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明白自己,带好上帝的小孩——给中国式焦虑父母的一剂良药
见过了太多的父母,你便会发现这样一个诺大的社会其实没什么真正的个性。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更是“千篇一律”,你简单总结便清楚其实无非也就如下三类家长成为了社会的主流:
1、把孩子按照自己既定的方向培养;
2、在必要的教育外很少约束和管理,自由成长;
3、看着别人怎么培养而培养。
如果比喻起来,第一种家长就是把孩子放在罐子里培养,罐子就是全部目的;第二种就是放在野外培养,养一步算一步;第三种就是时而拿进去,时而拿出来。
而真正在教育孩子的家长都成了周围的“神人”,给旁边的家长一种“别人家孩子天生优秀”的错觉,总觉得总有一些孩子压根“不教育”就会很优秀。
于是他们变得更加刻意了,刻意地教育,刻意地要求,结果,更加惨烈。
一、除了德行,父母认为美好的事情,都可以是个P
小石头想不出什么除了道德品质以外还可以统一标准的事情了,几乎除了这些明确底线的东西以外,任何事情都可以被喜欢,也可以被厌恶。
很多父母希望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从小就不遗余力的培养孩子的诸多“品质”,觉得这是赖以生存的东西,这是素质,可是,不懂音乐就长不大了么?马云会唱那么一点歌,马化腾不会就差了么?画画画不明白就不优秀不快乐么?
你给孩子铺好的公务员之路,他不喜欢就是不识相么?
你是个金融大咖,费尽周折地要求孩子也从事这个东西,这就是对他的爱么?
你觉得科研工作稳定有地位,孩子不爱学习就是丢你份子了么?
事实上,父母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借着“我是为你好”的借口,企图设计孩子的人生,殊不知每个人的喜好和追求本身就是不同的,如果父母是对的,你这个金融大咖怎么不辞职去互联网创业?不好吗?你这个稳定的公务员怎么不辞职去重新考个博士搞科研?你这个科研专家怎么不下海经商?
什么?你跟我说你年龄大了,现在的事业也不错,有家有业折腾不起?
所以你孩子年龄小,不管喜不喜欢,只要这东西好就应该折腾一下对吗?
这样的逻辑,就是强盗,就是犯罪,就是绑架。
你可以把你觉得很美好的东西介绍给孩子,但不要强行帮人家设计规划,因为你认为美好的东西,在人家的理解里,不见得一定多重要。
这不是在装B,这是因为每个人的一生都太短了,你跟你的孩子一样,我们的时间放在自己喜欢的人和事上都不够,哪儿有时间浪费在本就不喜欢的事情上。
二、那么多的焦虑,你到底在怕什么?
中国人有很多特别的气质,讲面子,好攀比是其中很重要的两点。
谁谁谁又赚钱,谁谁谁房子大,谁谁谁买好车,谁谁谁成绩好,谁谁谁你都不如......
聒噪的饭前饭后谈资都是这些没有营养的面子和比较,丢面子比被捅一刀让很多人更受不了,而孩子作为父母的镜子,更是攀比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你看看家长的微信群你就懂了,为啥名校的家长比普通学校的家长更焦虑,真的是因为升学率更低或者追求更高了么?其实不见得,主要是名校的家长群充满“伤害”。
那里面全都是攀比和炫耀,讲出来是为了孩子骄傲自豪,可这样的骄傲自豪都要建立在“别人家没有”,且“我让你知道了”的前提下,味道早就变了。
于是,这么多人的焦虑到底发起于哪里?真的是对孩子未来的担心吗?我看未必。
但未来的担心依然是存在的,升学率就那么低,名校就那么多,家长自然会焦虑,但这方面在任何一个发达国家都是一样的,美国的精英家庭也很有压力,升学率也不高,但为什么中国的家长却群体性的集体焦虑了呢?
这个民族穷过,而且就在“不久前”,这样的烙印让我们忘不了,而贫穷之后的我们看到了教育的力量,多少家庭不断地囤积资源,都花在了孩子身上,甚至一整个家族的压力都给了这一个孩子,一整个家族都在随着这一个孩子的改变而改变,从小就给孩子各种”远大“的理想,什么清华北大,什么创业大咖,什么迎娶白富美,这是对的吗?
这是为了生养教育孩子,还是为了用孩子这个工具改变家族命运呢?
换句话说,如果孩子就是希望平平凡凡安安稳稳地度过一生,有自己所爱的事情,有自己所爱的人,这样的选择,或者说这样的结果,难道就是没出息不上进吗?
