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回眸艺术之家文海星空

许朱熹半亩方塘,还世间桃李芬芳

2017-05-02  本文已影响1360人  飘尘多多
“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

在中国文化史、教育史上,影响最大的,前推孔丘,后推朱熹。

孔丘生于齐鲁,朱熹闻名武夷,两人遥相呼应,担纲起古代教育事业的泰山北斗。

朱熹博学,超过了任何前人;朱熹为官,刮起惩腐反贪的旋风;朱熹办学,所到之处便有书院精舍……

这位鸿儒喜好教育,博学又笃行,慎思而明辨,思想远播海外,成就更是超凡。


01

“周东迁而夫子出,宋南渡而文公生”,前一句讲孔子,后一句赞朱熹。

两位圣人均生于乱世,那时不缺能人武将,但少孜孜不倦的救世鸿儒。

朱熹像

1130年,朱熹出生。正赶上金兵进军中原,南宋皇室南逃,宋金南北对峙的局面。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吹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宋高宗赵构贪欲享乐,并无复国之心,每日莺歌燕舞,迷醉在了西子湖畔。

这时,社会士风萎糜,朝野礼崩乐坏,迫切需要有人站出来进行道德重建和信念再造。

这一年,朱熹的父亲朱松请山人算命:

“富也只如此,贵也只如此,生个小孩儿,便是孔夫子。”

朱熹就在这个预言里降临于世,开始了跌宕起伏的人生。


02

战火中四处避乱,饥寒中颠沛流离……

朱熹的童年过得凄惨,两个哥哥先后夭折,两个叔叔也前后病死。

让朱家欣慰的是,小朱熹不但聪颖异常,还勤奋好学。由此,诸多典故也流传开来。

苦觅兔蛙上问天。4岁时,母亲向他讲嫦娥奔月的故事,月亮上有蟾蜍,是嫦娥变的,还有玉兔。朱熹睡不着了,惊讶的问:“天之上何物?”朱松惊奇作诗:“停杯玩飞辙,河汉静不湍。痴儿亦不眠,苦觅蛙兔看。”

半亩方塘二度桃。6岁时朱熹抄写唐诗 “桃花潭水深千尺”,把“桃”写成了“挑”字。后来罚自己抄“1000遍桃”, 窗外风雨交加,把满园桃花都打落在地上。可当他写完1000“桃”字时,先前被打落的桃花又重新盛开。

朱文公坐沙画卦。7岁时朱熹和小朋友在南溪书院前的沙滩上玩耍,有的堆沙房,有的打沙战。而他在沙滩上画画,大家一看朱熹画的是一幅八卦图。后人为了纪念这件事,便将这块沙滩叫着“画卦洲”。

问天画卦的典故,为其镀上了哲人早慧的色彩,也让人看到一个勤奋好学的童年朱熹。


03

朱熹的求学之路,一走就是二十多年。

14岁时,父亲朱松去世。他便扶持着母亲和妹妹开始了寄人篱下的生活。

收留他们的是父亲好友刘子羽,一位与岳飞齐名的抗金名将,因为得罪秦桧被贬回乡。

“重然诺,讲气节”,刘子羽的士大夫风范,成为朱熹求学成才的最大助力。

1144年,15岁的朱熹被送到五夫屏山书院,拜“五夫三先生”:刘屏山、刘勉之、胡宪为师。

师从闽北大儒,奠定了朱熹的儒学根基,也为他的仕途铺平了道路。

18岁参加乡试,考取贡生;19岁入京科举,荣登进士。

这时的朱熹仕途一片光明,然而他却不想当官,只想一心求学。

他觉得,真理在向他招手,那层“窗户纸”很快就可以捅破。


04

“木晦于根,春容晔敷;人晦于身,神明内腴”。

这十六字心传,是朱熹顿悟的第一课。

树木把养料都深藏老根,才能一扫萎缩、生气勃勃;士子把学问积累于身,才能内心丰腴、神采焕然。

老师说:“晦之重要,于此可见,为师就替你取字‘元晦’吧。”

