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怕孩子走错路,不如做对这3件事
前不久,北大教育学院副教授丁延庆做客海淀区家庭教育讲坛,一针见血指出:
现在很多孩子的问题,就在于父母太多的插手、做主,和违背孩子的意愿。
选什么专业,主体应该是孩子,不是父母。
为人父母,能守护的是孩子前18年的人生,不能替孩子走他未来的道路。
与其诚惶诚恐,瞻前顾后,不如在孩子踏入社会,面临人生大考的关卡时,做对这3件事:
1、以孩子的兴趣为先,尊重孩子的意愿。
成都师范学院招生办主任蒋云嘉分享过一个大学生对所学专业满意度的调查结果,其中非常不满意的高达57.8%。
试想一下,要孩子花3到5年的时间学门不喜欢、完全不感兴趣的专业,对孩子来说得有多煎熬和痛苦。
都说孩子的兴趣,自带学习的驱动力。如果他能遵从自己的内心,获得父母的支持,那他的学习潜能更容易被激发出来,相对不那么容易放弃。
2、培养孩子的持续学习力。
大学不比中学,没有老师过多的鞭策和监督,孩子想要成长进步,靠的是自主学习、持续的学习力。
平日里,尽量放手让孩子直面挑战,给他做选择的权力。
就算受挫,或者做得不对,也不要打击他,而是用正确的方式激励他、肯定他。
当他相信自己能不假他人之手,靠自己去探索、思考,想出问题的解决方法,他会变得越来越主动,越愿意花时间提升自己。
就算日后走出社会,想调整奋斗的赛道,他也会知道该怎么学新知识,怎么往自己想要的方向迈进。
3、健全孩子的人格,为他一生幸福打好根基。
有人说,父母给予孩子的教育,不应该只有大量知识、道理的灌输,以成绩论优劣,更重要的,是孩子有健全的人格。
教孩子遇事不轻易放弃,无论遇到事情都能迅速调整起来,努力过好自己的人生。
在他迷茫的时候,向他伸出援手,引导他明确自己的梦想和目标,陪伴他一起奋斗。
当孩子清楚知道自己要什么,不怕困难坚定地走下去,那他往往比别人更容易尝到胜利的滋味,变得自信、优秀。
未来的路,他也走得更容易,过得更舒心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