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岁孩子读英文书,培养贵族?
最近的网红是个5岁小男孩,他的个人简历,让网友惭愧地低下了头:
“我985毕业,简历还比不上一个5岁小孩。”
爸爸妈妈都是毕业于复旦大学,
都是世界五百强企业的高层主管。
每周写三篇英语日记,
做过20多本思维书,
通过实验了解浮力、密度、磁力、重力……
幼儿园小班到中班,
年阅读量从100本上升至500本,
光是附件阅读书目,就有5页,包含了408篇英语读物!
“别人家的孩子,连小猪佩奇看的都是英文版。”
这位小盆友还差不多行了万里路!
京都大阪胡志明,河内芽庄长滩岛……
“光足迹就超越了99%以上的老阿姨。”
爸妈想必很辛苦,不知道孩子快乐吗?
这个年龄的小男孩,他的偶像不用去书里寻找。幼儿园里的同学为了保护女生,和隔壁班的大男孩干上一架,打输了,会给他更多的触动。回家讲给爸爸听的时候,爸爸可以问问:“为什么挺身而出的不是你?”,顺便教他一句 “知其不可而为之”。
这个年龄的小男孩,指导他做实验研究物理现象,其实是急功近利的小格局。秋天的郊野,妈妈带他下田里摘一茎饱满的稻穗,让他了解粮食的由来、农事的原理,才是亲近广阔天地了解自然之理的大学问。如果再趁势教他一首:“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那就是悲天悯人的人文主义教育都兼顾了。
这个年龄的小男孩,日本京都的文化遗产,他看了不会有历史兴替的沧桑感;躺在芽庄长滩的碧海白沙上,也未必会比拿个小网兜去捉池塘里的小蝌蚪更能让他欢呼雀跃。晚饭后约了小朋友在草地上踢球疯跑,周末在公园喂金鱼看蚂蚁打架,才是完整的童年经历。
爸妈可能也想让孩子放飞童年,但更想早点投资多点辛苦培养一个贵族出来。但是,真正的贵族是怎么样的呢?
《左传》记载:春秋时期,晋国有个豪门公子栾鍼(luánzhēn),富几代已经是伸出双手都数不过来了,父亲栾书是当朝执政大臣。晋国与楚国在鄢(yān)陵交战,栾氏、范氏两大世家率领中军护卫着国君前进。栾书担任中军统帅,栾鍼是国君战车上的车右(贴身侍卫)。战斗中,国君的车辆陷入了泥淖。栾书一看情势危急,连慌忙过来,想把国君扶到自己车上去。栾鍼喝道:“栾书退下!国家大事,怎能你一人专揽?侵犯别人的职权,这是冒犯;丢弃自己的职责,这是怠慢;离开自己的部下去别人的岗位,这是扰乱。这三件罪名,你想犯吗?”栾鍼自己跳下车,用力掀起国君的战车离开泥淖。栾书则回到自己的战车上继续指挥战斗,后来晋军大胜。
这就是贵族的风范:君前无父子,直接称呼父名,是礼;临危不乱挺身而出,是勇;力救君主,是忠;为父解难,是孝。作为一本很靠谱的史书,《左传》的特点是惜墨如金,却让这个年轻贵族青史垂名。不知道栾书当时的心里,是不是一片祥和,然后指挥若定投入激战。有这样的儿子,战死沙场又有何憾?
这种贵族,是书斋里培养得出的?
也许,把孩子的时间分配得更贴近生活,鼓励孩子体会一些勇敢和担当,日常琐事中有礼守序,游戏中学习友爱和团结,重要性胜过一年读500本英文书。这样润物细无声地教育,等他长大了,家里有个什么坎,或者公司有个什么难,甚至国家有个什么事,他会站出来,喝一声:“××退下!”
栾、范以其族夹公行,陷于淖。栾书将载晋侯,鍼曰:「书退!国有大任,焉得专之?且侵官,冒也;失官,慢也;离局,奸也。有三不罪焉,可犯也。」乃掀公以出于淖。
——《左传》-成公十六年
“厚重的经典,要轻读、读薄。”我说。
欢迎搜索关注“轻读经典”的微信公众号“dushu769 ”
微信扫一扫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