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笔记|魔法岁月

2018-10-21  本文已影响0人  欣兴妈妈

让孩子学习自我约束的唯一力量,是对爱的渴望,不是对惩罚的恐惧。

听书笔记|魔法岁月

关于作者

本书作者塞尔玛·弗雷伯格,是美国著名儿童精神分析专家,美国幼儿心理健康领域的创始人之一,美国儿童发展研究协会、美国儿童精神分析协会和美国精神分析协会会员。他于1981年凭借在婴幼儿精神健康领域的杰出贡献,被授予“多莉·麦迪逊”奖。

关于本书

本书由美国儿童发展研究协会前会长贝里·布雷泽尔顿作序,还获得了1959年美国儿童研究协会年度图书大奖,被誉为0—6岁儿童发展心理学书籍中的 NO.1,有法语、德语、日语等十多个语种的译本,受到全世界家长及儿童心理工作者的热爱,直到今天都很畅销。


今天,我们将从以下三个部分来解读本书。

首先来讲讲0-6岁的孩子的认知特点、他们的焦虑与恐惧,以及父母的养育要点。

18个月之前的小婴儿活在“我主宰世界”的魔法王国里,他依照自己本能的需要来决定世间万物的存在或消失;18个月左右,孩子开始呀呀学语,接受成为一个文明人的训练;2岁左右,孩子开始有了“自我”的概念,开始争取自己的独立自主权;3岁左右,孩子开始建立基本的规则感;4岁之后,孩子开始明白别人的感受。在这些过程中,孩子常常会产生一些不符合成人逻辑的恐惧与焦虑,又无法用语言清晰地表达,这时候就需要父母用心去发现线索,帮助孩子舒缓压力。

对于分离焦虑特别严重的孩子,父母和家人可以和孩子玩一个“捉迷藏”的游戏:妈妈用手把脸蒙起来,对于孩子来说,就是妈妈消失了;妈妈把手放下来,对于孩子来说,就是妈妈回来了。或者让孩子看到妈妈走到门边,妈妈消失了;然后妈妈再出现,就是妈妈回来了。这个游戏可以帮助孩子建立“妈妈一定会回来”这个信念,缓解孩子与母亲分离产生的焦虑。

以上是第一部分的内容,现在我们来看第二部分。

这一部分我们将在了解了孩子认知特点的基础上,了解如何应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三大挑战,引导孩子从一个自然人进化为文明人。

这三大挑战是:学习吃饭、排便训练和帮助孩子控制自己的攻击性。

对于小小孩来说,他们的吃饭,是从哺乳或喝奶开始的。0-3个月婴儿的父母常常面临一个头疼的问题:明明刚刚喂过,孩子也的确吃的很饱了,但他还是会使劲的哭,小嘴同时做着吮吸的动作。

著名育儿专家本杰明·斯波克博士发现,吮吸对于婴儿来说,是一种独立于饥饿之外的需求,吮吸的动作能缓解婴儿口腔产生的紧张感。

真正让家长觉得吃饭成了一个问题的,往往是在孩子9个月之后。这个年龄的孩子已经希望能“独立自主”了,而吃饭往往是他们表现出自己独立性的第一步。如果在这个阶段,家长用强制喂食的方式,剥夺孩子自己摆弄餐具的权利,孩子很可能表现出对吃饭的抗拒,并影响到以后的饮食习惯。

所以当孩子一岁左右,表现出希望自己吃饭的意愿时,我们建议家长允许孩子学习使用自己的餐具,哪怕因此要多花时间搞卫生洗衣服,这个代价也是很值得的:它是孩子学习自理的开始,也能避免日后孩子形成更严重的进食障碍。一般来说,经过半年左右的学习,孩子就能基本掌握自己吃饭的简单技巧了。

与学习吃饭相对应的,就是孩子的排便训练,这也是孩子由原始人进化为文明人的标志之一。孩子的排便训练要到18个月,或者更大一点之后才能进行,因为控制排泄的括约肌要到这时候才能基本发育完善,而孩子也要到这时才能感觉和表达自己的要便便的意思。

开始训练的时候,父母首先需要让孩子知道排便这件事如何命名,以及鼓励孩子在排便前做出表达;其次,最好由孩子自己来主导这项训练,也就是说,让孩子有了要便便的感觉时自己去坐便,而不是在规定的时间,被父母安排坐便。

从孩子的角度看,排便训练是一项大工程,需要面临很多挑战。

除了吃饭和排便,在孩子从原始人向文明人进化的过程中,如何帮助孩子克制基于本能的攻击冲动,也是父母和孩子要面对的挑战之一。

孩子的自我意识要到两岁左右才真正成形,在此之前,孩子并没有攻击别人的意识。然而,即使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到三岁时,孩子也只能依靠外界力量的约束形成一定程度的自控力,而无法形成自己内在的约束力。因内在约束而产生的道德感要到孩子五六岁时才会出现,十岁左右才能在人格中稳定下来。而攻击性是人的本能属性之一。

那么,在孩子还没有形成自己内在约束之前,父母可以怎么帮助孩子克制攻击的冲动呢?