三、规划一定不能带着“强迫”,强迫的规划毫无意义
很多家长是这么理解给孩子规划这件事儿的:
1、了解政策,匹配经济状况,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
2、设计能够得到这些最“好”的东西的方案,开始执行;
3、介绍给孩子,如果孩子不喜欢不领情不理解,逼他,因为那是对他好;
大部分的家庭都在经历上面的步骤,所以你会发现,很多父母在孩子小时候并不关心孩子的学业,突然到了五年级,觉得要完了,然后就疯了一样改变了态度,然后一家三口就陷入了僵局。
基本上99.99%的家庭按照这样的逻辑去规划,一定是徒劳的,孩子根本不会有真正的收获,就算短期内考上了xxx重点,未来一样原形毕露。
而真正的规划是啥呢?规划的都不是什么功利的获得,规划的是能力,比如规划学习习惯的培养,规划未来出国读书,规划阅读习惯等等。这些规划的背后的唯一的动力,是孩子的兴趣和坚持,你一定注意,一定是孩子的兴趣和坚持,要么是因为真的喜欢而坚持,要么是因为孩子自己就清楚他要坚持而坚持。
那些成功的家庭,都是在帮助孩子建立兴趣和坚持上有所突破的。
而那些失败者,往往都把精力放在功利的目标达成上了。
四、活好自己,比“教育孩子”更有教育意义
很多父母总想着怎么教育好孩子,以至于他们已经失去了自己的人生,这便是这些家庭最大的教育问题。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如果你的领导整天跟你抱怨他穷,他累,他不开心,且事实如此,小石头相信你也并不是特别想晋升,因为上去了,你会跟他一样。
不得不承认,对于孩子的青少年时期,父母不一定是最了解他的人,但他最了解的人,一定是父母,父母是他眼中最真实的“成年人”,父母的状态决定了他对成年人世界的认知。
心理学的相关研究已经太多太多了,父母婚姻不好的,可能会让孩子恐惧结婚;父母唯利是图的,可能让孩子也急功近利;父母斤斤计较的,可能也让孩子变成心胸狭隘的人。
当然移动互联网时代,很多孩子的价值教育已经不依赖于父母了,很多孩子在其他渠道就发现了人应该宽容,以至于很多年少的孩子就很鄙视自己斤斤计较的父母。
但不管如何,网络不能替代父母,父母的状态直接决定了孩子的状态。
所以,当你的状态已经是全心全意的为了孩子的时候,教育就很容易出问题了,你是否想过,当你的孩子发现结婚生子就意味着要失去自己的生活,全心全意地为了孩子付出的时候,他可能会更想生孩子吗?
所以社会调查中也有一组数据值得我们深思,现在的80和90后,有相当一部分的人根本不想生孩子,甚至表示如果不是为了观念的传宗接代,压根不要孩子——他们看到了自己父母的不容易,并不想让自己的人生如此单调。
所以,为人父母真的应该好好反思了。
在你孩子成长到一定年龄之后,你会多大程度上给他添麻烦?今天你寄予在孩子身上希望会多大程度上希望他回报给你?你今天是不是跟孩子说你要好好努力学习,我全部身家都捆在你身上,我今后就指着你了?抛开金钱,你真的是孩子的骄傲吗?你要求孩子的事情,你做得到吗?你是一个一直在努力更好的人嘛?
是的,人无完人,所有的这些问题都不会有一个完美的答案,但至少,我们要清楚得到答案的方向。
教育其实并不是一个多么高深莫测的事情,教育就是陪着孩子一起长大。
陪着孩子长大这件事儿,却演变出了太多太多的问题,至少一大半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
那世界上有一条父母的合格线吗?肯定没有。
我们应该思考的不是怎么合格,怎么优秀,怎么足够了,我们应该思考的是这一路我们该怎么走下去,这一步该怎么迈开,下一步我怎么迈好,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没有合格,没有优秀,没有尽头,只有更好。
孩子不是商品,他不会存在所谓“成型”、“出厂”的那一天。
再优秀的孩子也需要父母,需要朋友,需要陪伴,那个刺杀老师的学霸合格了吗?可以出厂了吗?
那个日本杀人的陈世峰成绩也不错,合格了吗?可以出厂了吗?从大学时期就出现了暴力倾向,这么多年解决了吗?
我们把一个人一生的幸福想得太简单了,以为只要有钱,有成绩,有名校,有地位就有幸福了,以为工作稳定,结婚生子就可以安度一生了。
殊不知多少人并不会与人相处,社交与恋爱频频受伤;多少人并不懂德行与品行,遭到社会的唾弃;多少人隐藏着诸多心理问题,既给了周围人伤害,也都伤害了自己;多少人除了钱,一无所有。
这些人也都曾是孩子啊,也都是从那一双纯洁无暇的大眼睛成长到今天的,他们在童年经历了什么教育?他们的父母又是什么样的人?
你教育的孩子,终究,也永远不可能成为你想象的样子。
他只会成长为那一刻他希望的样子,你该给他的不是一条看似合理的人生光明路,你该给他的,是怎么样笑对他自己未来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