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曾国藩升迁之路:“自律达人”的三大战役

2019-10-04  本文已影响0人  宋小夏

01

今天,我们来聊下晚清名臣曾国藩

曾国藩的履历丰富,可讲内容很多:

他是道光朝的理学名臣,

是湘军的开创者;

是洋务运动领导者;

是有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

是“立功立言立德”的模范人物;

是晚清四大中兴名臣之首。

所以,这些我都不想聊。

我们不去看曾国藩组建湘军之后的丰功伟绩,而是把历史时针往回拨一点,看一下曾国藩的升迁史。

看他是如何从一个普通的国家公务员,一步步成长成国家重臣。

这个过程很有戏剧性,也很值得我们后人去玩味。

02

曾国藩从小学习不错,28 岁就考中进士,之后被任命为翰林院侍讲,相当于中央办公厅政策研究室研究员,属于七品官,正处级级别。

但这个起点其实并不高,在当时的清廷,曾国藩想走仕途,基本无望。因为,他有五点劣势:

第一曾国藩是同进士出身,属于进士里的末流。

说白了就是当年进士没招够,他调剂考上的,等级比一般进士低,更提状元、榜眼了。

第二翰林院侍讲这个职位是个虚职,没有实权。

这个职位是给国家储备干部的,说白了就是管培生,好像很牛逼,其实一大堆。

平时工作就是搞搞政策研究,编辑下历史材料,没有实际操作的空间。

想当官不好意思,得排队,什么时候地方上有空缺了,就派你去递补。

但你想,一个萝卜一个坑,岗位就那么多,况且曾国藩考试排名又低,前面排了肯定有几百号人。

当时,很多人考中进士一辈子就在翰林院混。

第三曾国藩没有家庭背景。

他家是湖南富农,在地方上有点背景,但是到了北京,天子脚下,那基本属于“盲流”,谁都不认识。

在清朝,你要想做大官,必须得是旗人。

最好是满八旗出身,比如乾隆朝的和珅,这是根正苗红;

其次,可以是蒙古八旗出身,比如和曾国藩同朝的倭仁,满蒙一家亲;

再不济,你好歹是个汉八旗,比如康熙朝的于成龙,也是自己人。

曾国藩不是旗人,而是汉臣,汉臣是满蒙贵族严防死守的对象,干活可以,想当大官,门都没有。

第四曾国藩没钱。

这个没办法,家里是农民,粮食随便吃,要钱没有。

在曾国藩日记和家书里面经常记载:哎,最近又没钱了,要问朋友借点钱。

第五曾国藩还笨的很。

当然,这个笨是相对的,不是说曾国藩真笨,而是相比其他当世英才比如左宗棠、胡林翼,曾国藩确实是“能力不足,水平有限”。

网上有个段子,说的是曾国藩和小偷的故事。

有一天,曾国藩在家诵读古文,把一篇文章反反复复地朗读了几十次,却始终背不下来。而在他房梁上,有个贼潜伏已久,就等曾国藩去睡,然后下来偷东西。

可是见他背了几十遍都背不出,等得花儿都谢了,还耽误了自己的时间,小偷大怒,跳下来指着他大骂:“这么蠢还读什么书?我听了几遍就背熟了!”然后将那篇文章轻松背完,扬长而去!

故事真假,不得而知,但曾国藩的笨是公认的。

与曾国藩同一时期的左宗棠等人,对其评价都是道德文章很好,但是才具一般。

梁启超后来评价曾国藩,“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

然而,就是这个“最钝拙”的曾国藩,此后却官运亨通,平步青云,十年时间,连跳七级,从翰林院侍讲升到礼部侍郎,相当于外交部副部长,属于二品官,副部级待遇。

那年,他刚刚37岁。

曾国藩对自己的仕途很得意,给弟弟写信时很得意地说:“37岁至二品者,本朝尚无一人。”

从后面的历史进程来看,曾国藩的确配的上这“第一人”的名号。

03

曾国藩的发迹有很多原因:自身努力,贵人帮助,时局变动。。

但最重要一个原因是:当时的清朝最高统治者,道光皇帝,特别欣赏曾国藩。

为啥欣赏他呢?

原因很奇葩!

因为,道光皇帝很奇葩!

