用36计去指导战争的话。那就是让自己,让士兵,让整个国家都跟着你一起去冒险。去赌博。

36计,这只是旁门左道。崇拜36计,他会把你带入到无底的深渊。

这种争胜之道在孙子兵法的全胜之道下就落了下乘。

所以孙子兵法是我们的根本是我们的道。而36计可以是我们的手段。我们的术。只有这样承前启后。我们才能够运用好孙子兵法和36计。

而值得注意的是《孙子兵法》是帝王的兵法,不是将军的兵法。《三十六计》才是将军的兵法。

如果一个国家的最高领导自己不研究《孙子兵法》,那他的臣民也一定不会研究《孙子兵法》。因为《孙子兵法》的高度和格局全国上下能够使用好他的只有帝王一人而已,因为《孙子兵法》需要调动的资源太庞大了,强大自己耗时也太久了。而且将军学了《孙子兵法》不仅不能把他发挥到极致,而且还对将军的升官发财有阻碍。因为将军学《孙子兵法》就没仗打了,没仗打了将军就失业了,还学什么《孙子兵法》?有仗打也不精彩,孙子兵法哪有三十六计的临危受命,力挽狂澜于既倒,匡扶社稷于将倾的气魄和故事?

所以说员工学《三十六计》,领导学《孙子兵法》。学《三十六计》升官发财,学《孙子兵法》不战而屈人之兵。

孙子兵法的理念是:我有100种方法消灭你。我有1000种方法,让你在本地混不下去。但是我就是不会在战场上用,就是不会等到战争来临的才用。

而是在战争没有开始之前。就在为战争的胜利谋篇布局。毕竟孙子兵法开篇就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孙子兵法认为:
在战场上的胜利,只是战术性的胜利。在战场外的胜利,才是战略性的胜利。

两个势力之所以打仗,都是双方都误认为自己会获取胜利。或者都认为自己有一定的机会获取胜利。只要自己努力,这个机会就一定是属于自己的。

而孙子兵法战略上的胜利。就是要打破敌对方这种虚假的认为。让敌对方看不到任何可以取胜的机会。这样战争就不会发生。

这样就在无形当中,赢得了一场又一场战争。只不过这次没有硝烟的战争,是战略性的胜利。

孙子兵法认为: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孙子兵法的口诀就是:能胜而不争胜,能战而不求战,不打没有碾压优势的战争,形成碾压优势的战争不(用)打。



四、如何解读孙子兵法?为什么这样做?

我们如何解读孙子兵法?我们解读孙子兵法。会一句一句的去解读。不会囫囵吞枣。看个热闹。

我会先从核心理念再到具体方法,最后到具体运用层面。

为什么这么做?

在昨天的文章里面有讲过。这是我对读书层次的划分和对读书质量的要求进一步提高的结果。当然了,还有一些其他的原因,这个涉及比较广,经常关注我,以后会慢慢的给大家讲,不是一篇两篇文章能解释得清楚的。

下面就把我对于读书层次的划分再说一遍吧!

我划分的读书的层次:
(1)粗读了一遍,没有任何印象。
(2)精读了一遍,有点印象。
(3)做了部分读书笔记
(4)全书做了读书笔记
(5)读了一本书,解读一本书。
(6)读了一本书,压缩一本书。
(7)读完一本书,自己重写一本同主题的书。
而我们社群做的事就是最难最有意义的一种。每人重写一本同主题的书。

这是我们做的第一本读一本书写一本书的内容。



五、资料参考来源?

我们读一本书写一本书主要资料参考是孙武的《孙子兵法》原文,然后加上我自己的理解进行解读。

当然同时也会参考一些其他资料。

比如著名的《十一家注孙子》,是这两千多年的历史当中研究孙子兵法认可度比较高的十一个人。

他们分别是曹操、梁孟氏、李筌、贾林、杜佑、杜牧、陈皞、梅晓臣、王皙、何氏、张预。

他们是什么人就不介绍了,你知道的自己能查得到,你不知道的基本都是不可考,也就是查无此人。

反正这些注释被留下来的人,不是打过仗的就是准备打仗,不是说得好,就是自己有名气的。

你说得不好,解得不对,就没有口碑,传不下来;你没有名气,你说的话,没有份量,谁给你这个面子?

嗯,大家自己去判断吧。没有名气的,至少是有点实力。

就像那个路边的李子熟透了都没人吃,肯定不好吃一个道理。

还有一些参考资料就是陶汉章的《孙子兵法概论》。陶汉章将军是一位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他的头衔比较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任中华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训练部副部长、广州军区参谋长、军政大学副校长……他有着丰富的战争实践经验和很高的军事理论造诣。《孙子兵法概论》一书是他结合刘伯承元帅在担任军事学院院长时间对《孙子兵法》阐述并总结自己长期学习研究孙子兵法的体会撰写而成的。

还有会参考《刘伯承兵法》。吴如嵩的《孙子兵法新论》。刘伯承元帅就不用介绍了吧,小学课本的《挺进大别山》我们应该都知道吧!至于吴如嵩,他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研究员、战略研究部中国历代战略研究室主任、孙子兵法研究会副会长。

还会参考郭化若的《孙子兵法》,郭化若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共产党员。也是一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杰出的军事理论家和军事教育家,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

这些都是我们解读《孙子兵法》的主要资料。当然后期我们可能会,增加部分资料,甚至弃用部分资料。这个要看情况而定。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我是张翔。读一本书写一本书概念创始人、实践者、推广者。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