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故事散文随笔专题投稿经典散文

【记住乡愁】那些年 我们贴过的春联

2019-01-31  本文已影响50人  横塘凌波一蓑烟雨
【记住乡愁】那些年 我们贴过的春联

现在,已是年底,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了。但走在城里的大街小巷上,却看不到往年那样卖春联的热闹景象了。

往年,一进腊月,县城繁华的街道两旁、农村热闹的大集上,卖春联的就渐渐多起来。那些卖春联的,把他们批发来的红纸黑字或描金的春联、福字,还有那些色彩缤纷、五颜六色的纸挂,铺在眼前的空地上,怕风吹走,用小石块之类的镇物压住,或悬挂在树与树之间扯起的绳子上,然后,在寒风中蹲守在摊前,等候买主的光临。

看到这些大生产时代由机器统一印刷出来琳琅满目的春联,我总觉着缺少了传统春联的多元性和差异性,更缺少传统春联的意境和文化底蕴。

这些春联,虽然纸张红艳,字体规整、归体,字迹黑亮。有的甚至金灿灿、亮闪闪,显得富贵奢华,充满喜庆色彩,但内容单调,形式一样,千篇一律,几乎都是富贵吉祥和平安健康祝贺语,看了让人感到乏味。

我不由地想起了那些年,我们在乡下老家贴过的春联。

在童年的记忆里,我们家春节时贴的春联是请本家的四叔或是别人写的。

那时,四叔当过村里的民办教师,后来,又担任村里的支部书记。他喜欢毛主席的狂草,练了几年,半途而废,没有练成,后来就改写行楷。四叔写的行楷,字体里多少带有几分“毛体”的疏狂。

他写的春联政治色彩比较浓,大多是爱国爱党和歌颂社会主义的内容,如:“翻身不忘毛主席,幸福不忘共产党”、“江山千古秀,祖国万年春,横联是:“社会主义好”;因为四叔比较喜欢毛主席的诗词,所以,写春联时经常写毛主席的诗词名句对联。如:“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还有“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等等。

【记住乡愁】那些年 我们贴过的春联

那些年,在村里,我们家人口多,房子多,门多,过春节时,贴的春联自然要多一些。

上初中时,为了不再麻烦别人,每逢过春节时,父亲和哥哥就让我学着写对联。我写得毛笔字虽然有些幼稚,但“圣人不嫌字丑”,也凑乎着能看。

那时,临近春节时,我们就到村里的小卖铺里买几张大红纸、一大瓶墨汁和一大一小两只毛笔,回到家后,阳光好时就在院子里,天气冷时就在空闲的房间里,摆一张小八仙桌,先把买来的红纸裁成对联纸,再把墨汁倒在小茶碗里,把毛笔放到小茶碗里蘸饱,在茶碗沿上抿好毛笔头,然后,拉张小椅子,正襟危坐地坐在小八仙桌,把裁好的春联纸在桌子上铺平,对着一本薄薄的《农历》刊物上的对联集锦,开始认真地写起来,虽然冻得小手冰凉,鼻流冷涕,但也乐此不疲。

那时,正值改革开放时期,村里早已实行了“土地承包责任制”,土地荒岭和河边的滩地都分给了各家各户。村人的干劲十足,把荒地开了种粮,把河滩上栽上杨树,春节时所写的对联内容大多是改革开放的内容。如:“植树造林山成玉,科学种田土变金”、“齐心协力创四化大业,万众一心奔小康生活”之类的。

【记住乡愁】那些年 我们贴过的春联

后来,我写的对联内容不拘一格,不论是传统的、现代的,唐诗啦、宋词啦等等,都写。传统的如:“爆竹声声一岁除,东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晨昏新岁月,儒素旧家风”、 “天上四时春作首,人间五福寿为先”,“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现代的如:“五风十雨皆为瑞,万紫千红总是春”, “腊去白梅吐玉,秋来桂子登香”;也写些祝福歌颂乡村居住环境的如:“堂前多种吉祥草,院内盛开富贵花”、“大门外青山绿水,草堂内读书耕田”等等。

过年贴春联,不单是在院子的大门上和堂屋的屋门上,其他配房门、卧室门、厨房门、粮仓、猪圈门等都要贴。这些地方的对联,不是很讲究,也不要求词语的严格对仗。灶间的对联要求在吃过除夕的晚饭后贴,常写的对联内容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或是“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横批是;“一家之主”;菜厨的对联是:“鸡鱼肉蛋,样样齐全”,横批是“五味俱全”;粮仓上的春联常常只有四个字:“粮有万石”或“粮有万吨”;猪圈上的春联常常也只有四个字:“大猪成群”或“肥猪满圈”,大门口外面的春联是:“出门顺利”或“出门平安”等等。

那时,村里其他人家贴的春联,纸张红色深浅不一,有的甚至还留有白色的毛边,内容和字体也是五花八门,参差不齐,大多都是自家的学生学着写的,虽然还很幼稚,但没人笑话,大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看后让人觉得挺有意思。

岁月沧桑,世事多变。那些年,我们贴过的那些春联,不仅反映了家乡的沧桑变化,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春节传统文化变迁的一个小小缩影。

住进县城后,每到春节贴春联时,我嫌麻烦,也懒得动笔,就到大街上随便买几副印刷的春联贴上。到现在,已经二十多年没写过春联了,更拿不起笔来了。但每到过年贴春联时,我常常想起少年时代在老家写春联、大年初一到各家门前看春联的情景,那是一段难以忘怀的乡愁!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