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生活家读书

不是时间太少,而是有效时间不够

2017-04-18  本文已影响0人  zi珣

是否你也会像我一样总觉得日子过得飞快,不知不觉中一天没了,一不留神一个季度又过去了。那么在2017年过去近1/3的日子里,我们做过哪几件令自己快慰的事情?又有多少满意的收获呢?

是否你也像我一样每每回首,总是觉得有些茫然,虽然整天也是忙忙碌碌,却很难说出忙了些什么,想学想做的事那么多,却总是被这样那样的无谓琐事占据的时间,不了了之后又徒增焦虑。

而同时我们也看到那么多牛人在同样的一天24小时里竟能看似轻松地完成我们望尘莫及的工作量,这世上,没有什么比一天24小时更公平的东西,那为何会有如此的差距呢?

网友推荐阅读【奇特的一生】,先翻看了附赠的一本小册子,是几个时下响当当的几个网络牛人,包括李笑来、秋叶、战隼等关于如何阅读此书的文章,只是这部分已让我感觉茅塞顿开,跃跃欲试。

先将所得记录下来:

* 看似简单的时间记录日志

【奇特的一生】是一部讲述苏联著名昆虫学家柳比歇夫生平的纪实文学,被世人广为知晓和称道的并不是主人公在他的学术领域的惊人成就,而是这成就背后坚持了56年如一日的“事件-时间日志”

下图是部分日志摘抄:

事实上这个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日志,说成是每天的时间记录清单似乎更为确切,它不仅详细记录了一天中每件事所用的时间(细化到10分钟的小事也记录在内),还做了不同性质的分类,进而可以方便统计出自己用在工作上的有效时间。格式简单:某年、月、日、地点、某事用时及大致分类。这个简单的清单,应该可以理解为柳比歇夫的时间管理工具吧

* 时间日志的非凡之处

1.当感觉一天的利用率不高时,可快速找到缘由,以便随后的调整(时间去了哪里一目了然,提示及时调整到该去的方向)

2. 它可以使人对时间的感觉越来越精准(我就常常因缺乏时间观念而错误预计完成一件事情的时间,太乐观导致最后来不及而忙乱,虎头蛇尾;预计过紧又给自己造成不必要的焦虑)柳比歇夫能做到不需要钟表也能感受到完成一件工作的时间,精度可达一分钟,当然这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但通过有意识的培养提高这方面的第六感是十分必要的。

* 坚持需要高度的自律

柳比歇夫的过人之处还体现在,他把这个看似简单但非常详实的时间清单从未间断地记录了56年!何以能如此坚持呢?作者给出的答案是:他有着伟大的目标。在56年坚持的背后是高度的自律

有人说:世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很容易找到使命感的,拥有伟大目标的人会更主动地善用时间,另一种人是必须被有使命感的人驱动才能前进的。

我自己必定是属于后者,那么对于我这样的普通人,最合理的选择是和拥有伟大目标和自律性的人在一起,利用他们的能量激励自己的坚持。因为目标不那么明确,自身动力往往不够,一旦看不到短期的成效就会怀疑自己的坚持是否有意义,能否有回报,继而出现懈怠甚至半途而废。

对于我们来说伟大目标往往因遥不可及而感觉迷茫,不如分解为一系列能看得到的小步骤,每天推进一点点,就会离目标更近一点点,这种易被自己感知的推进会让人更好的坚持前行。

* 紧张自律的工作与享受生活绝是不矛盾的

当我们看到很多做出惊人业绩的人,是否总认为他们将全部精力用于事业,没有时间享受生活了呢?这实在是个认识误区,柳比歇夫不仅在自己的学术领域获得卓越成就,日常中博览群书,喜爱歌剧,常陪太太散步,热衷给全国的书友写信,讨论话题无所不包。所以一个真正的时间管理高手也可以是一个超爱生活的人,因为他懂得如何让时间更高效。

*我们缺的不是时间而是有效时间

根据柳比歇夫的统计推算,他自己时间清单里真正用于工作的有效时长,是3.5-5.5小时之间浮动的一个数值,他发现即便自己这样珍惜和擅长利用时间,并能如此高产的人,每天用于工作的有效时间也很难超过5小时!

那么大致推算我们这些普通人,多数真正有价值的工作时间基本不会超过2小时,换言之,如果能保证有每天2小时专注于有价值的事情,那日积月累的推进后,一定会在该方面取得成效。

柳比歇夫的发现也让他自己看到一个临界状态,如果每天没有达到有效工作4小时,那么他会知道这一天耽误了进度,如果超过了4小时,他也明白,不需要逼迫自己过度投入,因为再多附加努力也不会在一天内产出太多,所以把剩余时间用来写信、看歌剧作为身心放松、愉悦的调节。

当真正像柳比歇夫那样开始记录时间,多数人都会惊讶地发现,自己的有效工作时间竟然少的超乎想象,有效时间的缺失又怎能带来令人满意的成绩呢?

* 实践和运用

研究实践别人的方法,归根到底是通过种种比对、分析,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目前好像已有不少APP是关于时间记录和管理的,但我自己还是倾向于手记,可以随时按照更适合自己的方式做调整,而且尽量尝试随时记,虽然记录的过程也会花些时间,但如果能达到一些成效,那绝对是超值得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