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写作提高秘笈

写作笔记(08)‖怎样提炼文章的主题

2023-09-13  本文已影响0人  朱朱哥弟

整理/朱朱哥弟

一、把握材料的具体性质

立足材料,寻找其深广的思想或情感内涵。

侧重记人的文章,应着重通过人物的具体言行来展示其内心世界,他的思想、性格、道德、情操等的社会涵义。

侧重叙事的文章,要努力反映出事件所蕴含的社会意义。

侧重状物的文章,要注意揭示事物本身的审美价值,或者融入其内的某种情感和寓意。

侧重抒情的文章,应着重披露其隐含、交织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

侧重说明的文章,应表现出说明对象的科学内涵。

侧重议论的文章,应致力于事理的剖析,揭示论点和论据间的内在联系。

如巴金的《日》,就善于把握材料的具体性质和普遍意义。“飞蛾扑火”、“夸父追日”都是为了追求光明而献身的。其更深层的含义,光明和真理是比生命还要可贵的东西。

二、理解时代、社会的需求

作者提炼主题,应该站在时代和社会高度,充分理解时代和社会需求,在一个宏观的视野和背景中,去挖掘材料的深层内涵。如余杰的《玩知丧志》(天涯1997 06期)一文,作者认为中国除了人多,就是书多。但中国并没有因为拥有多如牛毛的勤奋的读书人而进步。过去长辈指责后辈常用“玩物丧志”四个字,可是中国的读书人,十有八九是“玩知丧志”,陶然自得,乐在其中的。清代的大师们,几部残缺不全的破经典,你注过来我注过去,皓首穷经。其实他们的知识全是没有价值判断、不对当下发言的、逃避心灵自由的,通向奴役之路的知识。 中国读书人玩弄知识就跟揉面团差不多,揉来揉去还是那一小块面团,却能千变万化,令人眼花缭乱。中国的知识谱系就像面团——从中找不到任何一点坚硬的质地。一开口便是孔子曰、朱子曰、马克思曰……唯有“我”缺席了。中国并不缺少知识,缺少的是反思知识的知识。中国人并非读书读得少,而是读书的态度出现了问题。周作人是20世纪中国读书最多的作家和学者,他一生所涉及的研究领域有数十个,然而,其智商之高、读书之博,并没有阻止他落水当汉奸。作者尖锐指出,中国旧的知识传统,已经渗透到一部分中国文人的血液里。知识仅仅是一种格调,一种情趣,一种摆设,一杯茶,一件书法,而不是自由的屏障、解放的动力。他们不是通过知识洞察当下的生存困境,而把知识作为消解个人责任的面具。中国读书人,应该像爱默生那样,在黑暗的夜晚,举着光炬,勇敢地宣言:“我不愿把我与这个充满行动的世界隔开,不愿意把一棵橡树栽在花盆里,让它在那儿挨饿、憔悴。学者不是独立于世的,他是现今这个灵魂萎靡的队伍里,一个执施的人。”  这篇文章的主题,实际上代表新的时代向知识界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知识分子应当在知识海洋里发现自我的主体意识,树立起时代和社会的责任感和强烈的改革意识,密切关注当下的社会生存状态,与现实的世界同呼吸、共命运。

三、表达作者的真实感受

如李锐的《羞辱是炼狱》一文。在生命艰难之旅中,总不可避免地会遇上羞辱。羞辱使人难堪,使人痛苦,也可使人激愤,催人自新,助人成熟,确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

《羞辱是炼狱》——

在生命艰难之旅中,总不可避免地会遇上羞辱。

羞辱使人难堪,使人痛苦。可羞辱却可使人激愤,催人自新,助人成熟,确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不忘羞辱就意味着人在进步和更新。

假若你掸去布鞋上的泥土,正抬脚走进一家富贵亲戚的门坎。富人喊:“喂,别忙,把布鞋脱下来,换上拖鞋。”你忙止步,探腰去换,富人又说:“别动,换这一双吧!”于是富人亲自拿出一双陈旧而粗糙的扔给你。这时候你该作何感想?这种和闭门羹几乎同样残酷的待客方式,我想,至少会使你立刻屏起呼吸,拘谨起来。

