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此去经年,再回首你我的年华

一部电影追忆的岁月
文革一词包含太多的内涵,也有太多想要揭示的主题。但因为太多,能说的却少之又少。文革曾经是政治敏感话题,因为它的特殊性,那一段岁月成为了一代人尘封的记忆……那里有很多的人被遗忘,有很多的记忆被淡去,有很多的故事被忘记。而《芳华》记住了一段时光里最美好的年华。岁月逝去,但有些记忆却挥之不去。正如:“我们不会刻意记得,但我们从不会忘记。”
《芳华》上映第二天就去看了,但我没有动笔。开始有很多想说,但又无从说起。这是一代人的青春,是伤,是痛,是爱,是恨,所有的一切,都是他们的经历。我虽然不是容易动情的人,但在看过几天后,它渐渐浸入内心的情愫,不停在心中升腾,越来越清晰。
电影带给我们的回忆
我不想去说剧情,因为看的人太多了,故事已经在很多人的心里。潇穗子,何小平,刘峰……他们都是很多人青春里的遇见。所以更多的人愿意去回忆。他们有的是优秀的让你只能仰望,有的是善良的让你无比同情,有的是好的让你理所应当就是这样。青春里的爱憎分明,血气方刚,都是那么的坦荡。在没有经历过岁月的洗礼,没有经历过生活的挫折,没有经历过生离死别,一切都是最初样子。我们回忆也是这样的最原始,最美好的青春。
美好的另一面,无法忽视的社会底层
我们还沉浸在讴歌青春的美好,怀念最美好的年华。我们看到电影展现的是时代当中美好的一面,“歌舞升平”,虽中间有战争的片段,但更多的还是在主角的情感,生活之中。他们是文艺青年,是军人,在当时算的上是社会的较高阶层。他们有青春,有爱情,但是更多的普通人又是怎样,甚至更加底层的人呢?电影没有告诉我们。或许可以忽略,但是还是有很大的疑惑。作为一部记录时代的影片,而在这里却看不到更多底层的人,感觉这是很大的遗憾。因为比起赞颂,真实的还原更加可贵。我们都知道电影不可能面面俱到,它能集中表达最好与最坏。这是它的局限,也是它的魅力,艺术来源与生活同样也要高于生活。
电影之后,青春大家一起走过。
想到《双城记》中:“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年代,这是愚蠢的年代。”我们身处这个时代,有人说很好,有人说很坏。不置可否。我们赞美青春,我们也痛恨青春,喜欢是它未知与无限可能,不愿面对的是它无可奈何与无力还击。越是不堪一击,却越勇往直前,这就是我们青春的样子。时代不同,但感受相同,今天我们的经历将是未来最真切的怀念。所以我们愿意去看《芳华》,尽管她不能诠释所有。它回忆了一代人的美好岁月,也装饰了我们青春。