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人生旅途故事

童年回忆||病号饭

2020-08-17  本文已影响0人  芳华的日记
图片来自网络

说起贫穷,现在的孩子大都没有印象,谁家穷谁家富,只是住房大点小点,车子好点次点。谁家过年都能吃上饺子,平时生活也都差不多。

有的农村生活,甚至比城里人过的还好。如果跟现在的孩子谈忆苦思甜,还真有些不太合拍。

老家邻居,一对父子的一段对话,曾经成为了笑谈。

父亲:“没有吃的挨饿那个滋味,就别提多难受了。”

儿子:“为什么不做饭吃?”

父亲:“没有面粉了。”

儿子:“为什么不推磨?”

父亲:“没有粮食了。”

儿子:“怎么不去买粮食?”

父亲:“没有钱啊。”

儿子:“没钱不会去借”

……

在儿子眼里,就没有什么难事。因为他压根就没有经历过,吃不上饭肚子挨饿,压根就不知道贫穷的滋味。

小时候的我,记忆中就是吃地瓜、吃玉米面与地瓜面掺在一起做的窝窝头,长大的。

至于白面,只能是过年过节时吃一点。平时想吃点白面做的面条,那都是奢望。

听母亲讲,村集体生活时,最差的一年,到年底生产队里给每人分了30斤小麦。

我家要是平时做点好吃的,也就是擀个面条,烙个饼什么的。父亲干活累吃一点,再就是留给小的弟妹吃一点。

我们长在中间不大不小的孩子们,就只能有吃一口尝尝的份儿。

除非你是得病了,吃个病号饭。

小时候,家里谁要是身体一旦真病了,也就是感冒发烧了,母亲就擀顿面条给病号吃。

吃上一大碗面条,蒙着被子出些汗,多数时候不用打针吃药,病也就好了。

为了吃口病号饭,年少的我曾经幼稚地想:要是一直病着,就有好吃的了。

我已经很久没有吃到一顿面条了。

有一次,我有点感冒,但没有发烧。但为了吃到面条,我撒谎给母亲说,自己病了。

母亲过来摸摸我的额头,也不发烧啊。

母亲:“想吃面条了吧?”

我低下了头,小声说:“嗯。”

母亲:“今晚咱们全家吃面条。”

当晚,母亲就和面擀了面条。全家人除了母亲外,都吃了一碗。

父亲有些怜惜地对母亲说:“你不会多做点,你也吃上一碗。”

母亲:“你们吃吧,我不太愿意吃面条。”

母亲默默地独自在吃一些上顿饭剩余的地瓜和黑面窝窝头。

那时的我也不懂事,自己的一碗面条一会儿就吃光了。

说实话,我是真没吃饱,也没吃够。我快速跑到锅前,用漏勺子在本来就没有面条的锅里,使劲捞来捞去。

捞到最后,也没有捞着多少面条。哥姐们也是吃了一碗面条,没有吃饱,都再吃些地瓜什么的。

我就不吃了,宁愿肚子没有吃饱也不吃别的东西了。年幼的我不断回味着面条特有的美味。心里想,要是再吃些别的东西,恐怕面条的味道就冲淡了。

写到这里,我眼里的泪水又不自觉地流下来。

我想起了从前,想到去了天堂2个月的母亲......

芳华的日记原创,谢绝他用。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