进一步说,你到了屋内,豪华的气派让你眼花缭乱,不知立足何处是好。富人说:“沙发上坐吧,注意垫子!”然后富人打开冰柜,拿出一块冻得有点过分的西瓜让你吃吧,可是由于富人这一切都在漫不经意之中,根本就没有想起给你一个接瓜籽皮的器具。这时,你将瓜举在手中,不吃显得呆板尴尬,吃呢又拘于要器具。后来你只好吃了,看到脚下那光洁的地板砖,你只好将瓜瓤并瓜籽一起吞下去。这时候,你意下如何,你不觉得这是一种羞辱吗?而这种羞辱在生命里又是一种多么的无奈,富人是全然不觉,穷人又多半麻木,只有你历经万劫不失尊时,这种感觉才更鲜明,更强烈。

记得一次我因生计问题想去妹妹家借点钱用,临去前我只随身带了一盒饼干,作为外甥接我时的见面礼。不料妹妹家来了一位生意场上的朋友,是一位发了一点不义之财的小老亨,他让我一根烟,出于礼节,我自然接着。然后他说这根烟价值六角,一般的人是舍不得抽的。那种得意炫耀的神情,令人恶心。当我向妹妹讲明来意时,这位小老亨睨起眼睛看了看我,又眯着眼睛看了看条几上的那盒饼干,吐着烟圈儿说:“喔依——喔依……哥哥求妹妹,也得巴结巴结,送上一盒饼干,喔依——喔依,一盒饼干,喔依——喔依……”,出于礼节,我强颜欢笑;出于礼节,我手在裤兜里使劲儿拧着大腿;出于礼节,我把泪水咽进肚里。至今,我一听到谁发出“喔依”的音节,我便想起这件事,仍是发汗于背。

自那以后,我对生活的沉默又多了一层含义。我想凡世上什么都可以忘,就是不可忘却羞辱。羞辱是一位诤友,牢记着,并不是心中积郁了一团深仇大恨的火焰,来无休止地煎熬自己的心,或者伺机图报制造羞辱的人,而是以羞辱作鉴,反照自己,砥砺自己,警戒自己,更新自己,不断革除身上令人可羞之处;羞辱是炼狱,生命的疽痈和痼疾在炼狱里经受炙烤,获至超脱,最终是性灵的升华,而不是泯灭。

四、选取新的切入角度

文章选取新的切入角度,常常会带来新的视野,开掘出新的主题内涵。它是作者新的思维方式的体现。苏轼在《题西林壁》诗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移位置,不变角度,是看不到无限风光的。

一是新的观察角度。就是要善于从不同的方位观察写作对象,从不同的侧面开掘主题。

二是新的认识角度。尽可能表现出作者的独到见解。比如,俗话讲“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主张人心“设防”为妙。然而王蒙一反传统观点,写了《不设防》一文。不设防的核心一是光明坦荡,二是不怕暴露自己的弱点。为什么不设防?因为没有设防的必要。无害人之心,无苟且之意,无不轨之念,无非礼之思,防什么?作者信奉“大道无术”四字。只有大道,客观规律、历史发展之道,为文为人之道才能真正解决问题。设防,只是雕虫小技,靠小术占小利,最终贻笑大方。“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不设防是最好的保护。亲切和坦荡,千千万万个读者和友人的了解和支持,上下左右内外的了解和支持,这不是比马奇诺防线更加攻不破的防线么?之所以不设防,还有一个也许更重要的原因:我们没有时间。比起为个人设防来说,我们有更多得多、更有意义得多的事情去做。把事情做好,这也是更好的防御和进攻——对于那些专门干扰别人做事的人。”不设防也有吃亏的时候,让一些不怀好意的小人得逞——乱抓辫子乱扣帽子。然而,“从长远来看,得大于失,虽失犹得,不设防仍然是我始终不悔的信条”。

五、反复锤炼,开掘主题(主题提炼贯穿文章写作全过程)。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