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金莲:一个在真实人性中摸爬滚打的千古骂名
对每个人而言,真正的职责只有一个:找到自我。然后在心中坚守其一生,全心全意,永不停息。
——赫尔曼·黑塞《德米安》
世人道伦理道德,世俗轮廓,自由求所。
却少有人以心体味,爱的透彻,追求彻底的自我。
说起潘金莲,可谓家喻户晓,甚至可以说是臭名昭著的连锁推销式效应的产物。
因为中国四大名著的魅力实在不可招架,而潘金莲作为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中的代表人物。
在《金瓶梅》中被延续,其地位只是被提及,从未被超越。
潘金莲:一个在真实人性中摸爬滚打的千古骂名几百年来,风雨未冲刷掉时代在她身上的烙印,也未剥落她的斑驳。
她的存在是真实人性的具体体现。
在历史的洪流中,她不是英雄,无关枭雄,唯一被记得的只是骂名。
好像所有人只要提及她,如果不骂上两句就对不起历史,对不起她一样。
叶思芬老师在品读《金瓶梅》时,把潘金莲喻男权里的曹操。
可曹操百年以枭雄独居历史一隅,有人赏有人唾。
潘金莲则被定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单一的饱受众人的口舌相讥。
然而人非生来自带污浊光环,潘金莲也曾是天真单纯的邻家女孩。
1.
儿时生在南门小康之家,父疼母爱。
家中排第六,称六姐。
性格纯良,裹一双性感小脚,故小名唤金莲。
虽为市井之人,非宦官小姐,大家闺秀,却有引以为傲的美貌。
九岁父亡,母亲潘姥姥日子过不下去,将她卖到王招宣府。
在王招宣府的六年,她学会了梳流行的发髻,穿时尚的衣服。
也善于描鸾刺绣,品竹弹丝。
尤精一曲扣人心弦的琵琶弹唱。
如此多才多艺,却沦落无奈。
六载青春匆匆而逝,豆蔻之美越发动人。
后来,王招宣死了。
潘姥姥几经波折,把潘金莲弄了出来,转手又卖给了张大户。
此时,她没有任何选择,也无权选择自己的命运。
潘金莲:一个在真实人性中摸爬滚打的千古骂名2.
与潘金莲同时卖到张家的还有一个叫白玉莲的姑娘,不久便去世了。
这个白玉莲的出现,与潘金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世间莲有无数,唯白莲可出淤泥而不染。
一旦莲被赋予色彩,什么金莲,红莲,也就被不同以往的意义。
成为欲望与诱惑的诠释色。
白玉莲纯洁而来,质洁而返。
命运虽简短,人生亦纯粹。
不像潘金莲留存于世,却终逃不过沉沦污浊生活的沼泽。越陷越深,画地为牢,窒息而终。
3.
卖到张大户家后,张大户觊觎她的美貌。
在六十多岁收用了十八岁的潘金莲。
此刻,未经世事的潘金莲有自己坚持的骄傲。
虽身份卑微,面对感情也不愿将就。
她知道面前的人不是自己所爱的人。
她用反抗将自己的骄傲安放。
但同时也用这种反抗陪葬了她的余生。
然而这份骄傲并没有安放多久。
就身不由己的被怀恨在心的张大户,无偿嫁给了"矮矬穷"的武大郎。
虽为武大郎的妻,两人之间却没有任何夫妻感情。
一个被迫,一个无感。
为什么说武大无感呢?
因为张大户虽将潘金莲送给了武大,可还是会早晚去看觑。
武大见了并不阻拦,而是云淡风轻的出门卖饼。
只因张大户对他免费提供住所,外加经济补助。
在利益和尊严发生冲突时,武大选择了前者。
潘金莲:一个在真实人性中摸爬滚打的千古骂名4.
可是没多久,张大户多症并发,离世。
其妻余氏将她们赶出张府。
离开时,潘金莲拿出首饰,要武大用钱寻住所。
潘金莲本是不爱财,也不懂用钱为自己谋出路。
如此大度的潘金莲着实让人刮目相看。
不觉生出几分怜悯。
都说提钱伤感情,可是不提钱就不伤感情吗?
男女之间若没有了金钱利益的纠葛,难道真的会变得纯粹吗?
由潘金莲最终的结局来看,事实并非如此。
5.
