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与死亡想法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好好谈论自杀

2017-08-27  本文已影响120人  火烧风

自杀是那头“房间中的大象”,我们都看到了,但我们从不好好谈论它,不管是自杀发生之前,还是发生之后。

自杀之前

当我们怀疑身边的人有自杀倾向时,一个最常见的误区是,我们会觉得如果和他谈论自杀会更有可能促使他自杀。于是我们选择沉默,对自杀的话题避而不谈,同时又带着恐惧和焦虑的心情注视着他的一言一行。

但这是不正确的。

不要以为,对自杀三缄其口,就可以把自杀的阴影抹去。那个冰冷的话题其实一直在那里,沉默只会进一步加强它的无处不在,沉默只会进一步促使那些有自杀倾向的人在自己的头脑里反复思考它。

意图自杀的人其实是处在一种矛盾心态中:一方面,他们觉得生无可恋;另一方面,求生的本能又让他们希望有人可以理解和拯救他。自杀,作为他关于自己人生的最后的可能也是最重要的决定,他其实很愿意和别人谈论,但他不可能主动挑起这个话题,因为那样看上去是对自己自杀计划的懦弱的背叛。

他只能通过暗示,隐约透露自己的自杀倾向。他希望他身边的人可以明白他的暗示,而当身边的人都选择沉默时,他不会觉得原因在于自杀这个话题过于敏感而沉重,他会觉得没有人真正关心他,从而进一步加强他的自杀倾向。

意图自杀的人处于一条心灵的死胡同,在他们眼里,未来只剩下两种选择:要么活着并承受痛苦,害人害己;要么死去并获得解脱,一了百了。他们已看不到别的选择,看不到有别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时候,如果有人可以和他就自杀的问题好好谈谈,也许可以让他看到别的选择,继而从心灵的死胡同里走出来。

我这里说的是,要“好好”谈谈,那怎么样的谈话方式才叫“好好‘谈谈?

首先,要保持一种平和中立的心态,不要有预设立场。不要这样发问:“难道你要自杀?”或者“你不会想自杀吧?”这种反问句式的发问方式会让对方严重倾向于隐瞒自己的真实意图,然后给你一个否定回答,从而关闭谈话之窗。

你应该用平静的语气,这样简单地提问:“你想自杀?”

如果对方承认了自己的自杀意图,接下来呢?

不要忙着向对方进行说服教育,不要极力抨击自杀的荒谬,因为这样极易引起对方的反感,从而不再愿意对你推心置腹。要知道,不管从局外人看来自杀显得是多么糟糕,但从当事人看来,自杀却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所以,你要做的,并不是立刻就开始批判对方的选择,而是应该耐心倾听对方的痛苦和选择自杀的原因,然后再和对方探讨存不存在别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不是说这样做就一定能挽救自杀者,因为自杀的原因并不是单一的,它是自杀者的一生作为一个系统综合作用的结果,你不能指望一次谈话就能解决所有问题。但这样做,至少可以让意图自杀的人延缓自己的计划,多活几天,而只要活着就还有希望。

那么,如果最终对方还是选择了自杀呢?

自杀之后

当自杀发生之后,由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却是同样不正确:一方面,是自杀者亲友的讳莫如深、轻描淡写,另一方面,是媒体报道的连篇累牍、添油加醋。

我始终认为,每年的实际自杀人数远比统计数字更高,无论在哪个国家。因为大部分人都抵制自杀行为,轻视甚至敌视自杀者,这种敌意有时还会波及自杀者的亲友,于是,很多人宁愿把亲人的自杀伪装成意外,从而避免被其他人歧视和指责。

但这真的是一种正确的做法吗?讳疾忌医可以解决问题吗?说成意外可以减轻活着的人心中的伤痕吗?扭曲和伪饰自杀者最后的行为,真的是对死者的尊重吗?

自杀和别的死亡方式都不同,它看上去完全是由自杀者的主观意志造成的,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所以,自杀者的亲友对自杀者往往有一种很微妙的情感一方面,他们无比怀念死者,在怀念之情的作用下,他们极力美化死者,甚至到了不恰当的程度;另一方面,他们内心深处,又在怨恨死者,怨恨他们自作主张、撒手人寰的自私和无情;同时,他们心中还会充满内疚,觉得在死者生前,如果他们多做一些事,也许自杀就不会发生了。

而在旁观者看来,他们觉得自杀行为愚蠢、不可思议,自杀者一定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甚至连自杀者的亲友,都会显得可疑,好像也背负了什么秘密。

于是,甚至在自杀者离世以后,他的自杀行为仍然织出了一张怪网,把那些与之相关的人网在其中,忍受折磨。

破除这张怪网的关键在于,我们要明白一点,自杀者其实是死于一种疾病。

早有调查报告指出,95%的自杀者,都患有精神疾病。而在对自杀危险性的评估中,抑郁症、躁郁症、精神分裂、焦虑症、人格障碍等精神疾病的患者,都拥有远高于常人数倍的自杀可能性。

所以,不要觉得那些自杀者是咎由自取,或者有什么黑暗秘密,他们是被一种疾病杀死的,其实从本质上来讲,他们和死于癌症的病人并没有多大不同。只不过,精神疾病显得更加虚无缥缈,不像肉体疾病那么具体可感,但从严重程度上来讲,两者是一样的。

我们不应把自杀者看作不可理解的怪胎,而要看到他们其实是在忍受着病痛的折磨,我们应以一种理解和悲哀的态度看待他们的离去。

现在的情况是,我们对待身边的自杀者,是一种异化和歧视的态度,而对待那些新闻报道里的自杀者,我们又往往是一种神化和崇拜的态度,特别是如果自杀者比较有名的话。

这得归功于媒体对那些自杀事件的报道,媒体从业者出于吸引眼球、促进传播的目的,喜欢把自杀事件描写得夸张而浪漫,好像自杀是一件值得大书特书的事。

前面我们说过,对于那些有自杀倾向的人,我们主动和他面对面地谈论自杀,有助于疏解对方的自杀情节;但对于广大吃瓜群众,以一种浪漫的笔法向他们报道自杀,却无异于向他们心中播下一粒自杀的种子,当然,这一颗种子大部分时候不会开花结果,但它无疑会增加整体的自杀率。新闻报道对自杀事件的增强效应,历史上并非没有先例。

如上所述,在当今社会,我们还缺少一种看待自杀的正确态度,不管是在自杀之前,还是自杀之后。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好好地谈论自杀呢?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好好地活着,同时好好地向那些远去的人们道别?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