为了感谢恩师赐字,朱熹一辈子虽几经改字,这个“晦”字却一直留着。

“不远复”三字符,是朱熹顿悟的第二课。

迷途未远而能知返,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比登天。

人生名利二字,千古之中又有几人能够看破。

南宋佛学兴起,朱熹颇好佛禅,甚至到了喜佛忘儒的地步。

最终能够迷途知返,与刘子羽赐他的“不远复”三字符息息相关。

图片来自网络

29岁时,朱熹不乘舟车,步行三百余里,从五夫走到南平,拜理学大师李侗为师,成为二程理学的第四代传人。

这一年,他完成了“尽废所学”的自我否定,逃禅归儒的思想得到升华。

从此看破红尘,世界观豁然开朗。


05

朱熹一生喜好办学,精舍、草堂、书院伴随着他的人生轨迹,开出满园桃李芬芳。

40岁时,回乡为母守孝,在家乡修建“寒泉精舍”,著书讲学。

三年后,迁到云谷居住,在这里又筑起“晦庵草堂”,教书育人。

50岁时,出山任南康军,主持修建了古老的“白鹿洞书院”,一座宏大的学堂沉寂百年后,重新耸立起来。

他为学院题字“涵养天机”,亲自制定《白鹿洞书院学规》,白鹿洞书院从此发扬光大,成为海内书院第一。

朱熹为书院题字

54岁时,自称武夷“山中客”的朱熹,在武夷山隐屏峰下建成了一座简朴而颇具规模的学府“紫阳书院”。

一代大儒讲学山中,八方学者纷至沓来。紫阳书院群贤毕至,人物之盛,武夷山也成为东南理学第一重镇,人称“道南理窟”。

63岁时,朱熹在漳州修建了“考亭书院”。

66岁时,在闽北建阳县亲手创建的“竹林精舍”落成,后更名为“沧洲精舍”。

此时的朱熹厌倦了互相倾轧的官场,赋诗叹道:“永弃人间事,吾道付沧洲”,自号“沧洲病叟”。


06

朱熹在教育史上的成就,不仅仅是办学讲课,更是开创了“会讲”的先河。

岳麓书院

提起“会讲”,便离不开岳麓书院。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四大书院之一,它也被世人成为“千年学府”,而今更是长沙著名的旅游景点。

现在岳麓书院正堂摆着两张椅子,就是朱熹与院长张栻当年所坐。

当年,朱张这两位不同学派的大师,端坐其上,各抒己见。

书院的学生在不同论点的比较与争鸣中,深入思考,辨析真理。

一个是湖湘学派的领袖,一个是东南理学泰斗,联袂讲学,共道文理,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件盛事。

“生徒云集,坐不能容”,“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

朱熹在岳麓书院讲学的最著名的哲学观点是“一分为二”。

“天下事物都是有对的,一便对二,形而上对形而下,有上便有下,有高便有底。”

毛泽东将朱熹的辨证法进行归纳并加以推崇,而后用于指导中国的革命实践。

理越辩越明,道越论越清。朱熹开创的会讲模式,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深远影响。


07

世人都知当官好,好了便了。

朱熹的仕途,经历了多次任职,多次推辞,还有多次罢免,主要原因还是不想为官。

南宋的几任皇帝仰慕其高才,三番五次的派人求他出山为官,可是大都被他用各种理由拒绝。

一代鸿儒化身村夫田叟,辛苦笔耕,经常贫困潦倒,食不果腹。

他有钱了便拿去办书院,没钱了就归隐山林,下田劳作,如此也算是自在逍遥。

“葱汤麦饭两相宜,葱补丹田麦疗饥,莫道此中滋味薄,前村还有未炊时。”

即便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仍一次次推辞朝廷的任命,坚守着“君子固穷”的节操。

任世间物欲横流,我自不为荣华富贵所动。

朱熹秉至诚之心,践行者“存天理,灭人欲”的人生准则。


08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是朱熹的为官立场和做事准则。

最为光辉的一笔,当属由他刮起的镇豪反腐“朱旋风”。

1181年,52岁的朱熹,临危受命于救灾抗灾之职,走马上任浙东茶盐公事。

一上任,他就弹劾绍兴兵马都监贾佑之草菅人命、瞒报灾民的罪行。

次年,他又弹劾贪污灾粮的绍兴指挥使密克勤。

他一天最多收到了700多封的投诉状,哭诉地方县官催督税赋、横暴贪婪的罪行。

他不顾奸臣乱党勾连,接连八次上书弹劾宰相的亲戚唐仲友。

最终,唐仲友虽然被免职,却逃脱了极刑。

愤愤不平的朱熹毫无办法,不如归去,做个闲人,最终选择罢官归隐山林。


09

在中国著述史上,朱熹的著述也是最多的。

他一生共留下了126种著作400多卷,内容遍及经、史、子、集,范围广阔,博大精深,如同一个巨大的宝库。

他著述的《论孟集注》《孟子或问》《周易本义》《诗传集注》四本书,标志着集孔孟思想之大成的朱子理学体系开始形成。

1200年,朱熹与世长辞,享年71岁,死后与夫人葬于闽北黄坑大林谷。

数以千计的门生友人,冒着党禁的千里逆风,奔走而来为这位大宗师送行。

“有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陆游

朱熹以其71年的生命,为封建衰世唱着挽歌,为后世百代垂范着人格,为中华文化开拓了新的天地。

图片来自网络

透过历史烟云,那个孜孜不倦四处办学,那个聚精会神一心讲学的朱熹,清晰的浮现在眼前。

只要许他半亩方塘,朱熹留给世间的,便是满园的桃李芬芳。


本文已在版权印备案,如需转载请访问版权印。04216569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