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阅读和写作
齐帆齐商学院分享课:
一笑作春风:深圳某重点高中语文老师,文学硕士,多平台签约作者,简书会员合伙人。
以下为春风老师分享:
一笑作春风:关于阅读和写作,以红楼为例
这段日子,因为我的新书《一曲流水红颜寞》出版,可能才有朋友听说过我,我的笔名是一笑作春风,大家都习惯喊我春风,许多人看到我的名字,可能会想起,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其实,我的名字出自苏东坡的一首词,临江先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风。我很喜欢这种人生态度,咱们群里大咖云集,有很多都是自己领域的风云人物,在写作方面也都有自己的专长,还有很多老师都出过书,而我呢,只是一位普通的中学语文教师。
四月份,我刚刚出版了人生的第一本新书,所以今天的分享算是抛砖引玉,期待大家更精彩的交流。
我今天选择最原始的语音方式,第一,不露脸,不暴露我的紧张。前几天出版社的编辑给我说书销量不错,让我参加当当网的直播,我的第一反应是,这怎么可以啊?但是为了书的销量,我硬着头皮答应了。过几天,可能就要直播了。
第二,这种方式大家也挺方便的,如果现在没时间听,可以随时回听,咱们可以直接交流。
我今天分享的话题是阅读和写作,这是一个特别大的话题,我自己在这方面始终是摸索着前行,我只能说跟大家分享几个阅读和写作的习惯,绝对不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如果大家听着觉得无趣,那就一笑作春风吧!我先分享一下提纲。
提纲先从读书开始说起,我谈三个方面,第一要精读书,第二要精选书;第三,是关于阅读方式的。
先说为什么要精读书,我看我们群里有上百个作者,我猜想一下,因为我和齐帆齐妹妹,我们两个人都是八零后的,所以,是不是我们群里也有很多朋友都是人到中年了。那么我们的时间呢,是非常有限的,我们的阅读都是在碎片化的时间内进行。
最珍贵的时间,我们一定要拥抱第一流的好书,不能被垃圾书占领了,时间像我们的家,我家的书架特别大,客厅的一面墙都是书,但是这些书我没有全部读过,连1/3都没有,真的是没有时间读。
大家想一想,我家里有三个孩子,最小的孩子刚刚上幼儿园的小班,老人都70多岁了,经常也是这个病,那个病的,没有老人帮忙。我这五年里,又带了三届的高三,现在正带着新一届的高三。
我的书出版之后,有很多朋友问我怎么会有时间写作。说实话,我的写作跟我的阅读一样,都是碎片化的,我现在写作的时候,一般都是语音输入,有时候我在下课的十分钟写,有时我在操场散步的时候写,有时是在走廊里,写在天台上,写在等孩子的路上,甚至在洗手间写。
所以说,读书不能贪多,能够让我们真正读透的,作用于我们生活,我们精神的书,非常非常有限,就像我在新书开篇序当中提到的:这么多年来,我的枕畔只有一本儿红楼梦,随意一节阅之便充满欣悦。倒不是说别的书都不好,而是经历了岁月,明白了一个道理,书不是读的越多越好,能滋养生命的也就是一两本儿而已,就好像有一桌满汉全席,年轻的时候,恨不能全部都吞下去,眼中充溢的全都是贪婪和欲望,但是现在看来就是为了减肥,咱也吃不了那么多是吧。
所以读书和饮食一样控制在七分饱,最好留一些持久的怀念才能让余味绵延不绝。因此,我特别喜欢用周国平的一个比喻来说,为什么要读好书?像有人问登山运动员为什么要登珠穆朗玛峰,得到的回答是因为他在那里。他在那里,这四个字就是最好的答案,当我们活到一定年龄,就会意识到读书和交友一样,都是宁缺毋滥。
第二,关于精选书,我有两点建议,第一,读经典的书,第二,读投缘的书,先说第一方面,有朋友会问什么样的书叫经典的书呢?其实在我看来有一个标准就是,只要能进入中国文学史的书都是经典的,那大家想知道哪些书经典,你买一套《中国文学史》就可以了。
