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命题”小议
今天百度推送了一个有趣的新闻,标题“高校老师出送命题”,我对教育问题一向关注,就赶快点开看了下。原来是四川文化传媒职业学院思修期末考试出了一道答对不给分,答错扣41分的题,要求在给出的7位教师中选择自己的授课教师,并正确填写名字。这种事情以前新闻也报道过,不过似乎没有提到赋分的问题。
看到这篇文章,觉得啼笑皆非。回想我读书时候上思修课,一门课有五六个教师共同讲授,不同的老师负责不同的专题。大阶梯教室,好几个专业的学生在一起学习。放到这种情况下,我猜需要出多项选择填空题。请在给出的10名教师出选出5名本门课程授课教师,并填写他们的名字,答对不给分,答错一位老师扣10分。想来也是十分有趣。
看评价,大家普遍认为,学生记住授课教师的名字是对老师的基本尊重。另外学生来读书确实也需要遵守学校的章程,不可缺勤迟到早退。大学时候,老师们为了对付逃课学生总是有很多手段,比如下课交纸条,老师守在门口,每个学生拿着写有自己的名字专业信息的纸条交给老师。我猜这更多是一种威慑,老师不见得有时间会一一对照这些纸条上的信息。也有老师依次点到,我曾遇到一位老师,每节课前五分钟都在点到,这位老师上座率确实很高,但是偶尔没点到的时候,学生就会觉得自己白来了。
有人曾戏言,靠点到留住学生的老师跟靠怀孕留住男人的女人一样可悲。
也不尽然,老师要求上座率起码是对学生负责的表现。虽然比较理想的做法是授课教师凭借自己的课堂趣味与个人魅力吸引学生到课堂上来,每个学校都不缺这样的教师,选课时候你争我抢,上课时候提前占座,没有选上课的学生哪怕坐在阶梯教室的台阶上也要听这位教师讲课。但对于大多数教师而言,还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
自打20世纪90年代末,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与市场化时代以来,学生与学校和教师之间成为雇佣关系的说法不绝于耳。激进者甚至引用中世纪欧洲大学模式,认为学生才是教师的衣食父母。师生关系也经历了从教师中心到学生中心,从教师主导到学生主体的转变。
特别是在一些私立学校中,据我一些在私立学校任教的朋友的反馈,有些私校的教师,就像保姆一样,需要对学生事无巨细负责。学校要对学生的出勤、安全、作息对老师进行问责。
此外,读大学的时候,大家也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学生对学校开设的一些课程的态度。特别是思修课,一些教师照本宣科几十年,学生即便去那里听着,也是昏昏欲睡。我想教师也要想一想,自己能给学生带来什么。以前上高中的时候,教师、学生都特别注重学习的效率问题,每次上课有人捣乱,或者破坏教学秩序,老师就会语重心长、痛心疾首地对他说,你现在耽误一分钟,班里五十个人,你就耽误了五十分钟。按照这样的逻辑,如果一位教师不能提供给大家有营养的知识、学问或信息,一节大课下来100分钟,阶梯教室一次能坐200来号人,这节课下来就浪费了一共20000分钟的时间,合计333小时,13.9天,整整两周时间,不寒而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