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了半年的计划,我终于把我的人生搞乱了。
今年初24岁时,我开始学着做计划。
在此之前,我一直是Freestyle般活着。
刺激我开始做日程计划的是李笑来,那时他有本书很火,叫《把时间当做朋友》。
他以自己为案例,剖析了怎么抓紧和利用时间,最终实现逆袭走上人生巅峰。
读完我确实震撼,感觉自己因为缺乏计划,至少错过十个亿。
那之后我开始研究日程管理,我买了可以提升效率的《用好时间做对事》,时间管理的7个习惯的《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以及比较具有实践性的《番茄工作法图解》等等,砸钱买各种计划管理APP、手账本,以及做手写日程记录。
半年后我发现,这些我曾经精心准备的计划日程并没有使我的生活以及个人带来翻天覆地的改变,反而是计划做了很多却根本没法执行,还把我搞得既挫败又迷茫。
难道这世界上,真的所有成功人士都天天写计划么?
事实证明不完全是。
在硅谷素有“网络金童”美称的Marc Andreessen马克 安德森说他2007年后就开始不做日程计划安排了,完全Freestyle。

那时他37岁,正值普通人开始健忘需要时常记笔记的年纪。
以前Andreessen也是一个不管是日程还是行程都计划精确安排到分钟的人,结果开始不按照计划走之后,工作产出不仅没有受到什么影响,反而人更轻松了,效率还提高了。
做计划固然有其好处,但不做计划也有它的优势。
有时,让时间飞一会儿,反而有意想不到的美妙结果。
没有做计划习惯的人
没必要强行把自己安排得井然有序、按部就班地生活
这里说的计划可以小到日程计划,大到针对某个目标所制定的长期规划。
然而关于要不要做计划这件事我个人认为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比如我身边就有几个朋友非常喜欢以及享受画表格+荧光笔做标记+完事打小勾勾的过程,说是有种喊出Misson Completed的极致快感,而且确实能够帮助他/她们保持效率。
但是对另一些人而言,比如我,非但理解不了这种快感,而且简直是恶性循环。
首先,不擅长做计划,就会花更多时间反复纠结待办事项。
要么做得过于详细,计划却赶不上变化;要么没仔细掂量,整个假大空,没实操性;
最后,一旦计划完成不了,开始自我厌弃。
或者计划是完成了,可质量堪忧:过程中疲于打卡奔命,忽略了重点;需要磨细节、延伸展开的地方,为了赶进度不得不拦腰斩。
就拿写文章来说,为了提高效率,我曾经借鉴别人列过一个计划:
(1)每天早上6:00-7:30定点写作,完成度不少于整篇1/4。
(2)一篇文章最多查阅20篇文献,数量够了绝不再延伸。
(3)每篇文章,构思、看文献、撰稿净时长不超过合计20小时。
结果我尝试了3次就放弃了。
首先,我无法保证6:00-7:30这个时间段内一定在写作。
其次,人不是机器,不是一按开始键,大脑就立马开始输出。
你会遇到各种瓶颈、各种遇到情绪、各种遇到打断,坐一上午一个字写不出是常事,这时想到自己设定的预期期限,心态瞬间就崩了。
再次,我本身思维容易发散,虽然有时浪费时间,但却能撞出些奇妙的点子。
但预先安排一些计划或者约束,这就意味着我必须停下开始下一项计划好的日程,思路反而会被打断。
最重要的是,为赶进度我没有足够时间打磨,只借助有限资料填充内容,这造成很直观的后果:
阅读量会告诉我什么叫作茧自缚。
放弃计划
也许是遇见美丽的意外的开始
所以,如果你向来懂得规划,也善用计划、享受计划,很好;但如果你天性随意,讨厌约束,也可以像前面提到的安德鲁一样采取随性的工作方式。
因为,不做计划也有优势,它会孕育出一种叫做Serendipity的东西。
Serendipity指的是“意外获得的好东西”,有点像我们说的“天上掉馅饼”(褒义)。
它的魅力在于,这是一种不期而至的巨大惊喜。
阿司匹林、微波炉、X光透视、玻璃都不是有意发明的,他们全是误打误撞的Serendipity。
著名的“蓝色小药丸”,最初研发目的是治疗心脏病,结果双盲测试失败,后来却被证明在其他功能上有奇效。
再后来,它在中国有了响当当的名字:“伟哥”。
它到底是怎么产生的?