别的皇帝喜欢的,什么打仗啊,改革啊,金钱啊,美女啊,他都没兴趣。

他最大兴趣是研究理学

理学是两宋时期产生的主要哲学流派,讲究修身养性,口号是“存天理,灭人欲”。

这个理学听起来很玄乎,其实就是当时的“成功学”,研究的也是“如何实现目标?”、“怎么变的自律?”这些项目。

道光不光学还照做,而且做到有模有样。

道光非常节俭(特别抠),衣服破了继续穿,房子坏了修一修;

而且,他非常勤勉,每天早睡早起,工作努力,下班就回家,不搞夜生活。

这让底下的官员很头疼。

不怕领导有原则,就怕领导没爱好。

这时候,曾国藩同学就体现出极强的政治敏锐性。

他嘴上不说心里暗想:不对,谁说圣上没爱好。

他的爱好就是没有爱好,只要我变的没有爱好,就能和他找到一样的爱好。

想要变的没有爱好,就得和道光皇帝一起学习理学。

曾国藩给自己的定位很准,那就是:向道光学习,成为自律达人。

由此,曾国藩定下人生战略,那就是:

通过学习成为理学大V,进而接近权力核心道光皇帝。

这是一个长远计划,曾国藩是按三个步骤进行的。

我们可以称之为“自律达人的三大战役”。

04

第一战:打好理论基础,提升自我修养。

这一战是和自己在战斗。

曾国藩利用业余时间研究理学,不仅研究理论,还特别注重实践。

理学最讲究的是修身,说白了就是自律,培养好习惯。

所以,曾国藩从这个时候开始,每天写修身日记,反省自己错误,慢慢就开始有了成效。

曾国藩以前有个坏毛病:特别爱抽烟。

他抽的不是现在的香烟,是当时那种水烟。

曾国藩是“老烟枪”:十五岁刚上初中就开始吸烟,十七八岁上高中已经烟不离手,有事没事抽两口。

而且,他抽烟还讲究,只喜欢抽湖南的老烟叶,味道辣,劲儿大。

一般烟不接,接烟只接软中华,讲究。

但是,抽烟有害健康,曾国藩也想过戒烟。

但烟民都知道,戒烟这事说起容易做起来难。

尤其曾国藩年轻时候还特别喜欢组局,爱看戏,爱热闹。

朋友有时候怂恿几句递个烟,他随手就接了。

所以戒烟一直也不成功。

但这次不同,曾国藩已经下决心,要成为自律达人、成功学大师,连个戒烟都搞不定,传到江湖上让人笑话。

所以,有一天,他痛下决心,将自己的烟具砸了一个粉碎。

在当晚的日记中,曾国藩严肃地写道:

“课续后,念每日昏顾,由于多吃烟。因力折毁烟袋,誓永不再吃烟,如再吃烟,神明降罪。”

这类似于“不瘦十斤,不改头像”的话,一般没啥用。

但曾国藩这人有个优点,就是做事情有“狠”劲儿。

为了戒烟,他每天写日记反省,还把日记给别人看,借助朋友圈的力量监督自己。

然后,他成功了。

他在给弟弟的信中写道:

“立誓永戒吃烟,洎今已两月不吃烟,已习惯成自然矣。”

有了戒烟成功的经历,曾国藩一下来劲了,给自己定下了一大堆好习惯养成计划:

早起锻炼读好书,低调奢华有内涵。

从工作到社交,从做人到做事,曾国藩给自己设定了严密的自我提升计划。

不怕牛逼的努力,就怕傻逼的坚持。

时间长了,曾国藩确实改变了:

以前浮躁易怒,现在沉稳内敛;以前贪恋美色,现在坐怀不乱;以前容易放弃,现在持之以恒。

有人说曾国藩是“三十之前是庸人”,殊不知,庸人和圣人只有一线之隔,能战胜自己就是圣人,做不到就是庸人。

此时的曾国藩,离圣人标准当然很远,但已经“自拔于流俗”,不再是一个庸庸碌碌之人了。

05

第二站:融入“理学”圈子,得到大V推荐。

这一战,是和主流舆论战斗。

理学或者说成功学,其实都是社会学。

社会学你不能自己玩,这样一点用也没有,你必须得到“社会认可”,融入“主流圈子”

比如现在,你要成为某某专家、xx导师,首先你要有大V加持,名人推荐,然后慢慢进入大V的圈子。

之后,从自己吹牛逼变成大家互相吹牛逼,利用自我吹捧和互相吹捧放大自己名气。

有名气就有市场,有市场就有钱赚。

曾国藩那个年代,主流圈子就是研究理学的这帮人,简称为“理学圈”

圈内老大当然是道光,他底下还有一帮人。

什么理学大师唐鉴,蒙古导师倭仁等等,来头都不小,都是江湖上有外号的。

理学圈的人有自己独特的处事方式。

比如,他们都写日记。

作为成功学大师,写日记可不是为了记录生活,而是为了反省错误,及时改正。

比如倭仁,写日记已经到了走火入魔的境界。

他每天要把自己的一丝一念都写到日记里,然后逐条反省。

比如:今天和老婆亲热,我居然有点迷恋,不好不好,这哪是圣人的行为呢,下次要改。

而且,理学圈的人还喜欢把日记互相传阅,互相监督。

相当于他们还建了一个微信群,每天发自己的早起运动截图,每天要打卡。

“理学圈”是当时很强大的一股政治力量,很简单嘛,皇帝都是圈里人,那肯定牛逼啊,所以当时的京官都想入这个圈子。

但是,这个圈子不好入。为什么呢?