有一套非常经典的原型配的《中国文学史》就非常好,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一种感觉,就是我们最开始读书的时候,读现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特别多,但是当读书到了一定阶段,我们就会发现我们还是要回归到我们的古典文学,这是我们文化的精髓。
当然还有听书,大家现在可能都在喜马拉雅上听。有一段时间,我在怀我家三宝的时候,读书比较少,经常听书,主要听张国立读的红楼梦,然后还有很多演员配音的,另外一个是王立群的,实际经常是做家务时听,睡前听,出去散步时也听。但是这两年,我基本就不用这种听书的方式了,主要是觉得没有看书快,另外呢,我觉得我们在生活中专注的做一件事儿是很美的,比如说做家务的时候,眼中就只有家务,散步的时候眼中就只有风景,不能一心二用。
第二种是纸质书,其实我们这一代人,对纸质书还是特别有感情的。读纸质书最好的方式就是边读边写,做批注,我看纸质书是非常快的,像专业性的书,基本上一目十行。我觉得读书有的时候要快读,有的时候要慢读,其实我们不能像小学生那样从左到右,一个字、一个字的,这样读太慢了。我们所谓的一目十行,有点儿夸张了,但是一目三行是绝对可以做到的,你的眼光就盯着一行当中的最中央的位置,一眼过去一行字就可以全部看完。读文学性的书,我们要在一些重点字词上要进行一个把玩。
古代文学方面主要是诗词和散文,关于诗词,有一本诗歌鉴赏词典就可以了,散文的话,看一本儿《古文观止》,然后有两本算是《史记》和《红楼梦》,然后再说读投缘的书,主要是现当代文学非常杂,尤其是当代的文坛,还没经过大浪淘沙时光的冲洗。
这个时候,我们一定要找到对自己口味儿的书。比如说我特别喜欢毕飞宇的文字,冯刺的文字,刘亮程的、龙应台的、刘瑜的,我特别喜欢这几个作家。我经常给朋友推荐的时候有一个方法,就是说:“你去看一套散文选刊,然后你读一本就可以了。”
第三点,说一下阅读方式。我主要有三种,第一,我现在最常用的阅读方式是手机阅读,因为没有整块儿的时间阅读,我也是碎片化的阅读,那手机就是最好的工具。我读书一个是掌阅,一个是当当读书,还有kindle和微信读书。其中我用的最多的是掌阅,因为掌阅有一套精品公版书,全部是经典的,我每天午睡前看,晚睡前也看,开会时也看,反正零零散散的时间,都是用手机阅读。
关于读书的话题呢,我就先谈到这儿。我今天重点分享的是写作。关于写作,我也分三点来谈。
第一, 关于输入和输出,第二,要有想法,第三点,要有自己的语言风格。
第一点,关于输入和输出,为什么我们的读和写一定要结合起来,关于写作的意义,我就不多说了,我觉得大家每个人都是写作者,我们每个人开始写作的时候都对这个问题有所思考,所以,我们才能如此热爱地坚持写作。
我个人写过一篇文章《写作:照见孤独的自己》,这是我在2017年刚刚开始写作的时候思考的话题。我觉得读书到了一定阶段,我们读书就是读自己,就是自己和自己的对话,是对心灵的洗礼和救赎。
我想谈的是当我们读完书之后,为什么要输出?这是因为写作是一个比阅读更复杂,更艰难的转化过程,是一个把隐形的思维,诉诸文字的过程。你看在现实中,很多人说起话来侃侃而谈,但是他不会写文章,其实这是一种思维的惰性,写作就是倒逼自己思考的过程。如果没有一次次的修改、调整、完善的过程,就不会有一种浴火重生的喜悦。
其实,我写《红楼梦》的书评也是偶然,首先我在2016年底,就是那一两年开始写作的。
2016年,我已经35岁了,虽然身为语文老师,但是我很多年都不曾提笔写作,只是偶尔会在QQ空间里写零碎的东西,正好那几年,我们高中在做整本书的阅读,需要学生读《红楼梦》,我在想,如果我自己都不曾读透《红楼梦》,那我怎么领着学生读呢?
