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是三座城

2020-05-21  本文已影响0人  伏久者

为什么北京的面积是上海的三倍,却比上海显得更加拥挤?

其实北京是一座三维城市。

一、北方城市

网络上的北京有着许多外号,比如「全国最大的县城」,「美食沙漠」,「土炮」,这些名字虽然各不相同,但基本都反映了同一个特点——北京不是一个宜居的城市。

之所以收获「殊荣」,这与北京作为一座典型的北方城市有着紧密的联系。

华北平原上的城市,由于没有土地面积的限制,基本都是摊大饼式发展,这样做的结果是:

建筑密度低,

建筑地块大。

而现代商业需要高密度的人口,相比南方大量的高密度城市,低密度的城市布局对于商业的发展有着诸多的基础制约。

在北京,你是很难听到「街区」这样的称呼的,因为北京的商业发展并不是依托于社区,而是点状放置。

image

由此造成的结果是,北京东二环至东四环的「商业区」数量,不到两位数。

商业的发展需要人口的聚集,北京低密度的城市格局对北京的商业发展有着先天的巨大制约。

二、政治城市

北京本质上是一座政治城市。

首都的政治需求,对北京的发展有着诸多制约,其中最明显的一点,是北京有着世界上最庞大的政府部门,国企,央企,各(省、市、县)驻京办等机构,在政治因素的驱使下,这些机构都划分了相当大的地块,一方面造成了巨大的土地浪费,一方面也给城市的发展留下了无法移动的阻碍。

(注意,省级的驻京办都是有大厦的。)

image

各种机构数量巨大,可谓鳞次栉比。仅以长安街为例,一些长安街沿线的「机构大楼」 的名称足以编写成新中国近代史和政治学的复习课本,「长途电话大楼」、「国家开发银行」、「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办公厅」....

而且,由于建造年代较早,大多外形破旧,楼层低矮,造成了低密度的建筑群,难以融入现代都市的氛围。

image

除此之外,政治因素还在诸多地方体现,譬如:

如果你有仔细留意,你会发现北京三环内除长安街以外,基本没有东西或者南北方向的贯通主干道路,从古至今,首都的防御思想从未改变。

image

影响更大的特点是,相比南方例如上海这样的城市,北京的路网密度明显稀疏不少。

在主干道以外,缺少中等道路和毛细血管道路来承接公路交通的两端,部分小路由于地面停车,地区管制(比如使馆区)或断头路等问题而无法发挥作用。

而如果与世界上其他成熟的超大人口城市对比,则相差更大。

image

政治的影响不仅体现在道路规划,还包括城市面貌。出于形象的维护,北京近年来对自发形成的社区商业进行了大力的整治。

由于北京今年大力开展「开墙打洞」的整治行动,无数的胡同商店,咖啡馆,餐厅被迫关闭,街区商铺拆除,鼓楼文艺青年开始流离失所,胡同大妈也得上超市买菜。

image

曾经的三里屯太古里南区背后的小街,通过开墙打洞聚集了大量物美价廉的各国餐厅和商店,加上大量的路边摊,被成为「脏街」,在政府雷厉风行的行动下,不到一个月就消失变成了干净整洁的花坛。

如果说政治的力量仅限于建筑示威和市容整顿,那么还不足以引起我们的重视。

政治对于城市施加的最强大的力量,在于土地。

很多看过北京最新一期总规划的朋友会注意到,除了北部的西北旺,北七家,东边的通州,西边门头沟,南边的亦庄和天宫院,北京的五环基本是被绿地规划所包围。

image

红圈大概是五环范围

外围被封堵后,我们的内城其实也并不乐观,如果你有留心观察的话,其实五环以内,有大量的空置区域。

仅以最繁华的东三环至东五环为例,下图中的红色方框都是公园绿地,蓝色方框是闲置空地或农村(是的,北京五环内外还有大量农村),而红色部分,政府是不太可能放出来开发的。

image

** 东三环至东五环的待开发土地**

外围内堵,北京已经没有多少剩余土地可供开发了,当少量剩余土地被逐渐拍出后,北京将会变成了一个新的「紫禁城」。而价格,也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超级人口城市

如果说以上种种都算是北京的不利因素的话,不免令各位帝都的朋友感到伤心。

不过没关系,北京的人口引力,足以让这一切翻盘。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北京,我第一个想到的是「野蛮生长」。

即使是一个发展如此落伍,环境如此恶劣的城市,依然有无数人口前赴后继涌入北京,十年之间,人口几乎翻了一倍,这背后,是北京强大的政治引力和北方唯一重镇的地缘格局影响。

image

因为北方城市摊大饼式的发展,北京的形成了低密度+大马路的城市格局,造成了摊大饼的城市结局;

但北京人口的持续增长,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各类商业在城市的缝隙中生长。

image

** 南三里屯路,洲际酒店对着80年代末的白西社区**

image

建国门外大街,以北是管制的使馆区,以南是腹地不到500米的商务区

不管北京有多少障碍,只要有人在,总会有市场来满足需求。

近来网络盛传的「北京折叠」,我不太认同,但这背后体现出北京这座城市的特点:

北京的人口,远比上海坚韧。

在缺乏城市整体规划的前提下,北京市场自然发展出一些大型睡城,例如望京,回龙观,天通苑,通州等。

而北京的传统商业活动区,基本都集中在内城,东三环,西二环。

这种产住分离的状态,导致北京在官方人口比上海少几百万的情况下,以更短的的地铁历程,输送了更多的地铁客流。

image image

而这种产住分离导致的通勤困难,可以说是其他城市居民难以想象的。

image image

一号线,五号线,六号线,以及未列出的四号线,是4条连接郊区睡城的东西或南北向线路,承载了北京每天一半的运输量。

image

仅以六号线为例,如果以原有的草房为起点,早高峰期间前2站就能喂满地铁100%的运力,而前7站就承载了整条线路超过一半的运输客流量。

潮汐交通的存在,是北京交通通勤的一大困扰,但市场也有自己的应对之道。

当睡城聚集了大量人口,一些仍有土地空间的睡城就开始形成自己的商业区。

譬如回龙观—上地西二旗,现在已经成为第二CBD的望京,天宫院生物医药基地,亦庄产业园...

假如你去问一个回龙观或者望京码农,他们可能已经有一个月没有去过中关村或者东三环了。

不管北京有多少困难,但这些困难都被人们一一解决,并且,这种势头保持很好,看不到衰弱的迹象。

毕竟,北京不是一座城市,而是三座。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