对于三岁以前,还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想法的孩子,我们可以通过给孩子提供替代品来转移孩子的攻击冲动。
如果父母用强行压抑孩子的本能的方式来处理孩子的攻击性,孩子将可能出现身心障碍的后果。
当然,用替代品来疏导情绪,是适用于不会语言表达的小小孩的办法;对于已经会说话的孩子,父母就可以在引导孩子释放攻击情绪的同时,逐渐说出自己的感受,用语言这种更文明的方式来处理冲突,避免直接攻击的行为。

三岁之前的孩子,心智还没有发展到可以控制自如的程度,所以父母不能对孩子的克制能力期望太高;但这并不是说父母就可以不去引导孩子学习自我控制。父母需要对孩子明确提出要求,否则,即使孩子长到六七岁甚至八九岁,已经具备了更高级的情绪控制能力,如果父母不做引导和要求,孩子也只会一直沿用最原始的方式来表达和释放情绪,因为这种本能的方法更容易做到。

最后,我们来看下第三部分内容。

为什么孩子会愿意接受父母的引导,放弃自己追逐本能的快乐呢?

这是因为父母和家庭的爱是如何让孩子健康成长,实现在本能冲动和社会规则间达到平衡。

孩子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是从母亲开始的。在婴幼儿早期,按照生命本能的设定,饥饿是孩子最难以忍受的痛苦,而母亲通过哺乳能立刻满足孩子的需求,解除孩子的痛苦。这种经验不断重复,于是婴儿将母亲视为自己获得满足的源泉;对于婴儿来说,母亲就代表着整个世界。母亲在婴幼儿成长的早期至为重要,与受到母亲充分照顾的婴儿相比,那些没有受到母亲照顾的婴儿更容易情绪恶劣,也更容易受到惊吓。

发展心理学后来的研究表明,婴儿早期,母亲与孩子依恋关系的建立至关重要:母亲与婴儿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孩子成年后与世界的关系。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母亲是一个代指,她可以是母亲本人,也可以是孩子的主要看护人。

总结

最后,我们来简单总结一下本书 ---《魔法岁月----0-6岁孩子的精神世界》

第一部分向大家分享了0-6岁孩子的认知特点、他们的焦虑和恐惧,以及父母的养育要点。小婴儿活在“我主宰世界”的魔法王国里,通过对母亲的依恋发现了自我和外部世界;当孩子出现粘人的情况时,父母一方面要尽可能地多陪孩子,尽量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另一方面也要允许孩子存在短暂的焦虑,慢慢学习适应父母的离开。在成长过程中,孩子常常会产生一些无法清晰表达的恐惧与焦虑,需要父母用心去发现线索,帮助孩子舒缓压力。

第二部分讲了父母应该如何教孩子学习吃饭、进行排便训练及帮助孩子控制自己的攻击性。在孩子希望自己吃饭时,应该给孩子充分的学习机会,哪怕以给自己添麻烦为代价;在对孩子进行排便训练时,父母要有足够的耐心,不给孩子压力,避免让孩子在排便这件事情上产生羞愧感和挫败感。

第三部分讲了为什么爱是孩子成长的力量源泉,父母之爱如何帮助孩子建立规则感,如何以语言为工具,引导孩子运用“语言的魔咒”学习克服冲动,用更文明的方式表达欲望,满足需求。

在养育孩子这件事情上,没有万能钥匙,也没有百分百正确的万全之策。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孩子成长的途径也是独一无二的。父母想当然的经验和判断,未必符合孩子真实的想法;唯有父母放下自己的成见,用谦虚的心来观察和理解自己的孩子,才能真正看到孩子的成长需要,让养育变得轻松。当父母在孩子决心自己探索时放手,在孩子需要帮助时全力护航,这样的爱与信任,才能让孩子真正成长。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