这个时候,我就开始读。我觉得这本书好有意思,和我少年时读书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我年少的时候啊,读这本书是跳着读的,我的眼中只有宝黛,两个人名也是记不全的,人物关系是混乱的,像贾珍、贾氏、贾琏、贾政,这些人都是面目模糊的。
当然那时候读书也会感动。记得我当时16岁读师范,在课堂上读《红楼梦》,正好看到黛玉死去的那节,当时正上着课,我大哭不止,所有同学都莫名其妙地看着我,但是我当时就是忍不住,虽然当时是一种走马观花的看,就是说也会被打动。但是当我人到中年再一次拿起书读的时候,我突然有一种疑惑,这跟我20年前读的是一本儿书吗?
真的不是了,现在看红楼看的都是小人物,比如说我前几天写了封肃,他是出现在《红楼梦》第一回中的小人物,是甄士隐的岳丈。甄士隐在落难的时候投奔了自己的岳父,我以前读的时候哪里会关注到这一个人,但是现在读到第一回,我立刻就从这个人物身上看到了一种世态人情。封肃他的女儿女婿在落难的时候投奔他,他非但不帮忙,还落井下石,一方面把女婿的钱给骗走了,另一方面,背地里又风言风语地告诉别人,自己的女婿好吃懒做。
这个封肃的做法和24回出现的一个叫卜世仁。卜世仁在自己的亲姐夫死了的时候去帮忙料理丧事,然后从自己的亲姐姐手里捞去了一亩田和两间房子。然后我想,曹雪芹在现实生活中一定有这样的遭遇。无论是“不是人”,还是封肃,他在写这两个人的时候,心里都狠狠地吐了一口恶气,当我想曹雪芹写文的舒畅的时候,我就跟着他舒畅,有一种心意相通的感觉。
既然我们读书只是为了愉悦自己,也不是为了炫耀,那我们就没有必要逼着自己一个月要读几本书,一年读几十本书,那些数字儿有用吗?我们慢慢读,慢慢写,一年就读一本书,边读边写,这样呢,才能体会到书中的妙处,同时,在跟书中人物对话的同时,更清楚地认识自己。
第二,要有想法,这是我今天分享的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我们在写文的时候,文章中一定要有我的存在,要让你的文字有自己的辨识度,不能面目模糊,你有你的风格,你的思想,你的气质,让别人一看就知道这篇文章就是春风写的。这一点,我觉得在写作中格外重要,所以现在我们流行AI写作,我觉得如果不是单纯为了挣钱的话,我建议大家还是不要让他替代了自己的写作,因为机器人永远无法最精准地表达你的情绪,你的思想。
可能还会有朋友问春风老师怎么提升自己的思想呢,怎么让文字中有我的存在呢,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多思考,纵横比较,多问几个为什么,就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这三个问题。打个比方,当你看到一段文字,你的心里受到触动,你马上停下来问自己是什么打动了自己?为什么打动了自己?如果是我又会怎么做?
我们在中学阶段可能大家都学过一篇文章《项脊轩志》,这篇古文的最后一句,是这样写的:庭有琵琶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就这一句话打动了很多人,这个时候我们就想,这简单的两句为什么能够触动人的心扉呢?
大家想一想,树还在,但是,归有光的妻子已经去世了,物是人非,树在人亡,那么它唤起了人性中一种最美好的渴求,那就是对亡妻的思念,对美好岁月的追忆,但是与此同时,它也撕开了命运最狰狞的黑洞,生死两茫茫。
那亭亭如盖的背后,是心底无限的荒凉,如何掩盖得住呢?
