犁 布 德 文风云汇萃心情落笔

读诗经《关雎》篇最最原始的两个问题(二)

2021-05-01  本文已影响0人  陈迹

上次讲到,我忽然明白了我之所以对从前的疑惑念念不忘,是因为这背后隐藏了我平时阅读时的一个小小的坏习惯。

这个习惯是什么呢?就是我在阅读一些经典名著时,特指经典著作,首先想到的不是文章本身,而是从前——学生时代——所被动地接受的那些教条的、固化了的意识形态,即封建的就必然是腐朽的,压制的就必然要被打破的。

可能对《关雎》这篇诗歌来说,这种感觉还不是那么强烈,因为《关雎》从艺术形式和文学本身来说,它具有很强美的美感,我们也很难说这首诗的作者传达了某种抗争意识——现在知道它抗争野蛮。

但是我们还是常常将它和《诗经》里的其他类型的诗歌,或者后来的赋、诗、小说等作品联系起来,潜意识里还是认为它应该有一点点其他的深刻含义。

可是我再怎么去读它,好像也没有能读出我所想象的那些对立的社会意义。相反,孔子和后来者竟然将它提到了某种文明和道德的高度——虽然到了近现代,人们渐渐好像放弃了这种美德说法——这种反差还是让我感到奇怪。

这就是我总是想着这个问题的原因,通过分析这一事例,我又对意识形态的形成和发展,还有我的阅读习惯,有了进一步了解。

某些意识形态产生之初,它一定有其积极的一面,就如《关雎》里的君子在遇到心上人后,完全表现出了孔子所希望的那种“中和之美”:文质彬彬(君子形象——追求外礼内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求而不得的过程),尽善尽美(恋爱与婚姻、情与志的和谐统一)。

这是一种新的文明和新的秩序开始建立,当时的伦理认为社会应该满足人的一些自然欲望,但这种满足需要一定的约束;另一方面,人的社会行为也必须有一定的限制,作为一个人要懂得用“礼”来追求和谐的“美”。这样,对个人和整个社会才是最有益的。

这在当时的年代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但是,为什么我们现在听得更多的却是那句“封建的就是落后”的话呢?这是因为当这种限制和约束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人们抑制本能欲望就会超出某个范围,人就开始变得不像一个人了,这时原来的文明和秩序就不再是文明的、先进的了。

比如拿《红楼梦》来说,薛林艺术形象的本质区别就在于此。在现实生活中,也许薛宝钗更易相处,但从艺术层面上讲,只有林黛玉身上才具备真正“人”性的美和真,薛宝钗则被“文明”规训为一个不再具有“人味”的人了,虽然她看上去是一位非常懂得人情世故的人。

而我因为更熟悉这类作品,所以当我去读《诗经》时,才会犯一个“经验主义”错误,当然另一方面也因为我比较愚钝,我总认为这和我大学时代学校没有为我们开设语文和文学课程有关。

这真是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事情,而且我们还可以再进一步去分析,比如我们阅读一个作品时,是根据什么标准去理解它的内容的?换句话讲,就是我们在阅读一篇文章时,会受哪些方面的影响和约束呢,而这些影响和约束又是如何产生的?

这些也许还是值得我们去一探究竟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