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友广场

电影《第二十条》有感

2024-02-20  本文已影响0人  维特还会有烦恼吗

“爸,如果我以后再在校园里看到同学被霸凌。我还能见义勇为、挺身而出吗?”

“韩检察官,我爸就是想要个公正。他有什么错?假如你当时在公交车上遇到了女生被流氓猥琐,你还会视若不见吗?”

“我认罪,我有错。我承认是我杀人了。只求他们别为难我的老婆和孩子。但只是我要是死了,我的老婆和孩子就没法活了。”

这三句话在观影的过程中真的是做了字字珠玑,直逼观众的内心,从而让所有人对这个问题引发共鸣。

一个是面对校园霸凌挺身而出的高中生,用自己心中的正义去保护同学。最后却被要求行政拘留。要撤回拘留的条件让人难以置信,居然是要当着父母的面去向施暴者道歉。

试问一个高中生,他的父亲是国家立法机关的(准)检察官。他要向校园霸凌的人道歉?这是多么可笑?结果电影在讲述这个事件的过程也是十分巧妙的。主人公韩明一开始只是想转正,从而劝导孩子向非正义妥协。想着让孩子做出一点点尊严上的牺牲就可以息事宁人,让这个校园霸凌的事件得以结尾。不过好在他身边有两个愿意将他心中的正义唤醒的人。一个是她的妻子,一个是她的同事。这也侧面的反应出主人公也必定是曾经坚守正义的人。妻子的态度从开始的劝和-忍让-无法解决-拒绝道歉-坚守正义。这一步步的心路历程也是主人公同样需要面对的。因为他不仅要面对是否要保持正义,也同样要考虑是否向家庭生活的妥协。好在主人公最后还是选择了前者,这才有了比较“有趣”的结局。

但假设这位高中生他的父亲不是国家立法机关的检察官,这个电影要怎么拍呢?他的母亲也是一直劝导孩子妥协呢?检查的大舅哥不是警察局里面的队长呢?我个人认为大舅哥的这个人物只是为了增添喜剧效果而增加的一个角色,如果说将这个一开始很难办的警察换成是一个陌生人,那主人公解决问题的过程又是什么样的呢?

公交车上的监控显示,一名女子被两个流氓猥琐。女子指责对方,结果还被施加暴力。公交车司机张贵生从一开始语言上的制止无果,而且还被对方羞辱。最后选择暴力制止,导致对方受伤。

作为观众来说,流氓被打我只能心中暗自叫好。同时我也在想一个问题,假设我真正遇到了女生被猥琐我是否会挺身而出呢?或者说我是否在期待他人去挺身而出再随波逐流呢?我的答案是会!并且一定会!然而对于这种见义勇为的事件发生,大多数国人的心中也只能暗暗支持却不敢多说什么。因为什么?因为某位大法官曾经在老人扶不扶的问题上发表了极其犀利的言论:“不是你撞倒的,你凭什么要扶?”

我认为这是我国见义勇为倒退的导火索,也是国民对法律法规失望的开始。那么电影中对这段的描述不是太多,仅仅是韩明劝说张贵生不要上访,并且希望用一个差不多的工作来试图安慰他目前的困境。然而最后张贵生却是在讨要说法的过程中被货车撞死。

医院中他的女儿也同样是希望父亲能坚守正义,得到正义,才劝说他去上访。父亲上次因为故意伤人罪的定性被判了三年,三年中母亲为了父亲讨要说法而抑郁去世。他的女儿,一个大学生。她写的一份份“上访信”更是印证着她也同样内心坚守正义。最后父亲的死亡却逼着她说出,是她的正义害死了父亲。这个点也是导演想让观众引起共鸣的地方。

最后再说到我看得最最咬牙切齿的部分。那就是农民王永强被迫杀人而要被追责的地方。这里也是整部电影中最重要的部分。作为观众,我们可以清晰的观察到底层人民在面对同村霸凌又有什么样的结果。王永强向村霸借高利贷为孩子治病的最终结果就是妻子被村霸强奸,还要差点要背负故意杀人罪的罪名。

自古以来,杀人偿命是不假。但一切的一切也要依托过程和为何导致事件发生而进行调查。这样老百姓们才能对法律有所期待,有所改变,并愿意相信且遵守法律。

就像电影中女二吕玲玲说的那样:法绝对不能向不法低头,我们如果这么做了,审的是我们的案子,但也是他们的人生啊!

主人公在公证会上发言的情绪也是为了让观众引起共鸣的过程。一个是王永强女儿认为自己爸爸是好人的角度,一个是大学生的父亲追寻正义被撞死的角度,还有一个就是校园霸凌的角度。三个角度一气呵成,将我国《刑法》第二十条正当防卫的事件表达出来。

其实写到这里我就应该结束了的,但我还是想要多嘴。如果我国的教育方式能够对学生品行端正,那么是否会发生校园霸凌?如果我国在医疗条件上给予底层百姓更多的福利,那么是否就不会有这种恶性事件的发生。如果当见义勇为的事件频频出现在网络热点上,展现给所有公民去看。那么是否还会有人漠视弱者被欺凌?

如果我国在种种条件下都可以从根源上解决所有问题,那么第二十条的作用才会让更多百姓们愿意将其作为实施见义勇为并保护自己的工具。诚然,我国还有诸多法律尚未普及大众。那么未来还是否要用血淋淋的例子才能给百姓普法?这我们尚未可知。

从电影角度来看,足以说明新时代青年的思想是进步的。韩明的儿子愿意见义勇为,最后拒绝道歉;张贵生的女儿愿意写“上访信”为父亲讨要说法;王永强五岁残疾的女儿坚信爸爸是好人。这一切的一切都在说明我国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教育思想上是成功的,但不绝对。

作者也希望不要再有血淋淋的真实案件,才会让法律走向正义,因为法律本身就是正义。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