首先你自己要研究理学,要认可里面的内容。

什么“自律等于自由”,“要么读书,要么运动,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之类的,这些话你得认可。

第二你不光能认可,你还得能做到。

这个圈子里的人,不必谁官大,不必谁钱多,就比谁能自律。

你要说早起,不好意思,你这辈子就得早起;你要戒色,不好意思,你这辈子与桃花无缘。

这样一定会牺牲很多人生乐趣。

第三你得能和圈内人搭上话。

那时候没有学术论坛,但有有一些官员集会,大家写写文章,交流心得,你得能参加并且得到大佬认可。

但是,这三个条件,曾国藩都具备,而且他做的比一般人好。

前面已经说了,曾国藩自己就是理学的实践者,他是认可这套理论并且努力践行的,他终生都保持这套严谨的生活作风。

而且,曾国藩有自己的一套和“理学圈”大佬打交道的方法。

这个方法说来也很简单,但一般人不一定做到,就两个字:

请教。

这段时间里,曾国藩经常拜访唐鉴、倭仁。

每次套路都差不多,都是先说几句恭维话,说着说着就露出愁容。

那对方作为长辈肯定要问:“小曾啊,怎么突然眉头紧锁,是不是有什么烦心事,要不要最近相个亲、纳个妾啊?”

曾国藩叹口气说:“哎,我最近一直以您为目标,努力学习理学知识,天天记日记反省,但总感觉方法不对,提高不多。您是理学名家,又是当朝重臣,连皇上都敬重您,您能给我指点两招么?”

这话大师们一听,肯定心花路放啊,人都喜欢好为人师,成功学大师尤其喜欢。

现在看到眼前这个年轻人,这么优秀,又这么谦虚,简直和当年的自己一模一样啊。

所以大师们一顿猛吹,从三个方面论述了自己为什么牛逼:第一,努力;第二,奋斗;第三,吃苦,完全不提运气原因、家庭因素。

曾国藩听的频频点头,还记笔记,时不时还打断对方:“不好意思,您能不能再重复一下刚才的话,我觉得很重要。”

所以,曾国藩每次一来拜访,大师们都很高兴。

不光好吃好喝招待,临走了还要给他送本个人著作,比如《唐鉴个人管理心法》、《倭仁教你记日记》之类的,还要签个名。

已经是成功学大师了,名啊利啊都有了,缺的是情感慰藉,铁粉支持。

曾国藩回去之后,就到处跟人吹牛逼:唐鉴是我老师,倭仁给我改过日记,我和他们关系不一般。

这相当于你刚出道,发了个微博,周杰伦@你了一下,然后你到处给人说:周杰伦是我导师,我是他“地表最强战队”的一员,我这辈子都忘记不了他。

这下,京圈一下子就炸了,坊间各种版本的谣传就出来了。

什么“曾国藩是唐鉴的私生子”、“其实曾国藩是蒙古人”等等。

反正信息不对称,周围人也不了解底细,就感觉曾国藩能搭上这些大师,肯定有背景,自然高看他一眼。

其实,大师们也知道曾国藩在吹牛逼,但也很无奈。

他们总不能发个微博说:曾国藩不是我徒弟,他在吹牛逼。

那舆论肯定觉得,你一个大佬,怎么一点气度都没有,为这点小事你要否定人家一个新人。

而且,曾国藩本身也是个小自媒体,自带流量,他宣传自己也就是宣传这些大师,所以这也是个双赢的局面。

所以,大师们也就默认这种关系了。

所以,曾国藩有了大V加持,慢慢就融入了“理学圈”。

这些圈内人的能量非同小可。

唐鉴是道光的理学老师、一代名儒,属于没事就能和皇帝唠嗑那种关系;

倭仁是清朝重臣,文渊阁大学士、工部尚书,相当于中央党校副校长兼任住建部部长,妥妥副国级干部。

曾国藩初入职场,就得到这两个人欣赏,你说他离成功还远吗?

