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与传统文化心事·故事散文

李清照:绣面芙蓉不在开

2018-10-21  本文已影响7人  失嬌少女
来自网络

岁月篡改了大地上的事物。

我无法确认,她曾经存在。

李清照这个名字对于很多人来说都不陌生,“婉约词宗”“千古第一才女”等赞誉,是人们给她的桂冠。

我对她的印象想来和大多数人一样,如《声声慢》,《醉花阴》之类耳熟能详的名作。

读她的诗,眼前出现一位多愁善感,不禁让人心生爱怜的女子,但你又为她的率真果决,真实而迷恋。

不知道我生涩的笔,是否能勾勒出她优雅而安静的感觉,或是她浅黛凝愁,亦或是嫣然轻笑。

【人生几何花烂漫】

出生名门,灵秀聪慧,少有才名。父亲李格非是当时著名学者,母亲知书能文,她生于北宋最繁华的时期,更是幸遇这杰出人物灿若繁星文风阜盛的世道。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十六岁一首《如梦令》不禁让人大为惊叹。大家未曾想到一个深闺少女竟如此有才气纵横,率真自然。

年少才高,以至于“文章落纸,人争传之”。“苏门四学士”之一的晁补之也很喜欢这位小同乡的诗文,在家中更是备受父亲的宠爱。

无忧的岁月化做词中的馨香数屡。

“自是花中第一流”的骄傲少女,期望自己不会惊扰她的清梦。

【人生若只如初见】

青葱无忧的年华,少女有许多说不清道不明的美好心事。情切,真挚,干净。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叉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李清照和夫君赵明诚的第一次遇见。就如《点绛唇》这般,一见之下,怦然心动,悄然欢喜,缘定终生。

十八岁的李清照和二十一岁的赵明诚结婚了。

门当户对,两情相悦。自身修养也相当高的“高干子弟”赵明诚和李清照婚后一起写词,看书,研究书画,琴瑟和谐,夫唱妇随。

她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也是丈夫的倾心挚爱,她几乎拥有女人所能拥有的一切美好,仿佛她就是这个世界的宠儿。

恬美,欣然,喜悦。你仿佛能想象到那个如桃花般灿然而笑的女子,那一树庭院淡淡的梅花,在那个花下轻轻摇摆的秋千,又或者那一抹月下秋桂的芬芳。

【梦断不成归】

但生活总是不能一直一帆风顺的。

因为党争愈演愈烈,父亲降职遭到驱逐,赵家公公被罢官后疾卒,丈夫赵明诚荫封之官丢失。夫妻二人被迫回到青州。

但李清照仍然是幸运而幸福的。

于喧嚣尘世中,安适于乡居生活,天性使然,二人沉浸在书香氤氲里,共同从事学术研究,赌书泼茶,听琴观雨。这一期的生活是幸福安逸的。

靖康之难后,李清照和赵明诚相继避乱江南。

南渡途中。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首《夏日绝句》二十个字,连用三个典故,女子直指人脊骨的气魄,那种凛然风骨,浩然正气。不禁为她的巾帼不让须眉慷慨雄健的气节折服。

南渡不久,丈夫赵明诚病逝于建康。

混乱的局势,国破家亡,身世飘零的心境究竟有多少人懂!!!

痛不欲生,凄清寂寞,临泪研墨写下一首《孤雁儿》。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梅花纸帐还在,沉香烟断了,玉壶冰冷,花落,花败,丈夫赵明诚却不在身边,留下的只有潺潺的思念。

稀疏的小雨像梅花一样飘落落下来,带来一丝凉意催着姑娘又留下许多伤心寂寞的眼泪。

【风住尘香花已尽】

入秋,良夜。

世间一场大梦,难得几度秋风。

后人都知道她再嫁了张汝舟,一个只不过是觊觎她的金石书画财富的男人,再而愤然离婚。

《武陵春》《声声慢》……都是这后期的作品。

暮春时节,韶华已逝,孑然一身。

是到城南的双溪吗?听说那里春去得迟。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只可惜,善感的女儿心永远都无法如此洒脱。

有人这样评价:“李清照不管是少女时代“却把青梅嗅”的聪慧羞涩,抑或婚后的相思缠绵,还是中年后的凝重悲伤,都把古典诗词的精髓连着一颗心柔进了作品,凭艺术的美感浸入人心,勾住人的魂魄。”

人们赞美讴歌她能化腐朽为神奇,善将普通词语写出别样深情,还能运用多种手法写出内心深处的灵魂。

早年的清丽明快后期的凄凉低沉。

蓦然。

我看见清丽端雅的女子兀自伫立在那里,任悲喜随风,看那轻飘飘的衣摆,姑娘说故乡近似天边。那些终日苍凉抑郁的日子,随着漫天而来的花雨也轻轻逝去。

世人皆是恶犬,愿你来世素淡诗笺,忘忧无愁。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