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向东的管理学课》:计划管理

2021-02-17  本文已影响0人  飘皓宇

如何让战略落地?需要借助工具,之前是比如是平衡积分卡,KPI,现在流行OKR,战略地图。说到底,这些都只是工具,最重要的是适合公司的具体场景,而且要坚持下去,这样才能有成效,尤其重要的是这个决心有多大,是不是一把手负责。

这些工具的底层逻辑都是一样的,框架不同,比如平衡积分卡包含了两个平衡:一个平衡是长期指标和短期指标的平衡;一个是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平衡。决定企业长期发展的因素,不是短期的财务指标,而是长期的、非财务指标。而这里面最重要的是人,是团队,是文化,这也是我离职的原因。

战略地图在平衡积分卡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用四维的框架来梳理业务的逻辑关系:
1、财务层面:收入--增长战略、成本--提高资产利用率、资金流、长期股东价值
2、客户层面:客户价值主张(价格、质量、可替换性、服务、品牌)
3、内部层面:运营管理流程、客户管理流程、创新流程、法规和社会流程
4、学习与成长层面:这让我想起了《第五项修炼》,学习力强的企业成长越快。文化、领导力、协调一致、团队工作
以上财务层面是结果,学习与成长是最底层的因,从下往上层层递进。下面的是概念,还需要具体到场景里去提炼关键因素。

那如何用这个战略地图具体到每个人的管理呢?
首先,管理通常指的是例外管理,意思就是说常规性的东西我们可以通过制度来标准化,用制度解决绝大多数问题。好的管理者,管的都是特殊的问题,进行的都应该是例外管理。例外的问题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组织从来没有碰到过的问题;还有一种,就是旧制度无法解决的问题。对于后者,你需要着手考虑在适当的时候,修改制度,把特例变成通例。一旦变成了通例,这些问题又成了制度可以解决的问题。
其次,用战略地图倒推出每个环节的目标和具体指标,比如美孚公司就把每个业务环节量化,这样就是可执行的,可落地的,而且是跳一跳就可以完成的或者超过的。公司把每个环节拆解,然后罗列了新的行动方案,然后让员工知道公司正在追求的战略主题是什么。紧接着,通过人力资源系统,个人的年度目标被明确出来,人力资源部也为员工制定了与实现个人目标必要的培训和工具。每个员工就像进入磁场中的小磁针,他们工作的方向都朝向了公司期望的目标。

上面说的都是可以量化的指标,但是如果针对不可量化的指标怎么办呢?比如说体验,感觉,怎么去考核去设计?在美孚这个案例里,在客户层面,它的战略主题和战略目标有两个:一个是让客户满意;另外一个是同经销商双赢。而在这些战略目标后面,它的战略指标则有四个。对应于客户满意度的,是“目标客户的市场占有率”,“神秘购物者评分”;对应于“与经销商双赢”目标的,则是“经销商毛利润的增长率”,和“经销商调查结果”。而这里面都有两个软性任务,而软性任务的考核,往往借助于对客户体验进行主观调查的方法。而对于客户主观体验的调查,需要设计出有效的指标体系。比如美孚,就把过程拆解,分解出了23个指标,从到达加油站到离开每个环节都根据人性贴合来设计指标,比如相应的时间等等。

比如,评价工作环境的气氛,卡普兰和诺顿就使用了这样一个包含12个问题的问卷。问题如下:
我知道什么是我在工作中所期望的吗?
我拥有工作中所需要的材料和装备吗?
我有机会每天都做我所擅长的工作吗?
最近7天,我因为工作出色而获得过承认和表扬吗?
我的上级和其他人在工作中关心我吗?
有人在工作中鼓励过我的创造性努力吗?
在工作中,我的建议会被采纳吗?
公司的使命/目的让我感到工作重要了吗?
我的同事是否承诺要尽力做出漂亮的工作吗?
我在工作中有最好的朋友吗?
最近的半年中,有人在工作中谈到了我的进步了吗?
最近一年中,我在工作中有机会学习和成长吗?

反思:
战略地图需要多画,可以和公式结合起来,一层层从财务指标开始,连接到业务指标,业务指标对应到客户需求,然后用业务指标具体到每个管理流程,最后流程通过人来实现,人要不断学习和成长,建立起一整套完整的制度。在战略地图里,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先确定自己的赛道和用户价值主张,需要做严格的市场调研,结合资源、初心后才做实验。管理,最重要的还是细节,要可落地,且有人有执行。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