06

第三战,成为理学大V,接近政治核心

这一战,是和终极boss道光皇帝战斗。

因为自身努力,加上大师推荐,慢慢的,曾国藩也从小弟混成了大佬,开始有了声望

声望这个东西是个无形资产,这东西不好获得,需要一个长期的宣传、积累、发酵,但一旦获得,立刻好处多多。

曾国藩是是“理学圈”名人,而且自身学问功底很好,文章、书法都很不错,而且曾国藩还有一个优点:善于宣传造势。

比如,他特别爱给别人写挽联。

京城只要谁去世了他都要去参加个白事,送个礼,然后正儿八经给人写个挽联。

这个宣传效果就很好:

第一,来参加葬礼的是京城里有头有脸的人物,曾国藩可以认识很多人;

第二,写挽联本身就是一种文字宣传。

当时没有微信公众号,内容传播主要靠口口相传、文章相传,曾国藩写的很多挽联很有意思,一下子就在士林中传播起来。

第三,写挽联可以树立他急公好义的形象。

当时坊间流行一句话:曾国藩包作挽联,江忠源包送灵柩。

曾国藩喜欢给朋友写挽联,而江忠源,重视友情,有朋客死京城,他定要护送灵柩还乡。

这个江忠源也是湖南人,是太平天国初期的名将,也是曾国藩的好朋友。

所以曾国藩给人留下的就是一个重情重义的形象。

到最后,他的官越做越大,名气越来越大,基本上挽联一出,阅读量分分钟10万加。

这是一个正反馈:写挽联——传播——名气大——阅读量大——更多人邀请写挽联。

慢慢的,道光皇帝也知道了曾国藩的名头。

你想,唐鉴经常见皇帝,没事就夸曾国藩:这个小同志不错,理学功底强,属可造之材;

平时开会,大臣私下都在议论:曾国藩又写了个挽联,特有意思;

道光皇帝自己又喜欢理学,突然就有了好奇心,之后就召见了曾国藩。

曾国藩在家书中写道:“ 蒙皇上御勤政殿召见,天语垂问及男奏对,约共六七十句。”

大概第一次见面,也就是道光问点问题,曾国藩回答一下。

你多大啊,哪里出生的,平常喜欢干啥,孩子多大啊?两人拉拉家常。

具体说啥,不知道,曾国藩没写,但可以确定两点:

第一内容应该极其无聊。

因为,道光是一个极其无聊的人,做事非常保守,一板一眼。

第二道光对曾国藩很满意。

因为曾国藩也是个极其无聊的人,做事非常保守,一板一眼。

确认过眼神,你是对的人。

合适的历史时机,两个保守主义者对上眼了。

(当然,后来曾国藩到地方做官,就开始从儒家理学转向法家,崇尚严刑峻法,杀人如麻,外号“曾剃头”。)

后面的故事就很简单了,基本套路就是:道光见见见,曾国藩升升升。

道光召见一次曾国藩,曾国藩升一次官,直到成为副部级干部。

这就是曾国藩的升迁之路。

经历了漫长的三大战役,曾国藩,一个出生普通的自律达人,通过对成功学知识的活学活用,竟然打破阶级固化,成为晚清汉臣势力的代表人物。

07

那我们从曾国藩的升迁故事中能学到什么呢?

第一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曾国藩一辈子,不管是顺境逆境,不管是读书工作,都有一个积极的心态。

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为啥别人愿意帮他, 他积极呗,有干劲呗。

曾国藩房间里挂过一副对联:

 战战兢兢即生时不忘地狱,坦坦荡荡虽逆境亦畅天怀。

这就是大人物的格局。

第二是一种说干就干的执行力。

当时,很多人都看出道光喜欢理学,但真正能像曾国藩这样,勇于践行的并不多。

毕竟,很多人都想做一个风流文人,不愿意放弃自己的喜好。

但曾国藩说干就干,说戒烟就戒烟,说早起就早起。

死磕自己,愉悦道光。

这就是曾国藩的青春。

第三是一种顺势而为的智慧。

其实曾国藩并不是一个天性沉闷的人。

他年轻的时候喜欢热闹,爱交友,爱看戏,也喜欢美女。

但是,后来他下定决心改变自己,从一个活泼鲜肉变成了稳重大叔。

这是他的选择。

但曾国藩可不是只有这一面。

后来他当湘军统帅,崇尚法家,手段非常残忍,作战十分勇猛;

再后来,他成为两江总督,治理地方,又开始学习黄老之学,讲究无为而治。

作为一个典型的实用主义者,曾国藩永远不会信仰一揽子解决方案,而是根据不同环境,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道路。

当然,我们可能再怎么努力都成为不了曾国藩,他的起点可能是大多数人的终点。

但你永远可以学习曾国藩身上的自律精神。

从小事开始,一点一滴去改变自己。

从戒烟开始,从早起开始,从请教开始。

也许,你不会遇到唐鉴,不会遇到倭仁,更不会遇到道光,。

但你一定可以,遇见更好的自己。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