以我写红楼为例吧,红楼的专家太多太多了,但是我没有时间,也没兴趣去做红楼的研究,我读红楼只是一种单纯的爱好,我写红楼,只是借红楼中的文字来抒发自己对人性的体察,对现实人生的感悟,就像我们的一个简友庆音所说:“先走近红楼,用一双悲悯的眼睛看着红楼当中的一幕幕悲欢离合,嗟叹着一个个人物的命运,然后再走出红楼,抽丝剥茧,理性地去分析人性的善恶和复杂。
最后,再来感叹,无论历史怎么改变,人性都是如此,生活就是一个大观园,我们都是红楼梦中人,那么要对人性进行体察,一定要有极强的一种感受力,对于我们写作者而言,这种感受力来自什么地方?四个字,换位思考。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做?
再打一个比方,就是我有一篇文章,在新书的最后一辑,写的是甄士隐与贾雨村,那一夜酒后命运各纷飞。也就是说,我在阅读贾雨村和甄士隐喝酒的那一场的时候,我的眼前是有画面感的,这两个人坐在这儿,觥筹交错,酒倒杯干,豪兴之下,贾雨村借着七八分酒意吟了一首诗,甄士隐听了,急忙夸奖,太好了,另一方面啊,又在吹捧雨村兄弟,“过不了几日,您一定会金榜题名。来,咱先干了这杯酒为你庆贺。”然后贾雨村也不客气,一饮而尽,喝完把酒杯一放就开始诉苦,“士隐大哥呀,不瞒您说我不是那沽名钓誉之徒,想要金榜题名也是小菜一碟,但是没钱。”
甄士隐一听:“兄弟您早说呀,我早就想帮你了,担心你不接受。小童,快过来拿五十两白银再加两套冬衣。”
我们脑补一下画面,这两个喝的醉醺醺的男人在这一个时刻一定有一种知己之感,你一杯我一杯,然后他们的友谊在那一个酒场上是从51度一下子上升到了150度。本来是萍水相逢的过客,也成了莫逆之交的好兄弟,读到这儿的时候呢,我不自觉笑了起来,因为我想到现在我经常跟着我们家铁人去喝酒,我觉得男人在酒桌上不都是这样吗?一个个都是豪情万丈,喝的不是酒,是兄弟感情。
那一天晚上,在喝酒的现场,甄士隐送了贾雨村五十两白银,还有两套冬衣,五十两银子是什么概念?刘姥姥进大观园时说,二十两银子就够我们庄稼人一年的生活了。今天来折算一下大概三五万还是有的吧,对于一个穷困潦倒之人,这应该是一份儿大恩,应该是千恩万谢吧。但是特别奇怪的是,书中说了这样一句,“雨村收了银衣,不过略谢一语,并不介意,仍然吃酒谈笑,”读到这儿我就停了下来,我把这个并不介意四个字儿,看来看去,然后我把它挖掉,才恍然大悟。
原来曹公的真实用意是另外四个字儿,我太在意!
为什么这么说,如果说君子之交淡如水,那一定是在没有利益来往的情况下,再好的交情,如果有了金钱的羁绊,不可能是这样的,如果说贾雨村是洒脱豪放之人,那他一定是情义至上,视功名如粪土。但是在看他后来的表现,他是这样的人吗?所以呢,我们再回看一下这个“并不在意”的贾雨村,
他在酒宴三场之后的行为,第二天甄士隐睡到日上三更才醒,他想带一份推荐书,让贾雨村带着。没想到回话的人说贾爷早上五更已经进京去了。
他们昨天晚上这一场酒是喝到什么时候,喝到三更,三更散场,五更启程,一个醉酒了的人,他对于这五十两银子真的是并不介意吗?这中间只有两个时辰,这两个时辰贾雨村压根儿就没睡觉,他一定是在整理他的行李。
在那一刻,他的心中是波澜起伏、激情澎湃的,他的锦绣前程就像星光大道一样,在他眼前缓缓铺开,所以我们掀开贾雨村并不在意的面纱,就会看到一个清高的,虚伪的读书人酸臭的面目。
他的人生有很大一部分是不真实的,是装出来的,装着清高,装着不在意,装着视金钱如粪土,这样的读书人今天还少吗?所以呀,让我不得不感慨,就是这一场本来是可以温暖生命的酒宴,就这样,因为命运的东南西北而被遗忘,当我们这样读书,这样思考的时候,我们写出的文字是不是也有了思考的深度,有了现实的关照。
最后一点,要过语言关。
过语言关,有两个点,第一步,一定要用合适的词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就是要准确。你的写作,不能云里雾里,发散太开。写作就像射箭,去射一个圆心,你不能在旁边,离圆心越远,你是越游移的状态。
