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麦小丁】征集优质文章散文文艺调频

规律的生活&剧&书

2019-01-12  本文已影响7人  人生静欢
不能想象自己也曾做过如此精美的苹果派

我喜欢极规律的生活。

这种生活注定不属于年轻人,年轻人的心态和能力与之不相称。

我本人不是一个自律性高的人,但又喜欢规律的生活,所以早年间求学的日子是适应的,这是一种被动的规律,固定时间的早起,白天上课,晚上作业温习,定期考试测验。等到寒暑假,心向往之,而自律不够,必定上演一出规律生活的幻灭。等到相对宽松的大学生活和毕业后相对自主的业余时间,都在不断地上演这种幻灭,算是一种对个人生活追求的不断打击和挫折。

虽然对整体生活不可控,但我还是会在一些小事或细节上去把握以安慰自己求而不得的心情。工作中会有一些内容涉及事务性流程,一件事的启动、处理、收尾整个过程会经历哪些步骤,电子化处理的程序要流程化,纸质资料传递的程序要流程化,然后在一次又一次的操作中不断去调整和完善,把可优化的尽可能优化好像成了一种处理事务的信念,目的就是日常事务规律化,以不变应万变。

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这种心态自然会延伸到生活的其他部分。比如家庭生活,既然觉得对时间不可控,就会转而加强对空间的可控,体现之一就是物品的收纳和整理。首先是对物品性质的评估,不断地去尝试得以最优化的放置,然后严格遵守“从哪里拿放回哪里去”的规则操作。只是家是几个人共同生活的空间,对彼此界限的拿捏分寸,无疑增加了这种操作的复杂性和辛苦度。孩子不可控,成人不可变,一个物品的收纳问题携裹着沟通和影响他人的问题,变得异常艰难,常常以费力整理开始,以失望放弃告终,当然一旦恢复精力很可能又会再次重复这个过程。如今是学着惜力了,只尽可能去控制自己可控制的部分。

因为这种内心的极度渴望,对书籍和影视剧中出现的相关元素和细节便格外留心。之前很喜欢的一部日剧《面包和汤和猫咪好天气》,女主亚纪子在母亲刚刚离世的那段日子,每天平静地给自己做一餐,然后安安静静独自享用,甚至吃饭间隙把筷子轻轻横放在筷托的动作都令我着迷,后来亚纪子自己开店,只卖三明治和蔬菜汤,每天规律经营和生活,四集剧都展示着看似日复一日的平淡生活,情感却一点点聚集,看到最后,我会一下泪流满面。因为这部剧,我还特意买了制作三明治和蔬菜汤的书,只是向往亚纪子在制作食物时的那份全热的专注和投入。

不知道为什么日剧好像会更多展示这种特质。《深夜食堂》里小店每天午夜12点开门,次日早上7点结束,菜单很简单,总会有固定的一道“猪肉味增汤套餐”,每次都是以这道菜的制作为片头,冬季的深夜看剧真是口水滴答。《孤独的美食家》里五郎每次穿着不变的职业套装,半日和客户沟通,工作告一段落,肚子开始咕咕叫,伴随着BGM战鼓声起,开始在各种小巷中觅食,然后大快朵颐。这些剧无论剧情还是摄制都极具仪式感,再加上演员面具式的演绎,会让人看着看着上了瘾。

欧美剧也有印象深刻的。《这个杀手不太冷》中让·雷诺扮演杀手莱昂,看起来是酷酷的职业杀手,常常面临高风险和突发状况,但是在剧情穿插中,可以窥见他在可控的个人生活部分极其规律的一面,定期买鲜奶,每日喝牛奶和健身。我最近刚追完的美剧《Killing Eve》中,极度神经质的女杀手也具有类似的特质,而且这部剧的摄制也同样具有仪式感,每回极有味道的BGM响起,伴随着女杀手花式杀人前的嫣然一笑,全方位立体的打磨此刻的剧情。

书的话,最爱不释手的是台湾叶怡兰老师著的《家的模样》,这是一本写的非常细致的旧屋翻新记录集。我买到这本书,是在一次独自去往上海的muji旗舰店的时候偶尔得之(一个人的一日游也是很有趣的),当时翻开就放不下了,甘之如饴。回家后连续几个晚上细细读之,真的太有共鸣了,每每拍案叫绝是一点都不夸张的。全书笼罩在一种对生活的把控和对细节极致追求的氛围中,海量的图片和心得,人和物乃至景统统融为一体,而我读得更是有点热血沸腾,就好像一直存在于心底的模糊梦想居然有人在现实中实践且实现了,是一种分享也是一种激励。

看连岳老师的公众号,最近的一篇里有一段写道“但我并不爱出门,我爱有规律的居家生活,几点起床,几点干活,几点看NBA,几点健身,大致都安排好了,周而复始,这种生活极简,但很有意思,符合少即是多的原则。出门打破这个规律,总是让我有点不安。”难得看连岳老师写自己的私人生活,读到觉得真好,因为我也爱规律的生活,只是自律性不够高,生活的自由度也不够格。

我不知道自己对规律生活的向往是不是足够强烈,亦或许也一直在一点点向着这种状态靠拢,算是一种对平静生活的追求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