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反脆弱之道
某家跨国公司正进行CEO招聘,有200多个人竞争这一岗位。
主考官为了考察求职者的随机应变能力,出了一道这样的考题:如果在一个下大雨的晚上,你开车路过一个车站,看见车站里有三个人,一个是曾经救过你命的医生,一个是生命垂危的病人,一个是你最心爱的人。请问,在你的车只能坐两个人的情况下,你会选择谁来做你的车。”
应聘者给出的答案是非常丰富的,有的说选择病人,把病人送进医院;有的人选择医生,因为这个医生是他的救命恩人,把医生送到医院再叫救护车救那个病人;有的人选心爱的人。这些答案都没有让考官满意。
直到最后,毕业于哈佛大学的肖恩走了进来,他仔细看过考题,思考一阵后,便自信地说:“我会把车交给医生,让他送病人去医院抢救,至于我会陪着心爱的人一起等车。”
考官们听后都满意的点头,就这样,肖恩被录取了。
看待问题,通盘考虑要比单一角度出发更全面,也更接近理想状态。而大学的使命之一,就在于教会学生如何思考,跨学科,多角度的思考无疑会让人们摆脱二元对立,和人类与生俱来的部落主义的思考方式。
由美国个人教育权利基金会主席格雷格.卢金诺夫,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合著的《娇惯的心灵》中,针对在美国大学校园出现的“脆弱学生模式”,溯本追源,从三种认知谬论出发,逐一展开分析,用心理学原则,给出从孩童到青少年的成长应对路径。
谬论1,凡是伤害只会让你更脆弱;
谬论2,永远相信你的感觉;
谬论3,生活是好人和恶人之间的战斗。
遵循社会心理学原则,年轻人是反脆弱的,针对谬论1,家长的正确做法是:为孩子铺好路,不如让孩子学会走好路。
社会心理学认为,我们都可能陷入情感推理和确认偏误,针对谬论2,正确的做法是:最大的敌人莫过于你自己的想法,一不留神他就会对你形成暴击。然而一旦掌控自己的思想,那它就能成为你最大的助力,即使你的父母也不可比。
我们都可能进行二元对立和部落主义的思考,针对谬论3,智慧的认知是,善与恶的分界线,存每一个人的心间。
针对当代年轻人的“玻璃心”,《娇惯的心灵》一书中,给出的建议是中肯,而且务实的。
阅读不仅能让我们获得信息,还是一种热爱生活,积极生活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