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知道做到》:怎样做到“学以致用”?
读书笔记|《知道做到》:怎样做到“学以致用”?
一、本书介绍:
关于本书:
《知道做到》是一本旨在帮助人们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技能、改正错误学习习惯,从而实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书籍。因为本书采用的是寓言寓教的写作方式,所以这本书的道理虽然讲得精简精辟,但是读起来却完全无晦涩之感,易读、易懂、易用,这也正显示了作者的写作功力。
关于作者:
这本书是三位美国作者精诚合作的结晶,他们分别是肯·布兰佳、保罗·梅耶、迪克·卢赫,其中肯·布兰佳,他是最伟大的商业管理思想家之一,以善于“把看似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而著名,他与斯宾塞·约翰逊合著的《一分钟经理人》已成为美国20多年来最畅销的管理学著作,27种语言全球发行,销量突破1500万册。
二、本书对我的最大感触:
前段时间网络上流行着这么一句话,是这么说的,“知道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这句话说出了多少学习者的无奈与心酸啊,否则怎么会引起那么多人的共鸣与感叹。这不禁让我想起我的读书时代,我是标准的好好学生,理论是懂得不少,但行动力就不敢恭维了。现在到了信息大爆炸的互联网时代,各种资讯、概念、文章、图书、课程等等,真是令人应接不暇。但最终能被沉淀下来并为我所用的却是寥寥无几。心中不免困惑:为什么学了那么多理论知识却很多用不上呢?——直到读了这本书,才让我真正知道怎样才能“学以致用”。
三、本书说了什么?
总的来说,这本书指出了一个学习者们的难题——“知道却做不到”(不能“学以致用”),还点出之所以有这个难题是因为从“知道”到“做到”中间缺少了一个重要环节,那就是——“重复、重复、重复”(间隔性重复),并且重点阐述了其中的三大原因和应对办法。
1、一个难题:人们为什么总是不能“学以致用”?
——怎样才能把你从书本、录音、录像或研讨班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这本书是从一个令一位著名作家伤神费解的难题开始的。这位作家很出名,也写了很多书,这些书也很受读者的喜欢。但是,那些喜欢读该作家作品的读者们,当被问及:“这些知识和理念到底对你的行为方式产生了哪些影响?”的时候,大多数人都很难回答上这个问题。
因此,从这种类型的沟通,最终让作家得出这么一个结论:一个人所知道的东西(从书本、录音、录像、研讨班上学到的东西)与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之间存在着一条非常巨大的鸿沟。那么,这中间是否缺少了什么关键环节呢?
2、“学以致用”的关键的一环:重复(间隔性重复)。
——要想“知道做到”(学以致用),关键就在于重复、重复、重复!(间隔性重复)这就是那缺失的一环。”
由于传播科技的发达,获取信息太容易,人们常常会“信息超载”;另外,人们也会有“发臭思维症”(stinking’thinkin’,是指对那些积极的、哪怕是对自己有利的信息半信半疑,或者干脆拒之门外的症状。——译者注),使得人们总是“消极过滤”应付了事;如果再加上习惯性懒于改变,就会导致“跟进缺失”,那最后的结果肯定就不能做到“学以致用”啦。因此“信息超载”、“消极过滤”、“跟进缺失”就是人们少有做到“学以致用“的三大原因。而相要做到这点的关键一环就是:间隔性重复!
下面就三大原因和应对办法一起进行说明。
3、不能“学以致用”的三大原因及应对办法:
Why-原因一:信息超载
关于“信息超载”,作家举了一个他报名高尔夫球训练班的例子:因为教了太多动作,作家的球技反而变得更糟了。
人们不停地读完一本又一本书,或者参加一个又一个研讨班。没错,这些都是最基本的学习工具,我们需要它们。可如果我们总是在接触新知识,却没有停下来去整合它们,并将其付诸实践,那问题就来了,那就很难“学以致用”了。因为,如果继续这样不停地接触新知识,我们的大脑就会堵塞。目前,之所以会那么多的人被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之中,原因就在于此。
那有什么办法可以来应对呢?
