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英雄,儿子未必好汉
乐毅伐齐末期,正赶上燕惠王继位,燕惠王因一己之私,听信谗言,使用骑劫代替乐毅,乐毅自知回去没有好下场,便去投奔了赵国。
等到战争失败,所有抢占的地盘都吐回去的时候,燕惠王后悔了。一呢,怨恨乐毅投奔赵国;二呢,担心乐毅趁着燕国元气大伤的时候,攻打燕国。万般无奈之下,派了个使者去找乐毅谈话,打起了感情牌。人类自私的本性,在一个王者身上,又暴露了出来,每当出现问题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怨恨别人,怪别人,却不想想自己的所作所为,如果当时乐毅回到了燕国,按照情节的发展,不死也脱层皮。真怀疑燕惠王不是亲生的,为什么没有一点燕昭王的影子。

面对燕惠王的责备,乐毅写了一封信,这就是著名的《报燕惠王书》。这封书信,一直以来被各路文人所推崇,甚至他们读完都能落泪,或许今人完全体会不到其中的痛彻心扉。先来看看乐毅说话的水平,真的是滴水不漏。
首先,述说自己投奔赵国的原因。用燕昭王跟燕惠王对比着来说,圆滑到极致。
其次,给贤圣之君下了个定义。用一句“有高世之心”捧了一下燕昭王。对自己在燕国被重用的过程,叙述了一下,突出了燕昭王的两个优点,礼贤下士和善于听取意见。颂扬了燕昭王伐齐的功劳,其实也等于变相说自己的功劳。
第三,对燕惠王的劝谏,说白了,就是希望他做一个贤圣之君,不要葬送了他老子的江山。
第四,以伍子胥来做类比。吴王阖闾和儿子夫差,对伍子胥不同的态度来隐喻,暗含着意思就是,如果当时回去了,下场也会跟伍子胥一样,死不瞑目的。
最后,感念燕昭王的知遇之恩,不会帮助赵国攻打燕国。信末以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不洁其名”来表明心迹,希望燕惠王能体谅自己的一片苦心。
这封信送到燕惠王手里,或许是感念乐毅的功劳,或许是为了收买乐毅的心,封乐毅的儿子乐间为昌国君。

转眼间,乐间在燕国待了三十多年,君主换了一个又一个,燕惠王的曾孙,燕王喜上位之后,听从了丞相栗腹的建议,攻打赵国,在攻打之前呢,询问了一下乐间的建议,乐间认为不可,燕王喜一意孤行,被廉颇打败,擒住了栗腹、乐乘,燕国割地求和。因为同宗乐乘的关系,乐间也去了赵国。
燕王喜看到这种惨不忍睹的局面,跟他的太爷爷一样,开始后悔了,但乐间已经人在赵国了,不得已的情况下,送去了一封信,用箕子和商容劝谏商纣王的例子,说了一通大道理,但是言外之意,不怎么好听,不过目的呢,是希望乐间回来。想要效仿乐毅的方式,以此挽回乐间,但是没有乐毅的文采,乐家欠燕国的情义,也到此为止了,乐间、乐乘都留在了赵国。

燕国一代一代流传,燕昭王的影子如昙花一现,后继无人,当初乐毅的劝谏,被他们抛之脑后。战火纷争的年代,给你试错的机会不多,感情牌也只能用一时,不能用一世。只知道询问意见,却不懂得稍加分析,更不会识别属下的才能,不亡国才怪!
当你的力量,不足以撼动大树的时候,唯一能做的只有韬光养晦,养精蓄锐。最怕的是既不知道自己的斤两,又看不清对方的深浅,还妄想着征服对方。最重要的一句话,忠言逆耳,这句话在当下也不过时,相信在未来也不会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