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BIM 最常见的10个误解
在过去十年间,虽然政府和企业已经在努力地推动着建筑信息化的发展,但遗憾的是建筑行业的整体信息化建设远低于其他行业。因此,BIM技术作为推动建筑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手段,首当其冲被质疑,人们BIM误解由此诞生。
误解一:BIM只是3D建模
对于BIM而言,不仅仅是在三维虚拟空间上绘制图纸。尽管3D是BIM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但3D只是复杂过程中的一小部分。建筑信息模型中的“模型”不仅限于建筑模型的可视化表示,还包括以协同化为中心的数字化管理。
当三维模型与建设信息相结合,并把结合的信息放在一个可以共同上传和访问的“公共数据中心”,才能产生数据丰富的BIM模型。
BIM是一个可塑性非常强大的技术,可在涉及工作流程、技术、人员、设施管理或建设全寿命周期管理中融入BIM技术,以加强数据信息管理。这样解释,BIM绝对不是一个普通的3D模型了。
误解二:BIM对生产率没有长期的积极影响
许多反对实施BIM技术的人声称,实施BIM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并且无法提升生产率。其实在任何行业中,全新的技术都需要时间才能慢慢融入到行业,并改变行业现状。同样,BIM技术也需要时间才能融入建筑行业,并产生价值。BIM技术肯定是建筑企业未来的核心竞争力,通过仔细的部署和计划,在适当的时间点为BIM投入时间和成本,站在企业战略的角度,现在的投入肯定是值得的。
误解三:使用BIM成本很高
公司从传统技术转变到新技术,将伴随会产生前期的成本。但是,这些成本应根据其长期利益进行衡量。BIM本身成本并不高,在任何项目开始之前,BIM可以轻松的获取项目实施前的数据,从而提前预估项目的支出和时间。
误解四:BIM仅适用于“大型”项目
在大多数BIM实现的案例中,在许多使用BIM的大型项目案例中,BIM始终是建筑企业关注的重点。但是,这并不意味着BIM仅适用于大型项目。从逻辑上讲,如果大型企业和项目受益于BIM,那么,小型企业可以从BIM中获得更多效益。无论企业大小,建筑企业在实施同一个项目,过程所承担的成本是相似,所以BIM技术不仅限于大型企业在大型项目中使用,中小企业也可以使用BIM技术。即使是小型项目也可以从BIM实施中受益。
误解五:BIM只是一种建筑趋势
BIM不是时尚或潮流。随着技术的发展,它还可以为建筑业提供更多的服务。正如我们逐渐看到的那样,BIM正成为建筑行业中的革新。那些适应BIM技术的人肯定会从中受益。
误解六:BIM仅使设计师和承包商受益
如前所述,BIM是一个数据丰富的信息模型平台。它可以帮助建筑项目的各参建方通过协调BIM中的所有数据和信息,准确地将信息传达给各参与人员。通过平台看到一致的数据信息,每个人将看到项目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体运营情况。
误解七:BIM只是一个软件
BIM不仅仅是一个软件,而是一种技术或是一种管理思想的平台。为了充分利用BIM,应该对传统的工作流程进行重新设计,以协同化为中心的数字化管理,包含工作流程、技术、人员、设施管理或建设全寿命周期管理技术。随着BIM的实施,这种转变不仅是成本和时间变化,还在于管理和运营方法的巨大变化。
误解八:BIM解决了冲突
在BIM使用中,将数据上传到项目中特定位置——公共数据环境。这些数据推动了模型的产生,当各个团队的工作需要协调时,该模型可以轻松检测出冲突。BIM最大优势是通过三维模型可视化的协调和减少管线碰撞带来的返工。BIM本身不会解决冲突,而是技术人员可以轻松发现并纠正冲突,从而有助于及早解决问题。
误解九:业主对BIM数据一无所知
有人认为业主在不完全了解其含义的情况下要求使用BIM。在某一点上可能确实如此。显然,尽早让业主和各参建方参与进来有助于在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管理中产生更好的结果。
误解十:几何信息输入非常繁琐
人们普遍认为BIM的几何模型输入非常繁琐。只有当项目的每个元素都被建模时才会出现这种想法。BIM是一种管理辅助模型,而不是真实模型,所以在建模过程中只要模型能满足项目的建设和运营,那么建模中的细节水平不必要求太高。一旦确定了适当的细节水平,就无需对计划中的单个组件建模。在项目的某些点(例如,当隐含的对象变为现实时),信息水平将提高,但这并不意味着应该在不重要的构件上浪费大量时间。
关于方圆BIM云:“方圆BIM云”是以全过程工程管理流程为导向,以“互联网+BIM+全过程工程咨询”为技术手段,围绕决策、设计、招标、施工、竣工、运维等各阶段、各参与方的工作,实现全过程、多参与方、管理、信息、协同集成一体化的总控动态管理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