潘金莲的命运从离开张府,委身武大的那一刻。
开始有了清晰的轮廓。
她不再是有钱有势之人的玩物。
武大妻的身份给了她相对的自由。
即使嫁与武大是别无选择的被逼无奈。
但暂时的安稳还是成了她表面的安抚剂。
如果不是武松的到来。
也许潘金莲有可能就怀抱一份安稳过完她无趣的一生。
可是,武松出现了。
并且轻而易举的打乱了潘金莲死寂无望的生活。
这个世界如果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一旦有了对比。
伤害就如腐烂的伤口,没有了愈合的可能。
高大威猛的武松动摇了潘金莲被迫尘封的心。
二十五岁的潘金莲瞥见武松的第一眼。
心中浮现的第一个词是姻缘,不是欲望,纠缠。
二十八岁的武松看到潘金莲的第一眼。
心中所感不是厌恶,而是妩媚。
6.
伦理上本是叔嫂的两人。
嫂嫂直接跨越丈夫,宛如情窦初开的小姑娘,对叔叔一见钟情。
叔叔则自动屏蔽家庭伦理,看穿嫂嫂内敛的妩媚。
可见在潘金莲心底深处,武大自始至终都与夫君这个词毫无关系。
所以,潘金莲忘却了自己有夫之妇的身份。
向武松发起猛烈的进攻,开启了旁人眼中不予理解的自我放荡模式。
谁知,懂女人却不爱女人的武二,在潘金莲最后攻势的前一秒。
伦理战胜欲望,断然拒绝了潘金莲。
还口出恶言"我武二认得是嫂嫂,拳头可不认得是嫂嫂"。
一句短短几个字,字字戳进潘金莲的心。
这让一向骄傲的潘金莲顿时失去原本虚弱的自尊,挫败感与无力感一下砸蒙了这个一心追爱的女子。
武松在转身的瞬间恢复打虎英雄的角色。
而潘金莲却再也回不去了。
她一生向好不得,向爱亦不得。
所以,回不去的路就成了她从此堕落的起点。
潘金莲:一个在真实人性中摸爬滚打的千古骂名7.
后来,在那个二层小楼的窗前。
无意向下的惊鸿一瞥,与西门庆的目光隔空焦灼。
刹那点燃她尘封的欲望之火。
在王婆的撮合下,潘金莲顺利与西门庆勾搭成奸。
这于有夫之妇而言,无论在哪个时代都不合乎情理。
可心中无夫的潘金莲却把这段分叉情,经营的有声有色。
西门庆的体贴与温柔,揉碎了潘金莲在武松那里被辜负的脆裂自尊。
重塑了一颗炙热燃烧且不断有欲望出逃的红心。
潘金莲对此维护的很好,最终不惜以命相抵,浇灌成长。
寻得温柔乡的潘金莲,日益发觉武大是个沉重枷锁,扣死了她的人生。
但封建社会没有离婚制度。
她无法运用法律的武器,摆脱武大的阴影,开启人生的下一段。
所以,极端情况下,要想彻底,就得让他死。
死是一个可怕又极具魅惑的词,一旦开启它的存在模式。
人的心志便会被迷惑摆布,直至坠落无底深渊。
即便如此,潘金莲还是毅然为西门庆许诺的明天奋不顾身。
也许,潘金莲预想的明天太过美好。
她想改变现状的心太过急切。
致使她失去最后的理智,毅然杀害武大,求取自己的生存。
突破了生死底线的潘金莲,在来路不明的人生分叉路上跌跌撞撞。她用武大的死埋葬过去的自己,她用开启的新生活抛弃了为自己换不来半点实际利益的灵魂。
8.
失去武大妻的标签后,潘金莲急不可耐地为自己寻找新的标签。
她进了西门府,成了西门庆第五房妾。
这看似美好的转折,却从她入门的那一刻,就未曾停止过暗流涌动。
她嫁的不仅仅是西门庆,而且整个西门府。
与西门府其他妻妾相比。
她无钱,无权,无势,无背景,无靠山。
不像吴月娘有娘家人。
李瓶儿有钱,孟玉楼也有点家底。
李娇儿再不济,还有妓院可以回。
哪怕身份最卑微的丫鬟孙雪娥。
也要轻松于背负命案的潘金莲。
所以,在这场再嫁的婚姻里。
潘金莲自始至终被动。
她唯一的救命稻草就只有西门庆。
于是,为了讨好西门庆,她选择低到尘埃里。
其实,潘金莲在这个时候,虽得到西门庆的宠爱。
心里的忐忑是远超出欣喜的。
她明白西门庆一贯留恋花丛,只见新人笑,不闻旧人哭。
她在卑微的同时,不由自主去抢,去夺,去不择手段的获取多一点的爱和关注。
她不断变换自己的性格,角色。
以此维持在西门庆心里神秘新鲜的感觉。
潘金莲:一个在真实人性中摸爬滚打的千古骂名9.
