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两位绝代佳人的学佛修行事迹
文章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顺治17年(1660)八月十九日,一代名妃、绝代佳人董鄂妃香消玉殒,病逝于承乾宫,年仅22岁。但奇怪的是在她崩时,言语举动丝毫不乱,端坐在那里念佛号,长长地出气化了,颜色面目都很安详端整,和平日没有什么两样。足以见董鄂妃对佛法并专心研习禅理的诚意。
据顺治皇帝说,董鄂妃崩时“言动不乱,端坐呼佛号,嘘气而死。薨后数日,颜貌安整,俨如平时”,这是平日里有着真切实在修行和念佛工夫的圣者的真实往生瑞相。

董鄂妃的种种痛苦遭遇,是促使她体会佛法真谛——苦谛,并生发真实出离心的重要因素,可以说一切都是冥冥之中的因果缘分。人到了该出离时,会有各种际遇无形中点化ta,当然,不一定都是痛苦的际遇,也有因为圣者无意中的一句话而猛然醒悟的。如苏东坡与才女名妓琴操戏对参禅的故事。
一个细风斜飞的日子里,整个杭州城被笼上了一层淡淡的细纱,那天,琴操与苏东坡同乘一船,泛于西湖之上。
苏东坡颇有兴致地说:“我作长老,尔试参禅。”琴操一口答应,苏随即问道:“何谓湖中景?”
琴操不假思索地回答:“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苏再问:“何谓景中人?”
琴操答曰:“裙拖六幅潇湘水,髻挽巫山一段云。”
苏接着问:“何谓人中意?”
这个问题明显要试他俩是否心意相通。琴操想了想,回答:“随他杨学士,鳖杀鲍参军。”
杨学士指杨日严,鲍参军就是鲍照。这句话是说连杨日严和鲍照的才学都赶不上苏东坡,她毫不掩饰对他的钦佩。
然而苏东坡并未对琴操的崇敬有任何回应,他继续问:“如此究竟如何?”然后自答:“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苏东坡的一句“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做商人妇”,让琴操如梦顿醒——她看到了眼前一切的繁华终究是过眼云烟,自己的命运由不得自己,她注定是个痛苦的人,生活在这个痛苦的世间,这样的生活,有何意义?又念及自己久远劫来,迷失真性,辗转流浪于生死轮回的无边苦海之中,不为此感到痛苦悲哀,却仅仅为了一个“嫁做商人妇”的悲惨命运而痛不欲生,前后两者之苦,何甚何轻!自己竟如此愚痴糊涂,明知此身沉沦于生死轮回苦海的之中,对此却丝毫没有感到不安,也从来没有想过出离……与其为了这点小事肝肠寸断,不如索性来个彻底了断吧!罢了罢了,红尘苦海,不宜久留,不如舍下这身青衣,披上一袭袈裟,终日与长灯古佛做伴,了此残生。更当精进修行,出离这悲哀荒谬的生死轮回苦海。
于是琴操向苏东坡鞠躬微笑,说:“谢学士,醒黄粱,世事升沉梦一场,奴也不愿苦从良,奴也不愿乐从良,从今念佛往西方。”一代名妓琴操姑娘就这样毅然决然地遁入空门,吃斋念佛,清净修行去了。
苏东坡虽然有着高深的佛法造诣,但是文人习气深厚,加之自己又是名满天下的大才子。自古才子皆风流,苏东坡对多才多艺,貌若天仙琴操姑娘多多少少是有着凡尘爱慕之心的。他万万没想到,自己的一句玩笑话竟然让一个绝色佳人姑娘顿然开悟,做僧尼修行去了,为此后悔万分,歉疚不已。
然而,这果然是苏东坡的责任吗?看似如此,其实,只不过是琴操姑娘修行得度,出离生死苦海的机缘成熟了,在一句戏言的点拨下顿时豁然开朗,法尔自然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