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荼苦,其甘如荠。
"诗写梅花月,茶煎谷雨春。"
"所谓荼苦,其甘如荠。"
最近在读王旭烽茶人三部曲之一的<南方有嘉木>,荣获茅盾文学奖的作品,果然不同凡响。
先不说小说创作的宏大背景和人物故事情节设置的巧妙绝伦,只作通篇背景的茶文化知识,就让我应接不暇。
我是喜欢茶的,但也仅仅停留在茶的味觉之上,当然这味觉也只能算最低一等的了,或许现在我根本品味不出茶的好坏等次。
很偶然的时候,翻阅了一本关于茶的杂志,只记住了里面评说现在的中国只有茶,而没有茶文化的论调,看完后觉得心里憋闷,我们泱泱大国,文化积淀,怎会没有茶文化呢?真是百思不得其解。
后来在这本杂志的介绍下,看到王旭烽的茶人三部曲,索性找来一读。
细读至今,恍然明悟,原来杂志里的说法一点儿也不过。如今的中国,真的只有茶,而没有将历史悠久的茶文化予以传承。
唐代陆羽的<茶经>,明朝田艺衡的<煮泉小品>,许次纾的<茶疏>都是古老中国关于茶和茶文化的著述,对茶的品种,煮茶的水,饮茶的器,喝茶的环境都有详尽的记载。
茶之品种,有淡而远,香而清的西湖龙井,有活、甘、清、香的武夷岩,有条索秀丽,汤色清澈的庐山云雾,有卷曲成螺,绝品果味的碧螺春,有竖立如群笋出土,沉落像雪花下坠的君山银针,有高香闻名冬日暖腹佳品的祁门红茶…………
茶圣陆羽以为,煮茶用的水,以山水最好,江水次之,井水最差。山水又以出于乳泉、石池水流不急的为最好。唐代张又新写过一篇<煎茶水记>的文章,把天下的水,分为二十个等级,并一一列举。
还有各色精致的贮茶瓶罐,饮茶器具,小说里描述的喝茶环境,比如心手闲适,明窗净几,风日晴和,读下来实在向往不已。
小说里喜爱茶文化却不喜欢茶商角色的杭天醉,竟自不管不顾,不惜一切去寻找上好的泡茶水,去购买饮茶用的紫砂茶具,不管时局动荡,依然在西湖上保留他的不负此舟,在他看来,不负此舟的存在,就是茶人的存在。即便在革命之夜,他仍然与日本茶人羽田清饮,说禅,事茶,畅谈茶文化。
杭天醉的时代,坊间还有吃讲茶的习俗,这吃讲茶竟是江浙一带解决民间纠纷的一种方式。争议双方约到茶馆,各自向茶馆在坐人员冲茶一碗,分别奉茶,分别陈述争议的前因后果,表明各自态度,让茶客评议,最后由公道人做出谁是谁非的判断,理亏而败诉的一方便复杂所有茶客的茶资,谁也不能违反。看完实在惊讶不已,一场纠纷就在各位品茶的功夫里化解了。
不免联想起现在,我们的茶馆有多少?以传承茶文化而在的茶馆又有多少?
或许我孤陋寡闻,平日只见茶行的一角,喜欢摆设茶台茶具,客人买茶时才落座尝试。
而真正标秉茶馆的门面里,又庭院深深,实在不明所以,到是如今大街小巷的咖啡馆鳞次栉比,生生吸引了众人的青睐。
对小说里茶商吴茶清的清爽记忆犹新,他说吃茶叶饭的人,第一要清爽,人清爽,味道也清爽。所以他所经营的茶行,清爽至极。
是啊,茶给人的感觉就是清爽,有精气神儿。
或许,以后,我们也开一间忘忧茶庄。
选优质好茶,配精致茶盏,邀三五好友,煮雪品茶,清爽忘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