潘金莲嫉妒李瓶儿得宠,训练猫,让她的儿子官哥因惊吓而亡。
又谋划害死了李瓶儿。
与西门庆在一起的短短时间里,她一连背负了三条人命。
为了可怜的疼爱与安稳。
为了挣扎逃离不幸的婚姻。
为了膨胀的虚伪自尊。
也为了人的求生本能。
她无情,冷酷,狠毒,无耻。
将人性的阴暗面的贪婪和欲望展现的淋漓尽致。
她不断堕落的人生里,已无关道德,无关价值。
因此,她变的越来越不可爱,失去了理智与最初的自尊。
是西门庆在给她希望的同时,也带给了她彻底的毁灭。
10.
人之初,性本善。
潘金莲不是坏女子,她的所作所为,只不过是在追逐自己想要的爱人和生活。
但在一个极度封建,社会价值体系有些反女性的情况下。
她的反抗只有两种结果,一是她死,二是武大死。
人类的求生本能,使她一错再错。
自私的选择牺牲他人,成全了自己。
实际上,潘金莲是一个心比天高,人却被草贱的人。
位处社会低层,有过人之美貌。
却没有与美貌相匹配的社会地位与自由选择的权利。
她的努力攀登,奋力拼搏,与世界产生了诸多的摩擦。
这种血淋淋的摩擦,近乎磨平了她所有的棱角。
让她在污浊里,成为这世界的傀儡。
11.
《水浒传》里的潘金莲错在杀害了无辜的人,她的个人品格并无缺陷。
特别是当我们了解了她的遭遇,她背叛后的渴望。
客观来讲,她只是时代的道德牺牲品。
只因她选择了一条与别人不同的追爱之路。
她错在认真透彻的找到了自我,错在将梦做到了冷眼旁观的现实里。
鲁迅曾说过"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那么同样,可恨之人是不是也有可怜之处呢?
当所有人都步调一致的将潘金莲定义为"淫妇""蛇蝎"时。
有没有人会在大家愤怒谩骂的间隙,回首潘金莲悲剧的一生。
她自小被调教为商品,被母亲"卖",被像大户"赏",被吴越娘"赶",再被王婆"卖"。
利益的交接处是对人的轻视与摧残。
她成为被理所当然牺牲的那一个。
自古以来,没有人肯为她说一句客观的公道话。
只是我们在得知她死之时,会忽然意识到突然蔓延的不是欢呼,呐喊。
而是心不自觉的颤抖。
哦,扮演最真实人性的潘金莲离开了。
那个挣扎着寻爱不得,向好也不得的女子,彻底消失了。
潘金莲:一个在真实人性中摸爬滚打的千古骂名12.
人生一世,个体的消亡从不会影响日月星辰的变化。
然而,生为这个世界以人为单位,最小的组合体。
我们总要依赖于社会而居,以人群为方位。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都要做同样的选择。
每一个独立生存于世间的个体,都要独自面对自己的选择。
然后,坦然接受命运的宣判。
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体系的特征之一,就是否定个体的人性存在。相对于整个社会群体,个体总是要屈从于群体,群体总会强占于个体思想。
潘金莲屈服于这个理论,成为了人们口舌之上挣扎不脱的牺牲品。
人是拥有独立思想的独立个体,个体的产生必定会折射出一整个社会。
自由主义的倡导,每个人都应有自己价值。这个价值的标配就是自由的选择权。
不管潘金莲在她生存的时代做出什么选择,她的性格里包涵真实的人性。她的遭遇是时代的映射,也可以说是时代造就的悲剧。
所以,在唾弃她的同时,回望一下腐朽的时代吧。
http://www.jianshu.com/p/06565633fa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