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推荐一本书 || 第2460天

积硅步,至千里,日复一日,静待花开~
--------------------------------------
有三种人的欲望永远无法得到满足:一是富人的欲望,他总希望得到更多的财富;一是病人的欲望,他们总是希望能够再活得长久一些;一是旅行者的欲望,他说:“除了这里,我愿意到任何的地方去。”
——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
----【书朋捡话】
--------------------------------------
【每天推荐一本书】第2460天
今天又是美好的一天。
今天,朋朋推荐的这本书是:
《博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自传》
作者:【美】爱德华·威尔逊
( Edward O. Wilson )1929年6月10日出生于美国亚拉巴马州,童年时他在天堂海滩一次钓鱼事故中右眼失明,但健全的左眼让他更专注于辨识事物的细微之处。
1946年进入亚拉巴马大学,专攻昆虫学。1955年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同年开始在哈佛大学执教。其间,他探访西太平洋群岛等地,掌握完整的蚂蚁生态分布图谱。
威尔逊以杰出的科学成就,引发了20世纪生物学的数次革命:与麦克阿瑟共同提出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奠定现代物种保护的理论基础;创建“社会生物学”这一全新学科,引发美国学界与民众的激烈讨论;倡导“生物多样性”概念,使其成为影响全球的环保理念。
威尔逊非常擅长著述,是文采斐然的科学家,晚年致力于人文科学写作。《自然》杂志评价他“既是世界级的科学家,也是伟大的写作者”,先后以《蚂蚁》和《论人性》两度获得普利策奖。《时代》 杂志将他评选为“影响全美的25人之一”、“ 世纪人物”。
此外,他的代表作还有《社会生物学》《缤纷的生命》《生命的未来》《创世记》《知识大融通:21世纪的科学与人文》等。
首先是本书的内容简介:
在我的心中,我终生都会是一个探索着的博物学家。
——爱德华·威尔逊
爱德华·威尔逊,当今世界蚂蚁研究翘楚,“生物学多样性”之父,两届普利策奖得主,被誉为“达尔文之后博物学家的绝响”。他用优美动人、热情雄辩的文笔,将他半个多世纪跌宕多彩的人生经历、成为世界级科学家的成长之路娓娓道来。
威尔逊在大自然的冒险和辗转中度过了童年,对自然世界的好奇心与亲近感与日俱增;青年时期确定学术志向,将蚂蚁作为毕生的研究对象;与生物学同人一道探访西印度群岛,将岛屿上蚂蚁的生态分布尽数掌握;在哈佛任教期间,创立“社会生物学”学科,完成生物学的又一次进化……威尔逊始终保持对科学的崇敬,以及对地球所有生命的深切关怀。他带领我们畅游缤纷的自然世界,教给我们观察生物的知识和技巧,繁忙的家蚁、凶猛的毒蛇、斑斓的热带飞鸟,都与威尔逊有着迷人互动。
20世纪是科学大爆炸时期,威尔逊在强势的分子生物学夹缝中闯出一条新路,推动进化生物学和社会生物学的发展。从DNA之父詹姆斯·沃森到古生物学家古尔德,再到人类学之母玛格丽特·米德、科普作家理查德·道金斯,威尔逊用风趣达观的笔调,回忆恩师挚友和学术劲敌,呈现生物学大论战的细节,不断夯实科学和人性的信仰。
《洛杉矶书评》评价这本书为“迄今最优美的回忆录”,对于如何成为一名科学家和博物学家,以及如何理解自然世界与学术科学的关系,《博物学家》将提供独一无二的知识给养和关怀。
接下来看书评:
①
就像是听一个白胡子老头给你讲故事,不显絮叨,娓娓道来。从童年开始,遇见了哪些人,做了哪些事,有了哪些成就。然后就得肃然起敬了。赞同这位老先生说谈科学的时候,应该把意识形态放到一边去。或者说,科学不应该是意识形态的工具。
②
从小就一直在想,如果能有一些特别喜欢的东西,会是怎样的人生呢?这本书大概就是写出了一些特别特别痴迷科学的人活在的有趣世界。博物志与其说是在看不同类型的生物,不如说是看这群在生物里找到自己人生意义的人们。热爱在人生里很纯粹!把大自然当作避难所,不断的在冒险探索。哈哈哈作者说大部分小孩都有一段对甲虫着迷的过去,而他只是从来没有脱离这个阶段而已。感觉这种纯粹的好奇心反而是长大最容易丢掉的东西,但没有必要丢掉呢。做猎人和探险家,而不要做只是解决问题的人。在小岛上找机会寻求物种的平衡,而不是为了获得平衡而活着。
③
“ 假如人类突然从地球上消失,地表环境当会恢复到人口爆炸前的富饶平衡状态。只有大约一打的生物得完全仰赖人体而活,比如虱子以及寄生在我们额头皮脂腺体里的螨。但是,一旦蚂蚁消失了,地球上将会有数万种动植物也跟着消失,几乎各处陆地生态系统都会因而退化、衰败。”
关于这本书,就介绍到这儿
最后是这本书其他的一些重要信息:
【原作名】Naturalist
【ISBN号】978-7-5217-3623-6
【中图法分类号】K837126.15
【主题词】人物传记-社会生物学
我们,明天见~
。。关注朋朋,遇见好书、遇见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