可能我们每个写作者。都会经历一个词不达意的阶段,这个时候内心是相当焦灼的,为什么就表达不出自己想要的,这个时候呢,当你看到别人能表达出自己的想法的时候啊,或者说别人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时候,有一种心有戚戚焉的感觉,不觉赞叹,赞赏感叹。
第二步,我们要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你要在姹紫嫣红中,乱花渐欲迷人眼中,让人一眼就认出你,我们每个人的文风都是不一样的。比如说齐老师的文风就属于平实的,我的文风呢,整体而言,我自己界定就是比较清新自然。在写作中我有一个追求,就是天上的云和地上的泥,要杂糅在一起。
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追求一种大雅和大俗的结合,天上的云,也就是语言一定要美、自由、舒展,像散文诗一样,但是同时还要有泥土的气息,要接地气,要让读者觉得这个作者是贴近生活的,不是坐在书宅里那种不闻世事的人。
比如说,我在写林黛玉身上诗人气质的时候写过这样一段话:诗人也,不在于诗做的好不好,而在于是否用心之专,大观园会写诗的女子很多,宝钗、湘云都是一流诗人,然而,唯有黛玉是在用生命写诗,她快乐时写,痛苦时写,桃纷飞时写,秋雨敲窗时写,绝望离开世界时念念不忘的还是她的诗。
诗是她一生心灵的慰藉,没有诗也便没了黛玉,一个人一旦挚爱一件事,并且全身心的投入,生命便进入了宁静高远,宁静的境界,在这个人身上,你会看到一种轻盈飘逸的气质。
那么上面这一段文字,就是我所追求的一种散文化风格,但是接地气,接下来我就谈到了一个人热爱一件事儿,无关雅俗,专注是关键,比如说我们家铁人啊,他是一个很高大的硬汉,热爱烹饪,做饭时常常光着膀子汗流浃背,食材摆着,调料备上,那一刻的他最帅气。
这段文字,我觉得是比较接地气的,最后做一个总结,就是一个人认真热爱地做一件事,哪怕没有世俗意义上耀眼的光芒,也是幸福的,因为当你不为任何功利,不为讨好任何人,去做自己热爱的事情的时候,你就会发现那个美好的自己。
最后再说一下,过语言关这一个方面,有一个小小的技巧,但是是一个很笨的技巧,就是仿写和默写,主要是仿写句式,写自己的生活。
默写,默写完之后你跟原文进行比对,然后再揣摩一下不足,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比较笨的人,我觉得我特别像《射雕英雄传》当中的郭靖,很笨。
但是我有一个特点,就是很专注,一旦做一件事,能够非常专注地做下去,所以一般我做事儿,最开始的时候,不怎么样,但是做着做着呢,就还算可以,会有一定的成就,因为没有天赋,那就只有努力啦。
大家可以看一下我这个读书的笔记,还有一些仿写的笔记,以前做了很多。
今天关于读书和写作的分享就到这儿,同时我也想为自己的新书做一个宣传,虽然有点儿不好意思,因为这是我人生中出的第一本书,我并没有想从中获得什么太多名利的东西,因为我对物质的追求并不是很高,现实生活中挣的钱已经足够开销使用了,我只是有一个特别朴素的想法,就是我写了这么多年,非常希望能遇到知己。
这本书的出版得益于齐老师,正是因为她的推荐才让我签约机会,同时,获得了更多的出版社资源,在我这本书出版之后,齐老师大力地支持宣传,自己买了几十本书,并且买了两次,她说对一个作者最好的支持就是购买她的书籍,买书是性价比最高的投资。
这是对知识、对时间、对付出的基本尊重,尤其本身就是写作的人更能有换位思考的共情力。
我听了之后特别感动……
日记 笔记 一曲流水红颜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