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胡思乱想也要『无意思』
蕾切尔·卡森在《寂静的春天》里写到“感受到比知道主要得多,一旦各种各样的感性被唤醒,如对美的事物有美感,接触新事物以及未知事物时会产生感动,唤起同情心、怜悯、赞叹和爱意的时候,人们就会自然而然产生想了解事物本身的愿望,由此去主动学习知识并且牢固地掌握它。”
世上有些事是你不得不去做的,但有些事哪怕再苦再累也是你心甘情愿、自己主动愿意去做的。现在的学习,有时候很繁琐,会分散我的时间,但是我是心甘情愿的,我也乐于沉醉其中,这就是我产生了自己想去学习的愿望,所以微课中老师讲的知识点,总能够给我产生很深刻的印象。
而我这个人总是会被人贴标签——很文艺、很感性,有时候别人总会对我说“你想好多啊,你不要想那么多…”我的确,对于有些事情我会很敏感,我觉得我能够准确地感知到这个人做这件事情时他的一个出发点,能感知到他的一个动机。当我感受到人们不好的动机时,我内心会产生厌恶。我情愿自己察觉不到。不过这样的敏感,也更能让我看清哪些人值得我去交往,哪些人我应该远离。
『敏感』似乎是一个贬义词,但我并不这么认为。我不觉得我感性、敏感有什么不对,我觉得那只是我对于情感、对于人们的行为有一种敏锐的察觉力。也许有时候别人说这样一句话,只是想要通过打击我来掩饰他自己的心虚吧,因为他被我看穿啦。
最近喜欢看儿童文学作品。在学微课的时候里面提到好多好多优秀的作品,被那些老师一推荐一介绍,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住,就好想去买,好想去买,但是好贵呀!我今年自己也是深深地迷上绘本,喜欢那样简单富有想象、富有深意的一种文学形式。能够带给我一种被净化的感觉,让我可以保持一颗童心,保持一颗真挚的心。有人说,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反映儿童的简单逻辑,因为简单,所以清澈纯净令人落泪;因为简单,所以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幻想为王,剔除了成人强加的教育意义;因为简单,所以可以无视自然法则,可以破除现实的界限。我想,我已经是一个成人,很多思想都被禁锢住了,现在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可能会看到更多深层的东西,看到它的一些写法,一些创作意图,但这并不妨碍它在我20多岁的时候仍赐予我一双想象的翅膀。
“在我国,这『无意思』的意思是不容易被人了解的,成人的文学固然不必说,即使是儿童文学,现成的一首无意思的趁韵歌,也会有儿童文学专家来加以注释,附会出一些浅陋的道德教训来,生生地束缚住了儿童的活泼的幻想力,哪里还会有爱德华·里尔这样老傻子,肯白耗费了画笔和诗才来给儿童开辟这意想不到的乐园呢。”我们也不用去强行给文字、课文赋予一种意义,真的,自己能读到什么、读懂什么都行。我以前喜欢在讲课文的时候,让他们去强行理解课文,接受课文的情感。但现在我会觉得少设置点教学目标,争取一课一得,让他们自己去感悟情感,能感悟到什么程度,就感悟到什么程度。当然如果没有做到很好的地方,那么一定是我的教学有问题,是我的设计不够好。
另外今天的最后也很感性,最近在结业考试培训,我们大学同学,定向开州的几个又聚在一起了,有说有笑有团聚,想起了离开的朋友,心中难免有点惆怅失落。《寻梦环游记》中说,一个人真正的离去,便是没有人记得ta了。还是想要把清风明月寄予你。我也总是偶尔想念。
没想到今天的故事在最后情绪变成了这样,有点胡思乱想,但我还是想像儿童文学作品一样,简单一点,纯粹一点,再简单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