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曾国藩(100)
不一样的曾国藩(100)
第十四章
《经世文编》领衔撰 提携后辈受人尊
左宗棠成长背后之推手
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巧合之事。往往一些小人物是很多大人物的背后推手。比如。。。如前两回我们说到的梁发与林则徐、洪秀全的关系;但还有一些大人物则成了另外一些大人物背后的推手——这就是从这一回开始我们要讲的内容:是谁成就了左宗棠?
左宗棠,嘉庆十七年十月(1812年11月10日)出生于湖南省湘阴县界头铺镇新光村。
其父名观澜,字晏臣,又号春航,县学秀才,祖传数十亩薄田,不足供养9口之家,便开馆授徒。塾师收入仅能维持温饱,遇荒年,余夫人只得用糠屑作饼给家人充饥。虽是读书人家,却是最底层生活。
左宗棠六岁始读《论语》和《孟子》。他接受能力很强,每早诵就功课,便蹦蹦跳跳到处玩耍,有时还遛到哥哥身旁,听父亲讲课。因是父亲宠爱幼子,父兄都让他几分,一直跟父兄读书到十九岁。
嘉庆时,白莲教发展至巅峰,时任广西知县的左氏父亲左观澜,不可避免地与白莲教正面冲突,亦因战斗成名,而左宗棠24岁的哥哥左宗棫却在此战中牺牲。左父经受不住打击,后抑郁而终,还欠下债务。左父去世时,左宗棠才十八岁、二哥左宗植二十六岁,两人互相扶持一边度日、一边还债,把田地都留给了丧夫的嫂子。
接着,左父在辛苦一生、欠债未偿情况下,又经不住丧母、丧妻、丧子之痛,于道光十年(1830年)在其(余)夫人逝后两年后,病逝长沙,夫妇二人均只五十三岁。
左宗棠祖父祖母、父亲母亲和大哥接二连三地去世,家中剩下他和二哥,以及寡居的大嫂。此时,二哥左宗植又作出一个艰难决定:将四十八亩谷田全部留给大嫂,以解决孤儿寡母生活问题。兄弟二人继续刻苦读书。最为艰难的是,二哥还外出求学了,家中一切付于左宗棠打理。
说说容易,读书就读书、料理家事就料理,但,必须得弄清一个问题:凭何为生啊?肯定是需要费用保障呀。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遇到什么贵人。是的,正是遇到了他的贵人!
左宗棠的贵人便是贺氏兄弟——贺长龄和贺熙龄。
爱才惜才育才以“国士见待”左氏
道光十年(1830年)冬,左宗棠知悉江苏布政使贺长龄因丁忧回籍为母守制,左氏早闻贺长龄大名,且对贺长龄学问、功业和为人十分钦慕。便欲借贺氏在籍时机,前往长沙请教经世致用实学,专门拜见贺长龄(此时的贺长龄年近五十,与左宗棠完全属于两代人)。
他为何如此器重一弱冠少年呢?最重要的当然是贺氏的爱才惜才之修养,亦是与陶公相约之责任!当然,与左氏潜质与可造也极有关。二人相识后,他和左交谈几次,即惊诧此生年纪虽轻,但其见识却极不平凡,便“以国士见待”。
此时左宗棠不过是一名年仅十八周岁、且连生员资格还未取得,而贺长龄则早已进士出身、官至江苏布政使地方要员。左宗棠受此器重,倍受鼓舞。便将所学尽说与贺知,并请其指点。贺长龄看着对面的年青人能在经世学问上探索的有模有样、谈吐自如、颇有见解,特别这么酷爱读书,更是虚心请教,不自觉从心中大为赞赏。
左氏看到贺长龄家中藏书甚多,便欲借读。贺长龄极为理解其“颇好读书,苦贫乏无买书资”之窘状,当即表态:”从此,吾家书房即汝书房。欲借书尽可到吾处来。予将于善化(长沙)守制,居家则会有些时日。所需之书,吾帮汝取。但,对汝仍有要求,须熟读一书方可再借他籍,否则,不予借与。“左宗棠当即回道:”谢谢恩公,定遵旨意。“
此后,左宗棠,几乎定期到贺长龄家中借阅书籍。湘阴到长沙约160里,每次借还都有一大摞(批)书,往来虽非易事,难得是,借了别人书籍,总要应承对方刨根问底询问有否细读、所记几何等,当然,这些根本难不住左氏。
初时,贺长龄还拣一左氏读过之书考问:”问其所得,互相考订,孜孜龂龂,无稍倦厌”。不想左氏回答甚出贺氏意外,贺长龄暗中称奇,觉得左宗棠是真读书,非徒虚名之辈。左每还书,定如门生循循善诱,又如友间互相切磋。对左频来借书丝毫不厌。
贺长龄还激励左说:“天下方有乏才之叹,幸无苟且小就,自限其成。”了了几句,早使左氏热气腾腾、激情万丈。真不愧一个爱才如命之贺长龄!后左铭记贺语、隐忍不发。后他虽多年隐居在乡里、以耕读为生,却并未轻易去做卑琐小官,也多次谢绝友人邀请。
贺长龄居丧一年后回原任。6年后他任贵州巡抚时,曾几次写信邀请左宗棠去贵州共事。亦因知左氏家贫,要以重金礼聘。那时,左已接受陶澍教其孤子之约,而辞谢了贺氏邀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