根据研究调查(the PatVal study of European inventors,published in 2005):大约50%的专利都产生于Serendipity。
而成千上万受访者说自己的成果出现在研究其他东西、甚至什么都没在研究的情况下。
其实,它的实质就是获得一种多维度的连接,想象你的脑子里本来有很多信息,就像一个被你遗弃和忘记的杂货房一样,但突然有一天你想去收拾这间“杂物房”时,完全不搭调的塑料或者木板和钢丝球相互“看对眼”了,组合成了刷子,正好解决了问题。
而获得灵感最简单办法,就是不断变化你学习的素材和渠道,吸纳、储存各种知识、信息,脑海中把这些现有的东西重新组合和联想,就会更容易获得灵感。
因此如果计划、日程做得过死,就会挤压“惊喜”生长的空间。
现在很多科学家、企业家也纷纷推崇这种比较随性的理念。
发现并改造了绿色荧光蛋白的诺贝尔奖得主Martin Chalfie马丁 查儿飞就说,包括他在内的不少诺奖得主都受益于一种“自由爵士”(Free Jazz)工作方式:
取得成果依靠的是一连串偶然事件和机缘巧合的叠加。
乔帮主在斯坦福大学演讲上也说过:
“当你询问有创意的人他们是如何做事时,他们会有点内疚,因为他们并没有真的有意做什么,他们只是看到了其中某些关系,过一阵之后这种脉络才会突显。”
很多时候,成功本来就没有路径可循,生活中真正的好事基本都是不期而遇、意外发生。
Freestyle不是懒惰
是聪明地随心所欲
所以,这Freestyle到底该怎么玩?
我认为,在开始前,一定要厘清一个很重要很重要的误区:Freestyle≠纵容懒惰。
不做计划,是为激发灵感提供更多空间,而不是纵容你整日沉迷撸猫、逛小红书、打王者荣耀或者睡大觉,随波逐流。
而具体操作,就是抓大放小,有节制的随心所欲。
第一、明确某个阶段你最看重的事情,围绕这个中心去自然展开工作,这是关键。
全情投入,不被日程安排胁迫,最大化创造“心流”。
比如下半年我的任务是把MBA毕业论文完成,明确交稿deadline在10月底,9月中旬要开题,10月要正式动笔就可以了。
至于哪天看哪些文献,每天写多少字,什么时候写,不用列出详细计划。
探索的过程无法预设节奏,当想法足够充分,自然会成文。
第二、虽然没有日程,但待办事项还是有的,列三个清单:
To-do List(马上做)
Watch List(需要跟进)
Later List(以后再说)
To-do是当下立即要着手的,比如8月要开题,下周就必须约导师见面。
Watch是你需要搭个眼再推进的,比如合作方说研究合同后一周给你答复。
Later就是以后有空再说。至于没上清单的,你就当它完全不存在吧。
第三、每晚列一个明天的细化To-do list,3-5件,切忌贪多。
然后第二天,天上下刀子你都得把这几件事完成。
第四、当天睡觉前,你再写个反to-do list,记录下今天做了哪些本来没打算做,却碰巧完成的事情。
比如,在写论文时突然迸发写领英文章的思路并记录下来。
然后你把这一天的To-do list和反to-do list拿出来一看:
3-5件使命必达项已完成,我还做了这么多附加题!简直效率小能手本手!
超满足有没有!
贯穿所有过程
排除干扰
Freestyle看似随意,其实是一种看似失序的有序,他的价值在于让思路不被打断,因此屏蔽干扰很重要。
把工作邮件设置为早晚各查看一次,工作学习时关掉社交平台,如有条件拥有独立办公环境更佳。
比如文章时一定会关闭微信PC端,哪怕我查教育相关资料却顺藤摸瓜翻到了索马里,也绝不跳出来回复微信、刷朋友圈。
总结一下,制定阶段性大目标,制定每日使命必达的3-5个小目标,记录额外完成事项,时刻排除干扰,你的Freestyle就可以开始了!
写在最后
“条条大路通罗马”这句话我们虽然常挂嘴边,但真做事的时候人往往不自觉陷入路径依赖,觉得十分别扭却依然默默承受着。
虽然Freestyle的工作方式并不适用于每一个人,但如果已知做计划的常规路线走不通,为什么不尝试一下新方法呢?
毕竟,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耗子才是好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