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父母过来帮忙带孩子,你后悔了吗?
在中国,孩子的出生,不仅能很好地拉动消费,他更直接地推动了退休人员的“再就业”,我们常常以享福为名,把已经退休的父母从舒适的老家接到大城市,理由很简单,我们不放心把心肝宝贝交给父母之外的人。
然而,父母的加入,注定从本质上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单单从带孩子这个角度出发,各种问题也会层出不穷。
孩子小的时候是本能需求,老人家还都能应付,等孩子逐渐长大,情感和智力不断发育,老人家就会显得力不从心了,分歧和矛盾不断暴漏,造成矛盾凸显的主要原因,就是我们所期望的理想目标与现实的差距。换句话说,我们把高标准强加在能力并不突出的老人身上了。
过去,我们总是抱怨父母不学习,跟不上时代,思想观念落后,难以沟通等等,其实,真的有必要检视一下自己。
√壹
撒手不管,孩子给你们生完了,你们负责养。有这种荒唐至极的想法人还真有。欣欣一家就住在我们楼上,平时总是见爷爷奶奶带着孩子,每次电梯里遇到他们老两口,总是给人一脸疲惫的感觉,闲聊得知,他们正经历着5+2,白加黑的退休生活。
欣欣的父母都是做生意的,孩子起床了他们在睡觉,孩子睡觉了他们才回来,这种情况,我可以理解,但决不认同,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逆的,等你把钱赚够了再回来陪孩子,那时他已经不需要你的陪伴了。
在养育子女的工作中,我们才是主力,老人只是帮补,这一角色定位必须牢记在心。
√贰
不要一厢情愿,要客观地面对现实,我们的父母,他们有什么习惯,他们有怎样的生活态度,他们的各种能力如何,要做到心中有数,按照人岗匹配的原则,把最适合的工作交给他们,并且制定合理的目标。
很多时候,是我们太一厢情愿,高估了老人的能力,孩子一旦在某方面没有达到我们的预期,不自觉的就会归罪于老人,这其实有点说不过去。西游记里,猴哥遇到麻烦就去找观音姐姐,即使有些困难解决不了,猴哥也是毕恭毕敬的感谢她。
老人心甘情愿的来帮我们,除了感恩什么也不要说,至于能力,能提高则尽力提高,不能提高也要面对现实。
√叁
适当激励,总是有必要的,在我们的文化传统里,特别怕见外,特别是跟自己的亲人,感谢的话总是“难以启齿”的感觉,该激励的时候不激励,长此以往,都变成了感情债务,老人觉得辛苦没有得到回报,儿女的想法则是,既然还不起,那就当它不存在吧。
因此,恰当的激励很重要,除了必要的物质激励,精神激励更重要,好的精神激励可以使老人获得成就感,除了理解老人的辛苦,肯定老人的付出,还要分享孩子的成长,充分肯定孩子的成长与老人的付出是分不开的,老人最怕自己没用了,孩子能肯定老人的价值,会给他们带来内驱动力,会让他们感觉很幸福。
√肆
家庭教育真的那么重要吗?过去,我一直都是一个家庭教育决定论者。抱有这种想法的人,会非常在意自己和家庭成员对孩子的影响,会对老人的言行举止指手画脚,会以孩子的名义,限制了老人的自由。自从看了这么书——《教养的迷思》,我的这种想法开始动摇了。
必须说,一个人的成长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期间充满了偶然和意外,同时,情境对一个人的行为影响也是巨大的。
当朵朵3岁的时候,只要音乐一起,她便手舞足蹈,无论是在家还是在幼儿园,这种表现是一致的。但是,当爸爸妈妈出现在幼儿园看她跳舞时,她就显得非常不自然,总是直挺挺的站着,用一个比较标签化的词,叫做害羞,这种害羞,只出现在爸爸妈妈出现在幼儿园这种情境下。
回想我们自己的一生,我们还记得孩童时在家里养成的好习惯吗?也许是社会价值对我们影响更大,影响我们想法的也许是身边的同学或者同事,改变自己人生的也许就是那么不起眼的一件事和一闪而过的那个人。
与其绞尽脑汁给孩子营造一个虚幻的完美世界,不如放轻松,让他体验真实的人生。顺其自然就好了,老人们能做到60分就足够了,要把更多的成长空间留给孩子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