How-应对办法:精要主义(专注)
——一旦人们在工作中真正懂得了‘少而精’的道理和“间隔性重复”的重要性,他们就会变得非常有创造性。
怎么做到少而精呢?首先必须确定自己真正需要学什么,然后才能更有效率地去学这些东西。因此,要专注于我们真正想要的东西上,并做到极致。宁愿彻底读透几本好书,也不愿进行大量泛泛的阅读。说到底,要想掌握一样东西,你必须完全沉浸其中,直到将其完全吸收。而且,必须慢慢地咀嚼、消化,直到它变成自己的一部分。这个过程需要一遍一遍的“间隔性重复”。据说通过间隔性重复彻底读透少量资料对人们心理所产生的影响,要超过泛读(只读一次)20本书所产生的影响。
企业家以读一本书为例说明“间隔性重复”的具体做法:
第一次读一本书时,我只是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大致了解一下书里的内容。第二次读我会划出一些重要的理念。第三次我可能会做笔记。第四次,我会选择一位学习伙伴跟我一起读。重要的是,每重读一次,一定要间隔一段时间。我们必须设法保持自己的学习兴趣,并集中学习那些我们想要实际应用的东西。
Why-原因二:消极过滤
这里先简单说一下人们形成“消极过滤”心理机制的原因。
刚出生的小孩通常是拥有来自父母无条件的爱。但是逐渐长大后,身边的人对你的爱那可是有条件的。也就是说,爱不爱你得看你的表现怎么样,你表现好了才会有人夸你。另外,父母也常常会认为小孩表现良好是理所应当的,而当小孩做错事情的时候,就容易大发雷霆。本来父母也是为了纠正小孩子的错误行为吗,也能理解。可是呢,这就刚好弱化了小孩的积极行为,也强化了小孩的挫败感。再后来,小孩上学了,尴尬事件又常常令人无地自容。最后出来社会吧,还很可能要受到太多的打击。就这样,人们就逐渐设立一些防御机制来保护自己,在对待人或处事的时候,常常表现为消极、封闭的状态。并且这种心理影响是深入到潜意识里的。所以,像这样的小孩长大成人后,在接触每件事的时候,他们都会用自己的消极思维和那种封闭的、判断性的思维方式进行过滤。这就是“消极过滤”思维方式的成因。如果你长大后,还能表现出积极、开放的状态,说明你是少数幸运者之一。
How-应对方法:绿灯思维(积极)
——关键就在于要带着一种开放、积极的心态去聆听和接收。
绿灯思维要求我们打破这种“消极过滤”思维模式。首先需要做到不要带有任何偏见或先入为主地去积极聆听,对新信息保持开放心态,成为一个可能性思考者。简单点说就是:遇到事情时先不要拒之千里之外,而要以一切皆有可能的态度来对待。并且尽量从中找出优点或可取之处加以肯定。这种可能性心态不仅可以给你带来持久的态度变化,而且会影响到你的未来的工作和生活。
说到这里可能有些人会问,这怎么可以?啥都接收呀?接收之后出问题怎么办?诶,您先别急,听我接着说。
运用绿灯思维是为了避免过早地拒绝掉大部分信息,另外,对于人来讲,这也是一种基本的礼貌和尊重。所以,每次接触新信息时,我们不要总是琢磨这些信息错在哪里,而是成为绿灯思考者,积极发现其中的可取之处。这种积极、开放的心态最有利于我们的成长,它会引发我们的创造力和应变力,最大限度地激发我们的灵感。
当然,我们遇到的事物不可能都是好的,那我们该怎么办?作者同时提出了一种“黄灯思维”,就是在接收信息并找出其中的可取之处进行积极反馈后再提出其中的问题和修改建议。这种先绿灯思维后黄灯思维的顺序不能颠倒。
Why-原因三:缺少跟进
有些人在接触了新事物之后,没有制订有效的跟进计划,结果往往是,很快就恢复了旧习惯。首先,这是人的惰性习惯造成的。其次,跟进计划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比学习一样新事物那就多了去了。打个比方,如果学习一样新事物需要1倍了时间和精力,那么跟进计划可能要花上10倍的时间和精力。所以学习的时候热火朝天、干劲十足,学完之后不了了之,依然照旧的情况你可能也遇到少吧。
那有什么办法来应对这种困境呢?
How-应对方法:持续跟进(耐心)
——一份有效的跟进计划通常包括3个关键要素:指导、支持、还有问责。
下面说说一种简单有力的跟进计划包含必要步骤。
告知:说清楚这事该怎么做才是对的;
演示:做一次给他看;
尝试:让他尝试操作看看;
观察:观察他做得对不对;
表扬进步或者修改:做得对或有所进步加以表扬,做得不对加以改进。
如刚才上面所说的,跟进计划需要花比学习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并且是建立在处理好前两个原因(“信息超载”、“消极过滤”)的基础上,因为除非你能做到做到少而精和消除发臭思维的消极态度,否则这套积极跟进系统并不会产生太大作用。所以这个也是项目取得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因此,需要花更多的耐心、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并且在过程中要尽量强调学习者的积极面。这样才可以大大提高学习者的积极性。
四、本书小结:
要做到从“知道”到“做到”,从而实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首先你得懂得:重复、重复、重复——“间隔性重复”是关键的一环。并从影响“学以致用”的三个原因入手加以改变,做好如下三个层面:
第一:在认知上——少而精的学习(专注);
第二:在态度上——绿灯思维训练(积极);
第三:在行动上——持续跟进计划(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