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金钱
记得有一段时间参加某个读书社团,跟书友谈起了对投资金融方面的理解,这个社团平日里是研究国学的,长期修习让很多的学友们德行方面的确有了很多的感悟与提升,而一听到我说到的这个话题不觉皱眉头,似乎有金钱万恶的味道,并且奉劝我多读圣贤书,少去研究这个方面,对自己的修炼心性品德没有什么帮助。真的是这样么?
我个人觉得陷入到这个理念当中去的人一般来说可能是自我控制能力的问题,道德经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这其实只不过是一个概念认知的问题而已。现在社会上有很多的社团在一起修身养性,鼓励大家读书,这个是我们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形式,大家都在更多的接近传统文化,而传统文化也在给大家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但是任何事情都具有相对性,而不具备绝对性,所以看问题必须要辩证。
中国人对于金钱的认识其实并不比西方人要弱,从我们中国最早出现的‘’交子“,还有公元前200多年前的秦朝统一钱币,这些都是我们祖先做出了的伟大事迹,所以金钱也是我们息息相关的一部分,然而为什么在传统文化里面很少提及这一块呢?因为金钱在帮助人们获得必需的同时也是欲望扩张的根源,古语说:”人为财死“,所以提到钱不禁让人觉得是很多问题的根源。历史上很多人类的战争都与钱有着莫大的关系,社会因为贫富悬殊的差距拉大之后,达到一定的极限就会倾覆。然而人的认知不应当如此,《道德经》第二章就告诉我们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相互对立产生生,既有对立又有依赖补充。一切的概念都是人设定的,充满了执着专断的判断,因此引起了无休止的言辩纷争。有道的人却不肆意行事,不拨弄造作,超越主观的执着于专断的判断,以”无为“处世,以”不言“行教。认清本质 的东西其实是人的欲望,是人对概念的主观判断,那么我们就能客观的对待了。
很多人读道家的东西对”无为“不解,其实这里很生动的说明,在社会生活上,老子要人发挥创造动力,不可伸展占有的冲动,所以”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就是这个意思,生、为、功成,正是要人去做工作,去创造建设,去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贡献自己的力量,去成就大众的事业。所以对金钱的观念同样也是如此,一定要努力积极的去创造财富,切不可陷入”君子固穷“的思维陷阱,很多的文化理论都是配合当时的环境提取出来的精神定义,时代变化了,我们的思维也要跟着变化,在物质文明如此丰富的时期,一定要培养自己创造财富的这种思维,传统文化一定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且还一定要根据特定时期的特定场景去理解,切不可以囫囵吞枣的随便般一句话前来对照自己的当下,这个世界充满了变化,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自身。
我喜欢老子的学说是因为这个道家流派相对来说立意高远,从规律入手,阐述了更高层面的东西,相对时间的流逝来说,更加趋向于”永恒“,老子说 的:”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所以无可无不可,只要大家保留自己的本心,树立自己正确的金钱观和价值观,把钱作为自己价值实现的一种工具,这个讨论其实也未尝不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