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圆明园的毁灭》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4课的课文。课文主要通过昔日圆明园的辉煌壮观来让读者记住屈辱的历史,增强读者的民族使命感,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题目为“圆明园的毁灭”,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把美的东西毁灭了,这真是一个悲剧,更能激起读者的痛心与仇恨。
课文第一自然段概括阐明了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与文章的结尾提到的“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首尾呼应,作者的痛惜、愤怒之情跃然纸上。第二至四自然段详尽地介绍了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及收藏文物的珍贵,再现了圆明园当年的宏伟壮观。最后一个自然段介绍了圆明园毁灭的经过。
第一课时,我们主要进行了生字、词语解释的学习。简单介绍圆明园,并从文中初步认识圆明园,整体感知课文。通过读课文,学生能在引导下找出概括性的语句。知道了圆明园是一座什么样的园林。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是一座博物馆和艺术馆。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能够理清文章的脉络。第一自然段概括阐明了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第二自然段写了圆明园的布局。第三自然段写了圆明园的建筑。第四自然段写了圆明园的文物。第五自然段写了圆明园被毁的经过。可以根据段意,将课文分为三部分。并能总结出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第一课时,我们进行的很顺利。学生很积极,参与度很高。
第二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1.先自由读2-4自然段,让学生找出布局、建筑、收藏的文物的特点,体会圆明园的美,感受昔日的辉煌。(布局——众星拱月,建筑——建筑宏伟,风格多样。文物——历史悠久,珍贵)
2.重点讲述第三自然段。先自由读课文,说出有哪些建筑,建筑特点。再观看图片,视频,感受建筑美,而后再次朗读段落,体会建筑美。
3.通过语言过渡到第五自然段。让学生从读中感受圆明园被英法联军化为灰烬的愤恨之情。让学生说一说,读到哪些词语的时候,自己特别愤怒。(统统拿走,任意破坏,销毁,放火……)找出动词后再读再体会。而后通过视频观看,激发同学们的爱国之心和对侵略者痛恨之情。
4.情感体悟。昔日的辉煌和如今的断壁残垣形成对比,引导同学们回答,为什么会造成如此局面?如果你现在圆明园遗址前,你想说着什么?
自己感觉设计思路还是清晰的,从对比中激发情感。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赞叹和热爱之情,对侵略者的痛恨之情,激起同学们奋发图强,建设祖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因为上一篇课文《少年中国说》已有铺垫,只有少年强,国家才能强。
但是本次上课状况并不理想,上课流程也完全没有按照自己的预期进行。反思自己的教学,我发现自己课堂问题的设置比较含糊。在情感引领上比较欠缺。很多设计的环节并没有展示出来。在课堂上,缺乏了对全体学生的关注。怕时间不够,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较少,导致学生对情感的理解也不到位。学生仅仅是看了图片和视频,觉得很美,很惊叹。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感知上没有更深层次的体悟。
通过这节课,我真切地体悟到教学问题必须具体,简洁。问题过于笼统或者提出过于复杂,容易让学生晕头转向,不知道如何下手,课堂上会出现比较尴尬的局面。学生不知所措的状态会直接影响教师的情绪。教师的情绪又直接影响了课堂气氛和课堂效果。教师情绪高涨更容易迸发教育灵感,课堂会更生动有趣。而教师低落的情绪,会让学生不敢回答问题,让课堂毫无生趣。而在老师引领下,将问题具体化、简单化,就更容易让学生参与进来,获得成就感。当然此时,老师的评价反馈也是不容忽视的。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每次备课提醒自己问题设置具体化、简洁化。把每一个问题写成提纲呈现出来,也许就不会凌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