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学习、教育芳草集文艺天地

令人感动的经典《孩子王》(一)

2023-03-31  本文已影响0人  乐健君

“没字典?当什么孩子王?”

说这话的是生产队青年点儿女知青,叫来娣。也是这个青年点儿肚子里的墨水,仅次于故事里面的男主角“老杆儿”的人。

由陈凯歌执导《孩子王》,是根据阿城的同名小说改编。

被公认为“作家中的作家”的阿城,原名钟阿城。能得到一众大佬,这么高的评价,并非浪得虚名。

王朔评价阿城时说:“这可不是一般人,北京这地方,没个几十年,就要出一个人精,这几十年成精的就是他,我极其仰慕其人,如果下令全国每个人都必须追星,我就追他。”

莫言直呼:“阿城在我心目中,毫无疑问是个巨大的偶像。”

导演陈凯歌在谈到《孩子王》这部影片时说:“这是我拍摄的影片中,最重要的一部。也是我自己最喜爱的一部。”

阿城在原著中,第一次使用了第一人称,用“我”,来替代男主角“老杆儿”。

一九七六年下,在生产队已经干了七年,已经把砍坝,烧荒,挖穴,挑苗,锄带,翻地,种谷,喂猪,脱坯,割草,这些农活都干得轻车熟路的老杆儿,被上边的一纸调令,抽到学校教书。

那个时候,能够在众多根本没有正儿八经地上过几天学,读过几天书的绝大多数知青中,脱颖而出,从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复一日,周而复始地重复着一个动作,就是修理地球,到当上传道授业解惑的孩子王,对于只有高中一年级学历的老杆儿来说,心里是既高兴,又忐忑。

特别是临行前,队长的那句“去了,好好干,可不敢辜负了。”让老杆儿心里多少还是有些压力的。

同一知青点的知青们,当得知老杆儿即将去学校教书,当上了“孩子王”的时候,都心生羡慕地为老杆儿高兴。并纷纷拿出来自己平时舍不得吃的存肴,为老杆儿举行了一次相当正式的送别仪式。

老杆儿也是个懂得感恩的人,感情到位的时候,一句“二天,大伙儿生出娃娃来,少不了在我手上识字儿,我也不会辜负了大伙儿的娃娃。”把大伙的心,烘得暖暖的,眼窝儿湿湿的。

让老杆儿有些意外的是,他给学生上课用的教课书,居然是校长从桌子底下的土堆里扒拉出来,挂满灰尘的一本,连书皮都扯烂了的课本。

这还不算,让老杆儿更加意外的是,所有的学生,连起码应该都有的语文书,竟然,都没有。

上课的时候,只能靠老师在黑板上写,学生们在下边抄,而后,再按照有关部门的死规定,先教生字,后教段落大意,再教中心思想的套路进行。

而且,这样的教学方式,不光只是由主管教育的上级主管部门掌控,就连已经读到初三的学生,都觉得,只有那样教学生,才算得上是一个正儿八经的老师,应该有的样子。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