渺小与活法
人类诞生以前,宇宙按照自己的规律在演化,没有意义,没有目的,只是随意的存在着。亿万年后,竟然诞生了人类--一个奇迹。人是肉体+知、情、意的结合。肉体决定着必须从外界摄取营养才能活下来,必须如此的动力,被称之为“欲望”。从内心感知世界的角度讲,耳、目、鼻、口、身。耳司声,喜欢好听的;目司视,喜欢好看的;鼻司味,喜欢好闻的;口司食,喜欢好吃的;身司冷暖,喜欢好衣服。知即理性、反思、推理;情即情绪,喜、怒、忧、思、悲、恐、惊;意即意志,一种没来由的、强烈的信念。这些是人的基本组成部分,这些部分千差万别的排列组合从而对应形形色色的人。这些是一个人的内在,想要过的舒服惬意,必须对这些作好管理。当然 ,毁灭比舒服惬意是更简单的,只要放纵就可以了,随便一个方面无节制的放纵,都能让你人不像人、鬼不像鬼。
管理好这些过上舒服惬意的日子,是很难的。在我看来,《石头记》这个名字比《红楼梦》更加贴切 ,生而知之毕竟很少。大多数人都如顽石一般,经历痛苦、失去之后,才懂得什么是情、什么是人生。当然,生活在当代,前人的经验,我们是可以借鉴的。先贤、书籍、无法言说的智慧,可供参考。
当然,参考的时候,要选经典的、经过长时间检验过的。在我看来,接触到的东西分为3类:生命力的、谋生的、娱乐的。谋生的,纯粹是为了解决问题,只要有用即可。娱乐的,自然而然喜欢,更是不用多说。生命力的,只看经典的,比如最近我计划只阅读《论语》+《四大名著》。
总体来说,生命特别是人类,只要活着就必须要奋斗,因为有欲望、因为需要物质资料延续自身生命。佛教和犬儒主义者,把这看作是一种痛苦,所以极力否定物质需求和欲望。物极必反,对获得物质的欲望的推崇要有度。当代社会极力推崇获取物质、忽视人的心灵需求,也是要注意度的。最好的文化形式,应该是人的内在+创造物质两者并重的。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的内在,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西方注重科技、探索物质世界。有没有兼顾二者的呢?目前看来是没有的。
人类始终是在夺天地造化的,把身体以外的东西收归己用。不做一定 不成,做了不一定成,起点在我们手中,终点却不是。这就决定了,做人既要勇于开拓进取,当然如果仍然失败不要过分执着。度如何把握呢?这里只是纸上谈兵,真的要用一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来结束了,当然这也是世界的多样性所在。
目前遇到过人力不能克服的困难吗,没有。所以,一切问题都是有办法解决的。勇往直前吧,少年。
上述探讨,是单纯从单个人的角度说的,是人的内在。即使,在一个荒岛上,只有一个,也是适用的。
可是人类学会了协作,发展出了各种合作的形式:家庭,公司,政府,各种协会,出现了一系列的合作形式。我发现,拥有“世界是善良的”这种信念,内心更容易宁静。可是世界是善良的吗?世界真实的样子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所谓善良与否,是人类需要的。
为了人类能生存下去 ,发展出了:约束念头的道德,约定俗成的行规,强制的法律。最原始的社会,起作用的应该只有亲情和血缘,除此之外,一切都是可以伤害的。即使到了现在,遵守规则的人 被称为好人。但是不遵守规则,可以快速获益。所以,时常有人打破规则,最可靠的保障是实力。
我们生存的世界大概是情+规则+实力,三者起作用的。所以,在我看来 ,人性是无所谓好坏的。一个人,如果完全绝情了,也就无可救药了。世界总体是这样的,但是假设人性恶,与假设人性善 ,得出的结论是完全不一样的。
人生该如何度过:找到一个自己存在的目的,为自己而活,力量弱;为老婆、孩子而活,力量已经强一些了;还可能为了信念、理想而活,不知道这样的人是否快乐?
所有这些目的都是阶段性目的吧,或者说不是永久性目的吧。老婆、孩子只是帮助和见证这些的人不是目的。所谓“立志”、“梦想”、“理想”,就是找到这个目的。我所有自主的努力都指向这一点儿--像卡耐基一样,激励那些暂时迷茫的人。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七个习惯从最底层的"世界观"开始,最抽象的开始,一层层向上,一层层 丰富,让我们成为有血肉/理想的普通人 ,七个原则组合起来,涵盖了普通人的每一个方面.
原则一:不做无用功,不莫名其妙发脾气,能改变的想尽一切办法去改变,不能改变的坦然接受。
不假想式担心,不恐惧,车到山前必有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不假定其他事物如何、如何,真实了解其意图;每时每刻都作为全新的人 ,去面对接触到的事物,充满鲜活的经验。
原则二:寻找自己人生的目的。非志无以成学,非学无以广才。要想成才必须有自己的志向,否则,那怕机缘巧合获得名利,也是做不出利国利民的事情的。
激励迷茫中的人,使其获得面对生活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